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宪宗(805-820年在位)时,礼部尚书张建封管理武宁军事(今徐州)。早就听说徐州名妓关盼盼有才有貌,可惜刚上任,事务繁忙,还没机会请她来表演。
张建封的朋友白居易,从都城长安过来,路过徐州,张建封设宴款待。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歌舞暂停。忽然,一位歌妓,手抱胡琴,立在堂前。一曲完毕,大家顿觉神清气爽。这位歌妓长得非常漂亮,比得其他同行黯然失色。
原来这就是鼎鼎大名的关盼盼。
白居易即席作诗一首夸赞关盼盼的表演,关盼盼很感激,自己的名号应该能流传后世了。
第二天,白居易告辞而去。自此,张建封独宠关盼盼。在自家旁边为她建了一座高楼,取名"燕子楼"。从此金屋藏娇,情投意合,生活非常幸福(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其实是张建封的儿子张愔)。
可惜,好日子总是过得太快(彩云易散,皓月难圆),张建封不久病死了。子孙护送灵柩返回老家安葬,独独留下燕子楼里的关盼盼。
关盼盼独居在燕子楼,发誓不再改嫁。从此大门不出 二门不迈,外人再也没有见过她。
有人可怜她的境况,偷偷写信,打探她的心意。关盼盼写诗和人沟通。后来把这三百多首诗编纂成册,名为《燕子楼集》,流传后世。
秋风萧瑟,大雁南飞,盼盼独自凭栏长叹:我写诗表达自己对张建封的思念之情,其中都是愁苦之意,不知道别人能不能体会。不如寄给白居易看看,他是懂我的。
于是,关盼盼写了三首诗寄给白居易。白居易非常感动,也回了三首诗。
盼盼收到回信,欣赏了好久。正要放到盒子里收藏,忽然看到结尾几行小字,却又是一首小诗:
黄金不惜买蛾眉,拣得如花只一枝。歌舞教成心力尽,一朝身死不相随。
盼盼泪流满面,和侍女说:当年尚书去世的时候,我想上吊自杀,随他而去。但不想被人诟病,说他有个殉情的妾室,有损他的名声。我现在苟活于世,生不如死。乐天(白居易)不了解情况,所以作诗讽刺。
说完,盼盼就想从楼上一跃而下。侍女急忙阻拦,劝她:您就是死了,对尚书(张建封)也没什么益处啊。况且您还有老娘要养呢!
盼盼听了,觉得有理。从此以后,她吃得越来越少,人也越来越消瘦。不久卧床不起,一命呜呼。老母亲白发人送黑发人,把她葬在燕子楼后面。
我觉得这个症状有点像抑郁症,厌食症,最后导致营养不良。传说关盼盼绝食而死,倒是也差不多。
二十年后,建封后代凋零,燕子楼被官府收回,改成花园,成了官员们游玩的地方。
光阴荏苒,朝代更迭,唐朝结束,历经五代十国,转眼来到大宋。
中书舍人钱易来武宁为官。钱易,字希白,吴越王钱镠(Liu)后裔。
这天,钱易信步游玩,不知不觉来到燕子楼前。知道这是张建封宠幸关盼盼的地方。凭栏远眺,不禁感叹:盼盼本是娼妓,却能甘愿赴死,报答建封的恩情,就是大丈夫也比不上啊。为什么白居易作诗讽刺她呢?应该是怜惜她一片真心,不能流传后世。我既然知道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还不赞扬几句,怕盼盼在地下会埋怨我吧。
于是挥毫泼墨,作了一首长篇诗词,写在素色屏风上。
写完,钱易吟诵几遍,忽然一阵清风拂来,香气袭人。钱易大惊,屏风后传来脚步声。从屏风后面,走出一位美女。她自称是看管燕子楼的门卫老头的闺女。遇到钱易上楼,便藏在屋内。
两个人吟诗作词,相谈甚欢。
钱易看美女言谈不俗,不禁春心荡漾,上前拉住美女的衣裳。忽然,窗外的竹子扫在窗户上,噼啪作响。
钱易猛然惊醒,发现刚才是黄粱一梦。回想梦中情景,那女子应该就是关盼盼了。
从我们现代人的视角来看这个故事,白居易应该不至于讽刺关盼盼。
诗歌的意象具有开放性,读者根据自己心境来解读,渐渐地就加入了道德化成分。
唐代民风开放,不至于和一个女子过不去。
关盼盼的形象,宋代以后逐渐被塑造为“贞烈”符号,明代《列女传》将其收入,其实是用理学标准重构历史,反而遮蔽了唐代相对多元的伦理语境。
再说关盼盼,如果不是被道德枷锁束缚住,日子应该能过得很舒服。有才有貌有房有钱,何至于抑郁绝食而死呢?
果然,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啊。
更新时间:2025-05-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