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个卖散装零食的大品牌抢着去香港上市。
万辰集团9月递了材料,鸣鸣很忙4月就交了。
听起来挺风光,可真实情况是——老板们急着敲钟上市,留下几万个加盟商在店里苦苦支撑。
走进这些零食店,你会被价格吸引:可乐不到2块,脉动不到3块,各种散装零食按斤称重。比超市便宜两三成,难怪生意这么火。

数据更惊人,鸣鸣很忙去年一年卖了393亿,万辰也有323亿,两家加起来开了快4万家店,平均每天有几十家新店开张,这速度,也就瑞幸蜜雪能比得过。
可问题来了——赚钱的是谁?
翻开财报,真相让人倒吸一口凉气,鸣鸣很忙的毛利率只有7.6%,万辰也就11.5%。什么概念?卖100块钱的货,毛利才7块多,这还没算房租、人工、水电。
对比同样开加盟店的蜜雪冰城,毛利率30%,人家卖奶茶,赚的是零食店三四倍。
更扎心的是回本周期,早期入场的人还算幸运,但现在的人就没这么好运了。
为什么突然就不行了?答案很简单:店太多了。
很多地方500米开一家店,明明已经有三家在卖零食,还能再开,并且公司总部还不保证“区域保护”。
其实很多消费者也慢慢地开始醒悟了,表面上看,量贩零食店什么都便宜。可仔细一算,真正便宜的就是水和饮料,其他的跟超市差不多,有些甚至更贵。

最坑的是散称食品,克数跟超市不一样,品牌也不一样,秤还不准。
库存也是个大问题。一位知名品牌的员工说,去年开业进的货,现在还堆在仓库。
并且公司规定更,:只要发现临期食品或者价格没改,客人投诉了,直接关闭收银系统,至少停业2小时。
眼看着零食生意不好做,这些品牌也在找出路。
“好想来”开始卖盲盒、钥匙扣这些小玩意,有的店员说盲盒还挺好卖,但也只能算是添头。
更大的动作是转型,做综合超市是个不错的选择,从专卖零食变成什么都卖的超市,这转型够大胆。
可问题是,超市赛道不是更卷吗?沃尔玛、家乐福这些巨头都活得艰难,新入场的凭什么能杀出来?

但数据不会骗人,万辰2024年开了9776家店,2025年上半年只开了1468家,开店速度直降。
关店的数字也在上升,万辰今年上半年关了259家,比去年全年还多。
一位重庆老板的经历很有代表性,他开店4年,前两年是黄金期,一个月流水能到70万,净赚十几万。
赶上特殊时期那会儿,附近只有三家超市和他的店能开,简直是躺着赚钱,现在却是另一种景象。
回到最初的问题:这场游戏里,谁是赢家?
品牌总部肯定赚了,万辰去年净利润6个亿,鸣鸣很忙9个亿,钱主要从哪来?卖货给加盟商。
加盟商呢?99.4%的店都是加盟的,这些小老板投进去几十上百万,背着房租和货款的压力,赚的是辛苦钱。
行业红利期一过,留下的是满地鸡毛,加盟商进退两难,继续开不一定赚钱;关门前期投入打水漂。

量贩零食这两年的疯狂扩张,本质上是一场加盟商和品牌总部之间的博弈。
总部用低加盟费甚至补贴吸引人开店,快速做大规模,然后拿着漂亮的数据去上市圈钱。
加盟商投入真金白银,承担所有风险,赚的却是最薄的利润。
当市场饱和、竞争激烈,第一个倒下的永远是这些小老板。
而品牌总部早已通过上市,完成了资本的完美退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看起来门槛低、容易上手的生意,往往是最难赚钱的生意。
因为你能想到的,一万个人都能想到。
更新时间:2025-10-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