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最近这段时间,你有没有一种感觉?就是……钱,好像越来越难赚了。
我不是说那种“哎呀,这个月业绩不好”的难,也不是那种“唉,今年行情不好”的难。
我说的是一种更深层、更……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就好像,你身边所有东西的价格,涨价的那个势头,突然就停了。以前去楼下超市,老板天天跟你念叨,哎呀小伙子,什么都涨价,我这菜都快进不起了。现在呢?老板看到你,只会唉声叹气,说“生意不好做啊”。
以前,你手机里那些APP,天天给你推送,“消费贷,点一下,20万到手”。现在呢?它们开始给你推“稳健理财,年化2%”。
是不是有这种感觉?
这个世界,好像突然从一个热火朝天的派对,一下子变得安靜了下来。所有人都在捂紧自己的口袋,不敢花钱,不敢投资,甚至……不敢辞职。
这种感觉,经济学上有一个词来形容它,一个我们可能不太熟悉,但威力比通货膨胀要恐怖得多的词——通货紧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通缩”。
我们这代人,从出生开始,几乎就活在一个“万物皆上涨”的时代。我们习惯了房价会涨,工资会涨,物价也会涨。我们所有的理财知识,所有的投资逻辑,几乎都是建立在“通货膨胀”这个大地基上的。
但是,如果……我是说如果,这个地基,它开始动摇了呢?如果那个我们以为会一直持续下去的“通胀游戏”,突然之间,游戏规则变了呢?
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
你知道吗,像巴菲特这样穿越了无数经济周期的顶级玩家,他们心里最警惕的,往往不是我们天天挂在嘴边的通胀,而是这个“沉默的杀手”——通缩。
为什么?
因为在通缩的世界里,我们过去几十年所有赖以生存的财富逻辑,都会被彻底颠覆。你以为的“资产”,可能会在一夜之间变成让你万劫不复的“负债”。你以为安全的港湾,可能会成为吞噬你财富的无底洞。
所以今天,我想和你一起,做一个思想实验。我们不聊那些复杂的宏观经济数据,不掉书袋。我们就站在此刻,站在2025年的这个时间点上,去推演一下:假如,巴菲特站在我们面前,他会警告我们,在即将到来的通缩迷雾中,哪5类资产是我们普通人千万、千万不能碰的?我们又该如何保护好自己,穿越这片未知的森林?
这可能,会是你今年看到的最重要的一期视频。
我们先从一个最容易让人迷惑的东西说起。
很多人会觉得,天塌下来,总有一些东西是硬通货吧?比如,房子,尤其是一铺养三代的商铺,或者是那些写字楼,每个月稳定收租,这不就是传说中的“现金奶牛”吗?再比如,国债,尤其是长期国债,国家信用背书,旱涝保收,这总该是避风港了吧?
我告诉你,在通缩的剧本里,这些我们眼中的“优等生”,可能会变成第一批“牺牲品”。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反直觉?别急,我们先来讲个故事。
我有个朋友,咱们叫他老王吧。老王辛苦了大半辈子,攒了点钱,前几年呢?他就干了件大事,把大部分积蓄拿出来,又从银行贷了一大笔款,盘下了一个二线城市市中心写字楼里的好几层。
当时所有人都羡慕他,觉得老王这下可以提前退休,当个悠闲的包租公了。
一开始,剧本确实是这么写的。写字楼租金很高,每个月收上来的租金,还掉银行贷款的月供之后,还有一大笔结余。老王每天就喝喝茶,旅旅游,别提多滋润了。
他买的这个资产,在当时看来,就是完美的化身。有稳定的现金流(租金),有抵押物(房产本身),还能用银行的杠杆来放大自己的收益。这不就是我们所有普通人梦想的投资模型吗?
