闹钟响了总爱按“稍后提醒”?贪睡背后的学问,你可能不知道

清晨六点半,闹钟准时响起,你猛地从梦里惊醒,下意识地伸手按了“稍后提醒”。九分钟后,铃声再次响起,你又按了一次。直到第三次响起,才终于挣扎着爬起来,可脑袋昏沉、四肢发沉,反倒比直接起床更累。

这种每天都在上演的“起床拉锯战”,你是不是也常经历?

有数据分析显示,超过一半的人在早上第一声闹钟响后不会马上起床,而是反复按掉、反复挣扎。

我们为什么总爱贪睡?这到底是在弥补前一晚的疲惫,还是在破坏大脑本应完整的恢复过程?更关键的是:这种行为,对我们的认知状态、情绪和大脑功能到底有什么影响?

科学界对此其实没有统一结论:有研究认为贪睡会打断大脑最重要的修复期,也有实验证据表明适度贪睡或许能让人更平稳地清醒。那么,每天早上那几次“再睡几分钟”,到底会带来什么影响?

贪睡有多普遍?

2025年5月发表在《科学报告》上的一项大型研究显示,全球超过55.6%的睡眠记录都存在贪睡行为。这项研究分析了21000多名用户的睡眠数据,总共追踪了约300万个夜晚。

研究发现,每次按贪睡键平均能延长11分钟的赖床时间,而重度贪睡者在超过80%的清晨都会使用这个功能。贪睡行为在工作日明显更多,尤其是压力大的时候,人们更难果断起床。

有意思的是,研究还观察到一个现象:每晚睡眠不足5小时的人更少贪睡。研究人员觉得,这可能是因为这类人早上通常要照顾孩子、赶早班车、出门工作等,根本没机会再睡一会儿。

相反,每晚睡眠时间超过9小时的人更愿意在醒来前贪睡,这或许意味着他们在补觉,或者身体正处于恢复状态,比如感冒、疲劳后,或是心理压力后的修复反应。

贪睡可能打断大脑的“黄金修复期”

虽然“再睡几分钟”听起来像是对自己的温柔对待,但在不少睡眠专家看来,这个习惯可能正悄悄削弱我们最宝贵的睡眠阶段。

一个研究团队指出,清晨即将醒来的阶段,是整晚睡眠中快速眼动睡眠(REM)最丰富的时段。REM睡眠不仅和梦境有关,更是调节情绪、整合学习记忆、重塑神经连接的重要时机。

然而,每一次被闹钟强行叫醒,又迅速回到浅睡状态,都会打断这个过程,让大脑从高质量的修复期退回到低效率的浅层睡眠。

研究还发现,反复贪睡会让睡眠节律变得碎片化,扰乱褪黑素和皮质醇分泌的自然规律,使大脑难以分辨真正的起床信号。起床后,就算身体醒了,大脑也像裹在被子里一样迟钝、昏沉,需要更长时间才能恢复清晰的意识。特别是那些本身就睡眠不足的人,贪睡带来的额外睡眠质量很差,甚至可能起反作用。

从神经科学角度看,这个逻辑不难理解。大脑在夜间有四到六个完整的睡眠周期,每个周期都包含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和快速眼动睡眠(REM)阶段。贪睡打断的不是整晚睡眠,恰恰是最关键的最后一段,就像电影看到高潮突然被暂停,自然会影响最终的体验。

因此,睡眠专家普遍建议:

把闹钟设在最晚必须起床的时间点。

坚持闹钟一响就起床,让大脑形成明确的唤醒规律。

尝试用渐亮灯光或柔和声音的唤醒装置,减少清晨被惊醒带来的神经冲击。

适度“贪睡”可能更利于大脑清醒

虽然多数睡眠专家对贪睡仍持谨慎态度,但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重新审视这个行为的复杂性。一个睡眠科学团队在《睡眠研究杂志》上发表的研究,首次通过实验室实测提出了不同观点:“在合理时间范围内,贪睡不会明显损害认知,反而可能帮助人们更温和地清醒。”

研究团队招募了31名重度贪睡者,让他们在一周内分别完成“立即起床”和“30分钟贪睡”两种起床模式,并监测他们的脑电波、唾液皮质醇、反应时间及主观清醒程度。结果显示,贪睡者总共只减少了约6分钟的睡眠时间,远低于人们普遍担心的“严重浪费睡眠”;贪睡组中,大多数人起床时的困倦评分并没有更高;在多个认知任务中,贪睡组表现略好或与立即起床组无差异,这反驳了“贪睡降低清晨效率”的常见说法。

更关键的是,研究提出了一个有趣的机制假设:贪睡可能帮助大脑从深度睡眠过渡到浅睡,从而减轻睡眠惯性带来的起床迟钝。这就像跑步前先热身,通过几个轻度唤醒阶段,让神经系统逐步启动,而不是直接从“冷启动”切换到“全功率运行”。在部分人群中,贪睡是一种主观上的“积极调节”机制,有助于减轻清晨的情绪波动和身体不适。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贪睡无害、人人适用。学者也明确指出:研究样本是睡眠充足的人,且贪睡时间控制在30分钟以内,如果本身睡眠不足,或者贪睡时间太长,可能就无法获得类似的积极效果。

贪睡不是简单的懒惰或自律失败,它是一种复杂的睡眠调节行为,背后涉及大脑唤醒机制、情绪调节与生理节律的多重互动。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如果你本身睡眠充足、贪睡时间不超过30分钟,适度贪睡未必有害,甚至可能帮助你更平稳地清醒。

如果你长期睡眠不足、频繁反复贪睡,可能会打乱生理节律,反而加剧疲劳和认知低效。比起纠结要不要再睡五分钟,更重要的是你昨晚睡得好不好。最好的“贪睡策略”,其实是让自己早点睡觉、睡够时间。

来源:科普中国、人民日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3

标签:养生   闹钟   稍后   学问   睡眠   大脑   时间   清晨   节律   清醒   认知   皮质醇   情绪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