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为心率是年轻人才关注的事,觉得只要心脏没毛病、血压不高就行了,根本不会去测自己静息心率是多少。但其实在心脏科医生眼里,心率跟寿命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尤其是进入中老年之后,心率的变化很可能是身体健康的“先知”。
而所谓的“那个数字”,指的其实就是每天早晨起床后静息状态下的心率,最好别超过75次每分钟。超过这个数,风险就真的会慢慢积累起来。
心率其实就是心脏跳动的频率,正常人在安静状态下,心率大约在60到100之间都算正常,但“正常”不等于“最优”。有研究发现,静息心率越高的人,心脏负担越重,心脏跳太快,供血时间就缩短,冠状动脉容易缺血,时间久了就可能诱发心绞痛、心衰甚至猝死。
特别是到了55岁以后,身体的代谢、血管弹性、神经调节能力都开始下降,心率如果还长期维持在80以上,那身体真的是处在一个高压状态了。
根据《欧洲心脏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研究团队跟踪了超过三万名中老年人,结果发现,在排除其他危险因素的情况下,静息心率每增加10次/分钟,死亡风险就增加大约16%。
心率高不只是个数字问题,而是直接跟生存率挂钩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医生一看到心率高,就会特别严肃地提醒要控制下来。但心率高不一定就是心脏出问题了,它也很可能是身体其他系统在“报警”。
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长期焦虑、睡眠障碍、贫血、慢性炎症等,都会让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心率升高。
特别是长期睡不好的人,早上醒来心跳就快,白天也总觉得慌慌的,这种状态如果持续下去,不但会让人感觉疲劳,还会让心血管系统长期处在一个高负荷的状态。时间一长,就会慢慢演变成高血压、心律不齐、甚至心衰。
而且最麻烦的是,很多人根本不觉得心率高有什么不舒服。不像高血压可能会头痛,高血糖会口渴,心率快的人有时候一点症状也没有,最多就是偶尔觉得心跳强、容易累,但不会引起重视。但就是这种“没有感觉”的危险,反而更容易被忽略。
那么该怎么判断自己的心率是不是偏高了呢?其实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每天早上醒来后,躺在床上别动,用食指和中指摸脉搏一分钟,数一下跳了几下,最好连续测几天,取个平均值。
如果稳定在60到75之间,那说明心率控制得不错。如果经常超过80,尤其是在休息好的情况下还这么高,那就要引起注意了。
另外也可以用智能手环、手表等设备来记录全天的心率变化。虽然这些设备不能完全替代医疗级别的心电监测,但对于日常观察心率趋势来说已经够用。特别是晚上睡觉时的心率,如果长期高于70,那也说明身体在休息状态下没能完全放松。
如果发现自己心率偏高,先找找有没有明显的诱因。例如是不是最近压力特别大、睡不好、喝了太多咖啡或茶、吃了刺激性的食物、正在感冒或者发烧等等。
如果是这些原因,那说明是暂时性的,调整一下生活方式可能就能慢慢恢复。但如果长期没有明显诱因,心率还是居高不下,那最好还是去医院查一查,排除一下甲状腺功能异常、贫血、自主神经紊乱等问题。
从生活方式入手,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忙把心率降下来。比如坚持规律运动,特别是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车,每周三到五次,每次30分钟左右。
别看运动时心率会上去,但长期坚持下来,基础心率反而会下降。因为运动能增强心肌功能,让心脏更有效率地工作,跳得慢一点也能把血泵出去。
同时,规律作息、保证睡眠、减少熬夜、少看刺激性的新闻和视频,对稳定心率也很重要。还有一点特别容易被忽略,就是深呼吸、冥想、太极、瑜伽这类放松训练,其实对心率控制很有帮助。
它们能调节副交感神经活跃度,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心率自然就会下降。有研究表明,每天坚持10分钟腹式呼吸练习,两周后多数人的静息心率就能下降3到5次。
另外饮食方面也有讲究。咖啡、浓茶、可乐这些含咖啡因的饮料要少喝,特别是下午和晚上。高糖、高脂肪的食物也容易让身体代谢负担加重,间接影响心率。
可以多吃一些富含镁、钾、钙的食物,比如深绿色叶菜、香蕉、豆腐、燕麦、坚果类等,这些矿物质对心脏神经有稳定作用。特别是镁,它有助于调节神经兴奋性,缺镁的人更容易出现心律不齐、心悸等问题。
还有一点特别需要提醒的是,有些人看到自己心率高,就想当然地去吃点控制心率的药,比如β受体阻滞剂一类的药物。但这种药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能自己乱吃。因为它对血压、心率、甚至气道都有影响,不适合所有人。特别是有哮喘、低血压、严重窦性心动过缓的人,擅自吃这类药反而会加重病情。
55岁以后,心率这个指标真的不能忽视。如果发现自己静息心率长期偏高,一定要早做干预。哪怕只是从每天测脉搏开始,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起点。因为身体的很多慢性病,都是一点一点积累出来的,而心率的变化,往往是最早能看见的警示之一。
健康不是靠一时的努力,而是靠长期的稳定。心率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代表的是整个身体系统的协调能力。心跳太快,不只是心的问题,而是整个身体都在“加速燃烧”。
想要活得长、活得好,真的要从关注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小指标做起。定期监测、合理饮食、科学运动、情绪管理,这些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不容易,但只要坚持下去,身体一定会有回报。
具体健康情况仍需前往当地正规医院面诊,心率只是一个入口指标,是否能真正达到降低疾病风险、延长寿命的效果,还要结合个体整体健康状况来综合判断。别等到心脏真的出问题了,才后悔没早点留意这个最基础的信号。
参考资料:
1.《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国营养学会编著
3.《静息心率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关系研究》,《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1年第49卷第8期
4.《运动干预对老年人心率变异性的影响》,《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20年第35卷第2期
5.《中老年人血糖管理与营养干预研究综述》,《中国老年学杂志》2022年第42卷第11期
更新时间:2025-10-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