但是,通缩的幽灵,开始出现了。
最开始的变化,是老王写字楼里的那些公司。以前,这里人来人往,都是些互联网公司、设计公司、外贸公司……一个个都显得朝气蓬勃。
后来,老王发现,电梯里的人,好像没那么挤了。
先是一家做在线教育的公司,因为行业整顿,一夜之间就搬走了,欠了三个月租金都没给。老王想着,空一层就空一层吧,再招商就是了。
结果,他发现,挂出去的招租广告,就像石沉大海,根本没人来问。偶尔有几个电话,一听报价,对方就直接挂了。
没办法,老王只能降价。价格降了20%,终于有家小公司愿意租了。
但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紧接着,那家做外贸的公司,因为海外订单断崖式下跌,开始裁员,从租两层,变成只租一层了。剩下那一层,又空了出来。
更可怕的是,旁边的写字楼,也开始疯狂降价抢客户。你降20%,我就降30%。你免三个月租金,我就免半年。市场,突然之间就从“房东市场”,变成了“租客市场”。
老王的租金收入,在短短一年之内,腰斩了。
现在,我们来算一笔账。
老王每个月要还给银行的贷款月供,比如说,是20万。这个数字,是写在贷款合同里的,是固定的,一分钱都不会少。
以前,他每个月能收上来50万的租金,还掉20万月供,自己还剩30万,日子过得很潇洒。
现在,他只能收上来25万的租金了。还掉20万月供,自己只剩下5万。这5万,还要覆盖物业费、水电费、维修费……老王发现,他这个“包租公”,不仅一分钱不赚,每个月还得从自己的养老金里往里贴钱!
更要命的是什么?
是资产价格的暴跌。
以前,他这几层楼,估值一个亿。现在,因为租金收益率大幅下降,银行和市场对它的估值,可能只剩下五千万,甚至更低。
这个时候,最恐怖的事情发生了。银行会给他打电话,说:“王先生,您好。根据我们的评估,您抵押的这部分资产,现在的价值已经不足以覆盖您的贷款余额了。根据合同,请您在下个月之前,补缴2000万的保证金。”
你听听,这是不是晴天霹雳?
本来指望着用它来养老的“现金奶牛”,现在变成了一个巨大的、不断吞噬你现金的“债务黑洞”。你想卖掉?根本卖不掉。市场上全是着急套现的卖家,谁来接盘呢?就算有人愿意买,开出的价格也低到让你想从楼上跳下去。
这就是通缩环境下,持有【第一类:高杠杆的商业地产】的典型下场。
在通缩的世界里,所有东西的价格都在往下掉,唯独你的“债务”,是凝固的,是绝对的。商品会打折,服务会降价,你的收入会减少,但是你欠银行的每一分钱,连同利息,都不会打任何折扣。
你的收入在做减法,你的债务却在做乘法(以实际购买力计算)。
这就叫“债务-通缩螺旋”。一旦陷进去,几乎无法翻身。
所以,你明白了吗?为什么巴菲特一直强调,他喜欢的公司,是那种“几乎不需要什么负债”的公司?因为他心里深深地知道,债务,在经济的顺风期,是帮你飞得更高的翅膀;但在逆风期,尤其是通缩这种飓风来临的时候,它就是把你直接拽进地狱的巨石。
那长期债券呢?尤其是国债,总安全了吧?
确实,在通缩初期,由于市场避险情绪升温,大家都会去抢购国债,可能会导致价格上涨一波。
但是,这就像海啸来临前短暂的退潮,给你一个致命的错觉。
你想象一下,在通缩的环境下,央行为了刺激经济,会拼命地降息,甚至搞到零利率、负利率。
如果你现在买入一个30年期的国债,锁定了每年2.5%的收益率。看起来好像还不错,至少比存银行强。
但是,通缩一旦深化,整个社会的资金回报率都会趋近于零。你这2.5%的收益,看起来就弥足珍贵。
可问题在于,你失去了最重要的东西——机会,或者说选择权。
通缩的过程,必然伴随着大量企业的破产和优质资产的打折。我们刚刚说的老王的写字楼,可能从一个亿跌到三千万。那些平时你高攀不起的蓝筹股,可能会跌出“骨折价”。
那个时候,市场上遍地都是黄金,但你呢?你的钱,全被锁在那一堆30年之后才能拿回本金的、每年只给你2.5%利息的债券里了。你眼睁睁地看着巴菲特这样手持巨额现金的人,像一个巨人走进全是便宜货的超市一样,随意扫货,而你,却被困在原地,动弹不得。
