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董加耕,可能有些人会觉得这名字有点耳熟,但又想不起具体是谁。其实,他是上世纪60年代的一个传奇人物。
当年,他考上了北京大学,可愣是没去上学,而是选择回老家江苏盐城务农。更厉害的是,他还因为这事儿被毛主席接见过。
这样的故事听着就挺震撼的吧?一个年轻人,放着大城市的大学生活不要,跑回农村种地,这得有多大的决心啊。那他后来怎么样了呢?
1940年2月14日董加耕出生在江苏盐城市的一个小村庄——东湖村。那时候,农村生活特别苦,他家也不例外。
他爸是个佃农,整天在地里干活,收入却少得可怜,租子一交,几乎剩不下啥。家里住的是泥巴墙草屋,吃饭都成问题,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董加耕还有几个兄弟姐妹,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不过,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情况慢慢变了。土地改革让董家分到了属于自己的地,这对他们来说是个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了地,起码能种点粮食填肚子。
也就是那时候,政府开始在农村办学校,董加耕终于有机会读书了。他挺争气,虽然起步晚,但特别用功。村里小学念完后,他考上了盐城有名的龙冈中学。那可是个重点中学,能进去的学生都不简单。
在龙冈中学,董加耕的表现特别突出。成绩一直是班里拔尖的,还当过班长,后来又做了共青团支部书记。老师们都觉得这孩子有出息,脑子灵活,又肯吃苦。
到了1960年,他高中快毕业的时候,学校直接推荐他上北京大学。这在当时可是天大的事儿,农村出来的孩子能进北大,家里人都觉得光宗耀祖了。
可就在大家都以为董加耕会去北京开启新生活的时候,他却做出了一个让人瞠目结舌的选择——不去北大,回村里种地。咋回事呢?这得从当时的大环境说起。
1960年正是大跃进时期,国家特别强调农业是根本,毛主席还号召年轻人到农村去,支援农业建设。董加耕听到这个,心里挺受触动的。他觉得自己念了这么多书,不能只想着个人前途,家乡的乡亲们还等着他帮忙呢。
他老家东湖村那时候特别穷,粮食产量低,村民们日子过得艰难。董加耕觉得自己学了知识,就该用在改善村里生活上,而不是跑到城里享福。于是,他下定决心,放弃了北大的录取,回到了盐城。
这决定可不简单,家里人急了,觉得他疯了,好不容易有个跳出农门的机会,咋就不要了呢?老师也劝他,同学也觉得可惜,但他就是铁了心。
后来,他在日记里写了一句话:“住在茅草屋里,看遍天下事;踩着泥巴地,心怀大世界。”这话挺有味道的,透着他那股子朴实又坚定的劲儿。
回到村里,董加耕没闲着,直接扎进了农田。他虽然读过书,但种地还真是个新手。刚开始,他跟着老农学了不少基本活计,比如怎么犁地、播种、收割。
干活的时候,他还老想着怎么能让庄稼长得更好。他翻了不少农业方面的书,琢磨着能不能用科学的方法提高产量。
那时候农村条件差,化肥、农药这些都没普及,董加耕就试着用书上学来的法子。比如,他推行了轮作,把不同的作物换着种,土壤就不容易贫瘠了。
他还试着调整播种的时间和密度,慢慢地,村里的粮食产量还真上去了。生产队不仅能完成上交任务,还能多出点粮食卖钱,这在当时可是了不起的成绩。
董加耕的努力被上级看在眼里,很快就成了典型。报纸上开始宣传他,说他是“知识青年回乡务农的榜样”。1963年,他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还去了北京,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
这对他来说是莫大的荣誉,也让他更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回来后,他干劲更足了,不光自己干,还带着村里人一起学新技术,搞合作生产。
那几年,他的名字传遍了大江南北,成了全国劳动模范。不少年轻人受他影响,也放弃了城市生活,跑到农村去支援建设。可以说,董加耕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他那个小村子。
说到被毛主席接见,这事儿得好好聊聊。1963年,董加耕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去北京开会,那时候毛主席经常会接见一些基层代表,尤其是像他这样的劳动模范。
能跟毛主席见面,对董加耕来说不只是荣誉,更是一种肯定。国家领导人亲自认可他的付出,这让他觉得自己选的路没白走。
这次接见也在全国掀起了不小的波澜。媒体大肆报道,说他是“知识青年服务农村的先锋”,他的故事被写进了宣传材料,激励了更多人投身农业。
回来后,他成了村里乃至县里的名人,大家都觉得他了不起,连带着村里的生产积极性都高了不少。
那么,60年代之后,董加耕过得怎么样呢?可惜的是,公开资料里关于他后来的信息不多。不过从一些零星的线索来看,他没离开过农业这条路。
回到盐城后,他继续在村里干活,后来可能还当过一些基层干部,或者在农业部门帮忙推广新技术。毕竟,像他这样有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地方上肯定舍不得放手。
到了70年代,特殊时期来了,很多劳动模范的命运都有些波折。有的被批判,有的被边缘化,但董加耕的情况似乎没那么糟。
他的事迹本来就跟毛主席的号召挂钩,政治上还算站得住脚。不过,那时候全国乱糟糟的,农业生产也受影响,他的工作没之前那么顺了。
改革开放以后,农村政策变了,董加耕那股子钻研劲儿,让他在新的形势下也干得不错。盐城当地建了个董加耕事迹展览馆,吸引了30多万人来参观。
2021年,新浪新闻还发过一篇关于他的文章,标题就问“如今他后悔了吗?”可惜文章没给答案,只是回顾了他的选择。
盐城的展览馆还在运营,他的名言也被刻在那儿。最近几年,国家提倡乡村振兴,他的经历又被拿出来讲,成了激励新一代的榜样。
聊董加耕,不能不提他身处的那个年代。60年代的中国,农业是重中之重,国家把粮食生产看得比啥都重要。董加耕的选择,正好契合了那时候的政策。
他放弃北大,不是因为不爱读书,而是觉得农村更需要他。这种想法,现在看可能有点理想化,但在当时真挺常见的。
那年代的年轻人,很多都有股子奉献精神。毛主席一号召,大家就往农村跑,觉得这是为国出力。董加耕不过是其中一个,但他走得更彻底,连北大都能放手。
董加耕的选择到底值不值?这个问题不好回答。站在他个人的角度,放弃北大可能错过了很多机会,比如更好的工作、更高的地位。
可他自己从没说过后悔,反而觉得能帮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比啥都强。从国家的角度,他带动了村里的生产,还影响了一批人,这贡献是实打实的。
换到今天,有人可能会觉得他傻,放着好日子不过,非要去吃苦。可要是没他那代人的付出,农村哪能发展起来?再说,他那份坚持和信念,不是谁都有的。现在盐城人还记得他,说明他的付出没白费。
现在国家搞乡村振兴,好多大学生回乡当“新农人”,种地、养鱼、开农家乐,干得挺火热。董加耕算是个先驱吧,他的经历告诉咱们,农村不是没机会,而是看你愿不愿意去干。
更新时间:2025-04-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