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掌握了原料,谁就能掐住命脉。这话在中美博弈的角力场上,如今愈发真实。
从2017年特朗普首次挥舞关税大棒,到2025年他再次入主白宫,兜兜转转八年,美国对华施压的手段变了不少,但套路不变:打压、制裁、加税,一轮接一轮。
可中方不再只是应对,而是在出招。先是稀土,如今又轮到医药原料,美媒直言:一旦中国“真动手”,美国经济将遭遇真正的“神经断裂”。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全球供应链格局正在重写的开场白。
2025年10月9日,中国商务部和海关总署联手发布稀土出口新规,直接命中美方“高科技软肋”。
这次不同以往,不光是限制钬、铒这些听起来拗口的稀土元素,更重要的是,限制从开采、冶炼一直到磁材制造的全流程,等于在出口的“水龙头”上安装了密码锁。
稀土是干啥的?说白了,它是高端制造的“调味包”。没有它,美国的军工装备就像没装芯片的手机,新能源车的马达也只能干瞪眼。
结果一出,美股就给了反应:特斯拉、苹果等科技股一夜暴跌,市值蒸发1.65万亿美元,堪称“黑色星期五”。
美国稀土也不是没产,只不过自己提炼太费钱、太脏、太麻烦。数据摆那儿:96%的稀土进口来自中国。
想自建产业链?不少专家直言,至少得花十年时间,代价高不说,还不一定能搞得出来。
中方这一招不是简单“卡脖子”,而是三层用意:一是维护国家安全,二是履行国际防扩散义务,三是推动全球稀土贸易合规化。
你不守规矩,那我就重新定义规矩。就像打牌,谁手里握着“地主牌”,就有资格先出。
稀土是“战略资源”,但医药原料才是“生活必需”。《纽约时报》10月的调查数据让美国人后背一凉:700多种常用药原材料里,有一半来自中国。
更细一点,美国药典委员会表示,41%的关键药物起始材料完全依赖中方供应。
这不是抽象数字,而是实打实的“药命关天”。比如阿莫西林,美国人感冒发烧都离不开它,可它的两种关键原料,只有中国能规模化生产。
再比如顺铂,是抗癌化疗必备药物,一旦断供,意味着无数病人的治疗被迫中止。
更棘手的是,美国自己根本造不出来。
一是环保成本高,废水处理费是中国的三倍,生产一吨原料药,直接赚不到钱。二是仿制药本就利润薄,再加上特朗普政府计划加征100%关税,这就等于逼着药厂关门。
有人会说,那就从印度买。可别忘了,印度70%的原料药也得从中国进口。这就像你找“二房东”,但人家的房子还是中国的。真要卡脖子,绕几圈也绕不出去。
目前中国并没有正式动手限制医药出口,只是“亮了亮刀”,但这把刀有多锋利,华盛顿心里最清楚。
中方正在加速创新药审批、优化医药出口结构,这些动作表面看是“备战”,其实是在为下一轮谈判布阵。
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看起来凶猛,实际已经陷入“自我循环”:威胁、失控、妥协,再来一遍。
2025年4月,他放出狠话,扬言对中国药品征收100%关税。可还没落地,国内药企和医协就闹翻天,结果被迫推迟。
背后的逻辑简单得像小学生算术:25%的关税,将让美国药品价格上涨近13%,光是进口成本每年就得多掏五百多亿美元。
而这些钱,最终是老百姓在药房里一分一分掏出来。
而中方不急不躁,除了稀土,还接连对锂电池、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等“未来产业核心”设限,让美国在新能源和AI领域集体吃瘪。
你想发展新技术,我就卡住你造“血液”的原材料。
更大的问题在于,美国的医药产业已经“空心化”到极致。七成常用药都靠进口,想要产业回流,最快也得五年起步。
而这五年,中国已经通过“一带一路”联手欧盟、东盟等伙伴,搞起去美国化的医药供应链,等你回过神来,全球秩序早换了模样。
中美这场较量,说到底是对全球产业链主导权的争夺。中国没有用“拳头”,而是用原料、用政策、用规则在重新书写贸易故事。
稀土是前哨战,医药是重炮,新能源是后手,一环扣一环,步步为营。
美国想靠关税压服中国,但现实正在反噬自己。从特朗普的强硬,到市场的恐慌,再到政策的退让,这一连串动作只说明一点:没有准备好,就别轻易出手。
中国,不再是那个任你挥刀的“世界工厂”,而是坐在牌桌上,有底牌、有筹码、有节奏的玩家。
而这一次,医药原料这张王牌,已经让美国嗅到真正的“经济瘫痪”味道。游戏还没结束,但局势,已经开始倾斜。
更新时间:2025-10-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