这就是持有【第二类:低利率的长期债券】的代价。你为了那一点点“确定”的微薄收益,放弃了未来整个世界的可能性。在通缩这个“现金为王”的时代,你主动缴械,把自己的“王牌”给扔了。
这就像什么呢?就像在饥荒年代,你用一整头牛,去换了一小袋只能吃三天的干粮。虽然你解决了眼前的小问题,但你失去了未来耕作和繁衍的全部希望。
巴菲特会这么干吗?绝对不会。他宁愿拿着现金,忍受暂时的低回报,也一定要等到那个“胖子投手把球扔到他最喜欢的位置”的时刻,然后用尽全力,挥出那一棒。
而在通缩时期,这样的“好球”,会一个接一个地向你飞来。前提是,你手里得有球棒,而不是被一纸长期合同绑住了双手。
说完了商业地产和长期债券这两个“看似安全”的陷阱,我们再来看一类资产。这类资产,在过去几年的通胀环境里,可以说是最风光的“明星”。
那就是,大宗商品,以及和它紧密相关的那些重资产、强周期的公司。
比如什么呢?比如石油、煤炭、钢铁、铜矿……以及那些开采这些资源的公司。
在通胀的年代,逻辑非常简单直接:钱不值钱了,那这些实实在在的、摸得着的资源,肯定值钱啊。于是,我们看到油价飞涨,煤价飞涨,“煤老板”和“矿老板”们又开始活跃了起来。
很多投资人也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到这些能源公司、矿业公司的股票里,赚得盆满钵满。
这个逻辑,就像一个简单的物理定律,深入人心。
但是,一旦通缩的齿轮开始转动,这个定律就会被瞬间反转。
为什么?
我们还是用一个简单的场景来理解。
通缩的核心是什么?是社会总需求的萎缩。大家都不花钱了。
你不花钱,意味着你可能不买新车了,不开车出门旅游了。这意味着什么?对汽油的需求减少了。油价,是不是就得跌?
企业不花钱,意味着它不扩大生产了,不盖新厂房了。这意味着什么?对钢铁、水泥、铜的需求减少了。这些价格,是不是也得跌?
所以,在通缩的环境下,【第三类:大宗商品本身】就是最直接的受害者。它的价格会进入一个漫长的下跌通道。今天你觉得石油80美元一桶很便宜,买了囤着。过两个月,可能就变成60美元了。再过半年,可能就是40美元。你永远抄不到它的底,因为它下跌的逻辑,是整个宏观经济的需求崩塌。
你可能会说,我不直接买石油期货,我买那些石油公司的股票,总行了吧?它们有专业的设备,有开采权,总有护城河吧?
这,就是更危险的一个陷阱。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类公司的体质,你就明白了。
那些开采石油、钢铁、煤炭的公司,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它们“重”。什么叫重?就是固定资产投入巨大。你需要买天价的勘探设备,你需要建庞大的炼钢高炉,你需要铺设几千公里的运输管道。这些东西,都是“吞金巨兽”。
第二个特点,是它们“慢”。一个新油田,从勘探到产出第一桶油,可能需要十年。一个新矿山,从建设到投产,也需要五年八年。
第三个特点,是它们“无法自主定价”。油价、钢价,都是全球市场决定的。沙特增产,油价就跌。澳洲多挖了点铁矿石,钢价就得跟着降。这些公司,不管它规模有多大,它都只是一个“价格的接受者”,而不是“价格的制定者”。
好了,现在我们把这三个特点,放到通缩的背景里,你看会发生什么化学反应?
一家钢铁公司,在经济繁荣的时候,觉得未来的市场一片光明。于是,它向银行借了1000个亿,建了一座全世界最先进的钢铁厂。
厂子刚建好,通缩来了。
整个市场的钢价,从一吨6000块,跌到了一吨3000块。
但这家公司的成本,是降不下来的。那1000个亿的银行贷款,每年要还的利息,一分不能少。那些天价买来的德国进口高炉,每天的折旧费,一分不能少。工人的工资,就算想降,也是有限度的。
于是,就出现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局面:它每生产一吨钢,都是亏钱的。卖得越多,亏得越多。
那怎么办?停产吗?
