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 柚柚
编辑| 文静
初审|小满
2011年10月25日的深夜,北京某小区28层的天台上,一个年轻人独自站了整整3个小时。
邻居透过窗户看到了他的身影,那时候没人知道,这个在白天还笑容满面参加电影发布会的演员,内心正在经历怎样的煎熬。
当消息传出后,所有人都震惊了——那个阳光大男孩尚于博,怎么就这样走了?
他留下的17个字,成了这个世界上最后的温柔。
可是,有多少人真正了解过,这三年来他到底承受了什么?
1983年5月31日,尚于博出生在湖北荆州一个普通家庭。
小时候跟着父母南下深圳打拼,家里条件慢慢好起来。
这孩子从小就有股子劲儿,学习成绩好不说,还特别喜欢表演。
高中那会儿加入了学校戏剧社,在《罗密欧与朱丽叶》里演男主角,台下的掌声让他找到了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
2001年高考,尚于博考出了670分的好成绩,顺利拿到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的录取通知书。
这在当年可是件大事,多少人挤破头都想进中戏的大门。
进了学校,他比别人更拼,大三就接到了电影《枪手》的角色。
2005年毕业那年,他主演的电视剧《陆军特战队》播出,正式开启了演艺生涯。
那几年的尚于博,真的是片约不断。
2006年演《天涯歌女》,2008年主演《迅雷急先锋》,每一部作品都能看出他的进步。
2009年在《杜拉拉升职记》里的表现让他彻底走红,观众记住了这个笑起来特别阳光的大男孩。
2010年更是他事业的高峰期,《娘家的故事》系列让他成了家喻户晓的面孔,电影《花》还入围了威尼斯电影节。
看起来,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谁也不知道,就在事业蒸蒸日上的2009年,尚于博被确诊患上了抑郁症。
他把这个消息藏得死死的,连最亲的父母都不知道。
白天在剧组,他照样笑容满面地跟大家打招呼,认认真真拍每一场戏。
导演夸他敬业,同事说他好相处,粉丝觉得他亲切,可是没人看到,镜头背后那个被病魔折磨的灵魂。
失眠成了他最大的敌人。
每天晚上躺在床上,闭上眼睛脑子里却像放电影一样停不下来。
好不容易睡着了,又会被噩梦惊醒。
长期的睡眠不足让他记忆力严重下降,拍戏时经常忘词,他只能加倍努力去背台词。
那种孤独感像潮水一样,一波一波地淹没他。
站在人群中,他却觉得自己被厚厚的玻璃罩住,跟这个世界隔绝了。
药物副作用也让他痛苦不已。
抗抑郁药吃下去,脸开始浮肿,照镜子的时候他都快认不出自己了。
作为演员,外形是吃饭的本钱,可他没办法停药。
每天强撑着去片场,化妆师帮他遮掩浮肿的痕迹,他对着镜头挤出笑容。
这三年,他就像在演一场永远不会结束的戏,台上光鲜亮丽,台下却是无边的黑暗。
2011年7月中旬,尚于博做了个决定——带父母去欧洲旅行。
这在当时看来是个孝顺儿子的正常举动,毛爱珍还挺高兴,觉得儿子出息了,能带他们看看外面的世界。
他们去了好多地方,尚于博全程都特别细心,帮妈妈拍照,陪爸爸聊天,像是要把所有的关心都在这趟旅行里给足。
9月30日,他又提议带父母去北京昌平郊游。
秋天的郊外景色正好,一家三口走在乡间小路上,毛爱珍觉得儿子最近变得特别黏人。
以前工作忙,难得有这样的相处时光,现在突然天天想着带他们出去玩,她心里还有点不适应。
尚于博没说什么,只是静静地陪在父母身边,好像要把父母的每个表情都记在心里。
10月2日,他赴西宁参加了一个自驾活动。
回来后的10月23日,还跟母亲坐在一起讨论接下来的戏约。
毛爱珍记得特别清楚,那天儿子说有几个剧本在考虑,问她的意见。
她哪里知道,这些看似正常的对话,都是儿子在用自己的方式告别。
10月24日,尚于博出席了《瑶山大剿匪》的首映发布会。
镜头前的他依然帅气,笑容依然灿烂,跟主创们互动的时候一点异样都看不出来。
记者问他接下来的计划,他说还有很多想拍的作品。
那一刻,谁能想到这是他最后一次公开露面?