更不行!那么大的工厂,那么多工人,那么多贷款利息,你一天不开工,亏损的数字会更加惊人。就像一架巨大的飞机,它只要飞在天上,就在疯狂地烧油。它不能轻易地停下来。
这就是【第四类:重资产、强周期的公司股票】在通缩时期的宿命。
它们就像一群在恐龙时代进化出来的、体型庞大的生物。在食物充足(需求旺盛)的时候,它们是当之无愧的霸主。但是,当小行星撞击地球,气候突变,食物减少(需求萎缩)的时候,第一个饿死的,就是这些体型最大、消耗最多的大家伙。
它们无法快速转身,无法降低自己的消耗。它们的庞大,反而成了最致命的弱点。
巴菲特为什么那么痴迷于像可口可乐这样的公司?
你仔细想想可口可乐的商业模式。它需要巨大的工厂吗?不需要。它的核心资产,是那个神秘的配方,和那个印在全世界几十亿人心智中的红色Logo。
它的成本是什么?一点糖浆,一点水,一个瓶子。成本极低。
但它的定价权呢?非常强。今天通胀来了,原材料贵了一毛钱,它可以轻松地把一瓶可乐的价格,提高两毛钱,消费者根本不会有感觉。它的利润,反而更高了。
如果通缩来了呢?就算可乐降价5毛,它的成本可能也只降低了1毛,它依然有丰厚的利润空间。更重要的是,在经济不好的时候,大家可能会不买车,不买房,但是花三块钱买一瓶可乐,获得一点“快乐水”的慰藉,这个需求是不会消失的。
这就是巴菲特所说的“护城河”。
而那些大宗商品和重资产公司,它们的护城河是什么?是一堆在通缩时期会不断生锈、不断贬值的钢铁设备。这条“河”,不仅保护不了它们,反而会把它们自己给淹死。
所以,如果你现在还持有很多能源股、矿业股、或者重化工行业的股票,你真的要小心了。那条曾经让你赚得盆满钵满的康庄大道,可能很快就会变成一条泥泞的、往下走的下坡路。
时代的风,已经变了方向。那些曾经被风吹上天的“猪”,现在可能会摔得最惨。
讲完了“傻大黑粗”的周期股,我们再把目光,投向另一个极端。
一个看起来充满魅力、代表着未来的方向——那些所谓的“科技成长股”。
我说的,不是像苹果、微软这样已经成为“现金牛”的科技巨头。
我说的是那些,现在还在亏钱,但是给你讲了一个无比宏伟的未来故事的公司。
比如,一家做自动驾驶的公司,它告诉你,十年之后,全世界的汽车都会用它的系统,它会成为下一个“安卓”。
比如,一家做基因编辑的公司,它告诉你,二十年之后,人类将不再有癌症,它可以拿到诺贝尔奖。
再比如,一家做元宇宙的公司,它告诉你,未来我们都会生活在虚拟世界里,它要打造下一个“互联网”。
这些故事,听起来是不是特别让人热血沸腾?
在过去那个钱多到没处去、热钱四处流窜的通胀时代,这些故事,就是最好的“兴奋剂”。
投资人,尤其是风险投资,他们投的是什么?他们不是投你现在的利润,因为你根本没有利润。他们投的是一个“梦”,一个对未来的“预期”。
他们会用一种叫做“现金流折现”的估值模型。简单来说,就是假设你这家公司,在10年后、20年后,会赚到非常非常多的钱。然后,再把那些遥远的、未来的钱,折算成今天的价值。
在通胀和低利率的环境下,这个“折现率”会很低。这就意味着,未来的那个“大饼”,折算到今天,也显得特别“值钱”。
所以我们看到,很多公司,可能一年亏损几十个亿,但它的市值,可以高达几千个亿。
所有人都沉浸在这个“击鼓传花”的游戏里。我今天投你,就是相信,明天会有下一个“更傻”的资本,用更高的价格,把我手里的股份买走。
这个游戏能玩下去,依赖于一个核心前提:市场上有源源不断的、廉价的资金供应。
但是,通缩一来,这个游戏的所有规则,也全部被改写了。
通缩的环境,就像冬天突然降临。
地主家(央行)也没有余粮(放水)了。市场上的钱,会变得越来越少,越来越贵。
这个时候,投资人的心态,会发生180度的转变。
他们不再是那个听你讲故事、和你一起做梦的“梦想家”。他们会瞬间变成一个只认眼前利益、斤斤计较的“账房先生”。
他们会拿着放大镜,来审视你的财报。
“什么?你还在亏钱?”
“什么?你说明年才能盈利?不行,我现在就要看到利润!”
“什么?你说你的技术领先世界?没用!你的技术,能在这个季度,给我换回多少真金白银的收入?”
那个曾经被你描绘得天花乱坠的、20年后的“星辰大海”,在投资人眼里,突然之间就变得一文不值。
为什么?
因为在通缩的环境里,“现金”的价值,被无限放大了。今天的100块钱,和明天的100块钱,购买力是完全不一样的。今天的100块,可能比十年后的200块,还要珍贵。
没有人再愿意用今天实实在在的现金,去赌你那个遥不可及的未来了。
于是,我们看到,泡沫开始破裂。
那些靠着一轮又一轮融资“续命”的科技公司,突然发现,下一轮的钱,找不到了。
风险投资开始捂紧口袋,要求他们“自我造血”。
但它们怎么“造血”呢?它们的产品,可能还躺在实验室里。它们的商业模式,可能还没跑通。它们过去,唯一的商业模式,就是“to VC”——从风险投资那里拿钱。
一旦这个模式中断,它们就像被拔掉氧气管的病人,会迅速地窒息。
裁员、收缩、变卖资产……直到最后,破产清算。
那些曾经在牛市里被捧上神坛的“明星CEO”,现在可能会成为华尔街日报上的“失败案例”。
这就是【第五类:没有实现盈利的“故事型”科技股】在通缩时期的结局。
它们不是死于技术不好,也不是死于创始人不努力。它们是死于“时间”。
它们的梦想,需要足够长的时间和足够多的金钱去浇灌。但在通缩的寒冬里,时间和金钱,是两样最奢侈的东西。
巴菲特对此有句非常经典的话,他说:“只有当潮水退去的时候,你才知道谁在裸泳。”
在通胀的牛市里,这些讲故事的公司,和那些真正伟大的公司,看起来好像都在上涨,有时候,“故事股”甚至涨得更凶。
但通缩的寒冬,就是那个“退潮的时刻”。
它会把那些没有真实利润、没有强大现金流支撑的“裸泳者”,无情地暴露在沙滩上。
而真正伟大的公司,比如我们前面说的可口可乐,或者是一些拥有强大品牌和客户粘性的消费品公司、软件公司,它们就像是穿着全套潜水服的人。潮水退去,对它们毫发无损,它们甚至可以从容地捡起沙滩上那些被遗弃的贝壳(被低估的资产)。
所以,朋友们,请务必审视一下你的投资组合。
如果你发现,你买的某只股票,你根本说不清楚它是怎么赚钱的,你只知道它代表了某个“未来趋势”,它的APP你可能从来没用过,它的财报你打开一看全是赤字……那么,你就要高度警惕了。
你买的,可能不是一家公司的“股份”,而是一张关于未来的“彩票”。
在通缩的抽奖机里,这张彩票,大概率是不会中奖的。
好了,我们刚刚聊了五类在通缩时期需要极力避开的资产:高杠杆的商业地产、低利率的长期债券、大宗商品、重资产周期股,以及还在“画大饼”的科技股。
我知道,听到这里,你可能会有点焦虑,甚至有点恐慌。
感觉这也不能碰,那也不能碰,到处都是“坑”。那我们普通人,辛辛苦苦攒下的一点钱,到底该放在哪里才安全呢?
这,才是我们今天这期视频,最核心、最关键的部分。
巴菲特的智慧,不仅仅在于告诉我们“不要做什么”,更在于指引我们“应该做什么”。
面对可能到来的通缩寒冬,我们普通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重新构建我们的“生存堡垒”。
第一点,也是最反常识的一点:重新认识“现金”。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现金是垃圾”这个观念,已经像钢印一样,刻在了我们每个人的脑子里。因为通货膨胀,钱放在银行里,每年都在贬值。我们被教育着,要尽快把现金,换成房子、股票、基金……换成任何一种“资产”。
这个逻辑,在通胀时代,是100%正确的。
但在通缩时代,这个逻辑,需要被180度地反转过来。
在通缩的世界里,现金,不再是垃圾。现金,是王(Cash is King)。
为什么?