发布会结束后,他回到了家里。
10月25日这天,白天他跟往常一样,没有任何异常举动。
邻居后来回忆,那天下午还在电梯里碰到过他,打了招呼,他也笑着回应。
可是到了深夜,一切都变了。
晚上,尚于博上了28层的天台。
北京十月的夜晚已经很冷了,他就站在那里,一站就是3个小时。
这3个小时里他在想什么?
是回忆这28年的人生?
是想念爱他的父母?
是不舍得这个世界?
邻居透过窗户看到了天台上的人影,那个身影在夜色中显得格外孤独。
更让人心碎的是,就在这3个小时里,他的朋友给他打来电话。
电话里,他的声音还是那么平静,跟朋友聊着天,好像什么事都没有。
朋友完全听不出异常,挂了电话还觉得尚于博状态挺好的。
可谁知道,这通电话之后不久,他就纵身一跃。
天亮之后,人们发现了尚于博的遗体。
在他的遗物中,找到了一张纸条,上面只有17个字:"我的死和别人没有关系,别去怪任何人。"
这17个字,字字戳心。
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想的还是别让别人难过,别让任何人背上心理负担。
他不想父母自责,不想朋友内疚,不想公司为难,不想粉丝伤心。
这种温柔得让人想哭,可是又让人觉得心疼——为什么受了那么多苦,还要替别人着想?
为什么不能为自己活一次?
消息最初被严密封锁,直到11月13日才正式公开。
当天,整个娱乐圈都震惊了。
那个爱笑的尚于博,那个认真拍戏的演员,那个孝顺的儿子,就这样离开了。
粉丝们不敢相信,同事们痛哭流涕,可是再多的眼泪也换不回一条年轻的生命。
儿子去世后,毛爱珍陷入了巨大的悲痛。
她翻开尚于博的日记,这才发现儿子这三年来经历了什么。
那些日记里记录着他的痛苦、挣扎、无助,还有对生活的绝望。
毛爱珍哭得撕心裂肺,她责怪自己为什么没早点发现,为什么没能救儿子一命。
悲痛过后,毛爱珍做了一个决定。
她要让更多人了解抑郁症,不能再让别的家庭经历这样的痛苦。
2012年10月25日,儿子去世一周年的日子,她成立了"北京尚善公益基金会",这是国内首家专注精神健康的公益基金会。
"尚善"这个名字,取自儿子的名字,也寄托着她的心愿——崇尚善良,帮助他人。
2013年4月1日,基金会启动了"关爱精神健康图书漂流活动",把关于抑郁症的书籍送到全国各地。
毛爱珍开始全国奔走,举办一场又一场的科普讲座。
她告诉大家,抑郁症不是矫情,不是想不开,而是一种需要治疗的疾病。
她编辑了《抑郁症认知手册》,免费发放给需要的人。
很多人问她,这么大年纪了,为什么还要这么拼?
毛爱珍说,如果她的努力能让更多人认识抑郁症,能让更多患者得到帮助,能让更多家庭避免悲剧,那尚于博就没有白白离开。
她把对儿子的思念化作了行动的力量,用余生为精神健康事业奔波。
这些年来,基金会帮助了无数抑郁症患者和他们的家人。
有人因为参加了讲座,及时发现了家人的异常;有人因为看到了手册,走出了误区开始接受治疗;有人因为得到了帮助,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毛爱珍用实际行动证明,悲剧可以转化为力量,痛苦可以孕育希望。
尚于博离开已经十多年了,可他的故事依然在提醒我们,抑郁症离我们并不遥远。
那些看起来阳光开朗的人,内心可能正在经历我们无法想象的黑暗。
多一些关注,多一些理解,多一些陪伴,也许就能挽救一条生命。
毛爱珍用母爱创造的公益事业,让儿子的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着。
每一个被帮助的人,都是尚于博留给这个世界最好的礼物。
信息来源:
本文内容综合自北京尚善公益基金会官方资料
《新京报》《南方周末》关于尚于博事件的深度报道
中央戏剧学院校友资料档案
《中国精神卫生》期刊关于抑郁症防治的专业文献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精神卫生工作相关公开信息
更新时间:2025-10-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