因为通缩的定义,就是货币的购买力在持续地上升。
你今天手里的100块钱,什么都不用干,放到明年,它可能就能买到今年110块钱才能买到的东西。你的钱,自己就“增值”了。
持有现金,本身,就是一种“投资”。
当然,我说的“持有现金”,不是让你把钱都从银行取出来,堆在床底下。这不安全,也没有任何利息。
我说的“现金”,指的是一种“高流动性的、安全的、随时可以动用的资产”。
它可以是你银行里的活期存款,可以是你支付宝里的余额宝,也可以是风险极低的货币基金,或者是短期的国债。
它的核心目的,不是为了获取多高的收益,而是为了保证“绝对的安全”和“极致的灵活性”。
这有什么用呢?
它的用处,大到你无法想象。
还记得我们前面说的那个场景吗?当通缩深化,经济危机爆发,大量的优质资产,比如老王的写字楼,比如那些被错杀的、拥有强大护城河的公司的股票,都会以“白菜价”被抛售。
那个时候,整个市场,会从“资产荒”变成“现金荒”。
所有人都在疯狂地寻找现金,想要卖掉资产来还债,来维持生存。
而你,一个手握重金的人,就成了这个市场上,唯一的“买家”。
你将拥有所有人都羡慕的“定价权”。
巴菲特一生的传奇,很多次经典的抄底,都是在这样的时刻完成的。比如08年金融危机,他向高盛、通用电气等巨头,提供了宝贵的现金,换取了极其优厚的条件。
我们普通人,虽然没有巴菲特那么雄厚的资本。但是,这个逻辑是完全一样的。
在别人都恐惧、都在抛售的时候,你手里有子弹,你才有资格去“贪婪”。
所以,从现在开始,请务-必-提高你资产中“现金”的比例。
不要觉得把钱放在货币基金里,每年只有2%的收益,是“浪费”了。在通缩的寒冬里,这种“无所作为”,恰恰是保存实力、等待春天的最高智慧。
第二点:寻找经济世界里的“必需消费品”。
在避开那些“危险资产”的同时,我们是不是就完全不能投资了呢?
也不是。
即便是最寒冷的冬天,也总有一些生命力顽强的植物,可以存活下来。
在经济世界里,这类“植物”,就是那些生产“必需消费品”的公司。
什么是必需消费品?
就是不管经济好还是不好,你每天都得用的东西。
你早上起来要刷的牙膏,要用的洗发水。你早餐要喝的牛奶,要吃的面包。你生病了要吃的药。你心情不好时想喝的那瓶可乐。
这些东西,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需求极其稳定,几乎不受经济周期的影响。
你可能会因为经济不好,推迟买一部新手机,但你不太可能把牙膏的用量,减少一半。
你可能会因为收入下降,取消出国旅游的计划,但你不太可能不给你的孩子买奶粉。
生产这些东西的公司,它们的商业模式,就像一条水流平缓、永不干涸的河流。
在通缩时期,它们的业绩,可能会有小幅的下滑,但绝对不可能像那些周期性行业一样,发生“雪崩”。
而且,这类公司里,往往隐藏着真正的“王者”。
它们通常拥有强大的品牌,比如宝洁、强生、可口可乐。这些品牌,就是它们深不见底的“护城河”。
它们通常负债率很低,现金流极其充沛。因为它们每天都在卖东西,每天都有海量的现金流进来。它们根本不需要向银行借钱。
它们甚至有很强的“定价权”。即便是在通缩时期,由于它的品牌深入人心,它的小幅价格调整,并不会影响销量。
这些,就是巴菲特最喜欢的那种“收费桥”式的生意。一旦建成,你就可以坐在那里,安安稳稳地收过桥费。
我们普通人,在做投资的时候,就应该用这种“老奶奶都能懂”的逻辑,去寻找我们身边的这类公司。
忘掉那些让你心跳加速的“黑科技”,忘掉那些“下一个风口”。
就去你家楼下的超市看一看,哪些货架上的东西,卖得最快?哪些品牌,你从小用到大?
这些,往往就是能帮你穿越寒冬的、最可靠的“诺亚方舟”。
第三点,也是最最重要的一点:投资你自己。
这句话,你可能听过很多遍了。但在通缩的背景下,这句话的意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为什么?
因为通缩的过程,必然伴随着失业率的上升和工资的下降。
整个社会的就业机会,会大幅减少。企业为了生存,会拼命地裁员,降本增效。
这个时候,你所依赖的那个“公司”,那个每个月给你发工资的“组织”,会变得非常不可靠。
你唯一能依赖的,只有你自己。
只有你脑子里的知识,你手上的技能,你的健康,才是任何经济危机都夺不走的、真正属于你的“硬资产”。
巴菲特说过:“最好的投资,就是投资你自己。”
怎么投资自己?
如果你是一名程序员,那你能不能利用业余时间,去学一学现在最热门的人工智能技术?
如果你是一名会计,那你能不能去考一张含金量更高的证书,让自己变得不可替代?
如果你感觉自己的主业随时可能不保,那你能不能,现在就开始,去发展一个能给你带来收入的副业?哪怕这个副业,一开始每个月只能赚500块钱。
在通缩的寒冬里,你的“赚钱能力”,比你拥有任何资产,都更加重要。
因为资产的价格,是会波动的。房子会跌,股票会跌。
但是,你持续学习新技能、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这个能力的“内在价值”,是永远向上的。
甚至,你可以把“投资自己”,做得更宽泛一些。
比如,花点钱,办一张健身卡,把自己的身体锻炼好。一个健康的体魄,可以让你在艰难的时期,保持一个更好的心态,也能帮你省下未来巨额的医疗费。这,就是最划算的投资。
比如,花点时间,去维护好你的人际关系,你的家庭关系。在困难的时候,来自家人和朋友的情感支持,是千金难买的。
所以,朋友们,请把你的眼光,从那些不断跳动的股票代码上,暂时地移开一部分。
然后,投向我们自己。
在寒冬来临之前,把我们的“个人堡垒”,修筑得坚固一点,再坚固一点。
把我们的“个人护城河”,挖掘得深一点,再深一点。
这,才是我们普通人,对抗所有不确定性的、最终极的武器。
讲到这里,我们今天的讨论,也差不多该结束了。
我们一起推演了,在通缩这个全新的游戏规则下,商业地产、长期债券、大宗商品、周期股和“故事股”这五类资产,为什么会从“蜜糖”变成“砒霜”。
我们也探讨了,作为普通人,我们可以通过“持有现金”、“投资必需品”和“投资自己”这三个方法,来为自己构建一个安全的避风港。
我知道,今天聊的很多东西,可能和你过去二十年所接受的财富教育,是完全相反的。
你可能会觉得不适应,甚至觉得有点悲观。
但我想说的是,认识风险,从来都不是为了散播恐惧,而是为了更好地生存。
就像开车一样,我们之所以要学习刹车,不是因为我们不想前进,而是因为只有懂得如何安全地减速和停止,我们才有信心,去挑战更远的路。
通缩,对于那些习惯了旧地图、开着高杠-杆赛车一路狂飙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
但是,对于我们这些能够提前预警,换上越野车,备足了粮草和汽油的谨慎的旅行者来说,它或许,并没有那么可怕。
它只是经济周期的一部分,就像春夏秋冬一样,自然会发生。冬天来了,我们就多穿点衣服,减少外出,储备粮食,锻炼身体。
然后,静静地等待。
等待冰雪消融,等待第一缕春风的到来。
到那个时候,那些被冻死的、曾经不可一世的猛兽,都会成为我们的养料。而我们,将以更强的姿态,去迎接下一个万物复苏的春天。
所以,不要害怕。
从今天起,开始审视你的资产,开始调整你的策略,开始投资你自己。
为可能到来的冬天,做好最充分的准备。
机会,永远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好了,今天的视频就到这里。如果你觉得今天的内容对你有一点点启发,希望能帮我点个赞,分享给你身边重要的家人和朋友。也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和困惑,我们一起讨论,共同成长。
我们下期再见。
更新时间:2025-08-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