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的辛亥革命给了摇摇欲坠的清政府以致命一击,袁世凯趁机逼迫清帝溥仪退位,清朝灭亡,而袁世凯在与南方革命党的博弈中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3年又成为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然而袁世凯的野心不止于大总统,他骨子里也是想要当皇帝的。所以在1915年12月自称皇帝,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年号洪宪。为此他还“大封功臣”,按照王-公-侯-伯-子-男的顺序封了一大堆人。其中张勋、冯国璋、段芝贵、倪嗣冲、段祺瑞、龙济光六人被封为公爵。他们六人在清末民初都是响当当的人物,那么在袁世凯去世后他们又各自走上了什么道路呢?本文就跟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
张勋是江西奉新人,出身贫寒,早年投身湘军,后转入淮军系统。清朝末年,他因参与镇压捻军、回民起义等战事逐步晋升,历任参将、总兵等职。1895年随袁世凯小站练兵,成为北洋系旁支。1901年因护送慈禧太后与光绪帝西逃有功,获任御前护卫,后升任江南提督,驻防南京,成为清廷在南方的重要军事将领。
辛亥革命期间,张勋率部死守南京对抗革命军,战败后北撤徐州,仍以“忠清”自居,所部官兵皆留辫子,被称为“辫子军”。民国成立后,他表面归附袁世凯,1913年因镇压“二次革命”攻占南京,被任命为江苏督军、长江巡阅使,获封定武上将军,其军改称“定武军”。1915年袁世凯称帝时,张勋态度暧昧:他未参与各省督军联名劝进,但为保存实力也未公开反对,袁世凯为拉拢册封其为“一等公”,张勋接受爵位却始终未剪辫,暗示对清室的忠诚。
张勋
1916年袁世凯病逝后,张勋借北洋集团内部分裂之机,于徐州召开四次军阀会议,自任“十三省区联合会”盟主。1917年以调停“府院之争”为名,率五千辫子军进京,7月1日拥戴溥仪复辟,自封议政大臣兼直隶总督。此举遭全国反对,段祺瑞组织“讨逆军”进攻,张勋兵败后逃入荷兰使馆,复辟仅12天即告失败。此后他蛰居天津德租界,虽获北洋政府特赦但未再出山,转而投资钱庄、当铺、电影公司等产业,成为富商。1923年病逝后,溥仪追谥“忠武”,清室遗老集资为其修建豪华墓园。
张勋一生以“愚忠”著称,袁世凯称帝时他保持骑墙态度,既接受爵位又暗藏复辟野心;袁死后则公然挑战共和,其复辟行为虽失败,却折射出民初新旧势力碰撞的荒诞性。作为旧清廷与北洋集团间的特殊存在,他既是军阀割据的参与者,也是帝制幽灵的具象化身。
冯国璋是直隶河间(今河北河间)人,出身耕读家庭,早年入天津武备学堂,后成为袁世凯北洋新军核心将领。清朝末年,他参与编练新军,历任练兵处军学司正使、北洋速成武备学堂督办等职,1903年协助袁世凯创建北洋常备军,奠定军事集团基础。辛亥革命期间,他率军镇压武昌起义,任第一军总统官,因攻占汉口、汉阳获清廷封二等男爵。
民国成立后,冯国璋任直隶都督兼禁卫军统领,1913年率部镇压“二次革命”,攻占南京后任江苏都督,成为掌控东南的实权人物。1915年袁世凯酝酿称帝时,冯国璋态度矛盾:他既公开表态“总统应为终身制”,又私下向梁启超透露对复辟的不满,曾当面劝谏袁世凯放弃帝制未果。1915年12月,袁世凯称帝后册封其为“一等公”,但冯国璋称病拒赴北京受封,暗中联络南方反袁势力,促成江苏宣布“中立”,加速了洪宪帝制的崩溃。
冯国璋
1916年袁世凯病逝后,冯国璋被国会选为副总统,仍兼江苏督军。1917年张勋复辟期间,他通电反对,支持段祺瑞讨逆。同年7月代理大总统,任内与总理段祺瑞爆发“府院之争”,反对皖系武力统一政策,主张南北和谈。1918年因直皖矛盾激化,被迫辞去总统职务,退居河间故里,晚年投资金融、煤矿等实业。1919年病逝北京,终年60岁,归葬河间时北洋政府举行国葬。作为北洋“直系”开创者,冯国璋既有维护共和之名,又难脱军阀割据之实,其务实性格与政治抉择折射出民初权力博弈的复杂性。
段芝贵是安徽合肥人,出身将门但家道中落,早年投身淮军。清朝时期,他因善于逢迎权贵得到袁世凯赏识,1907年任天津巡警道,借贿赂庆亲王奕劻之子晋升黑龙江巡抚,后因“杨翠喜案”丑闻被弹劾免职。辛亥革命爆发后,他调任武卫军统制,率部镇压山西革命军,1912年升任拱卫军总司令,成为袁世凯嫡系。
民国初年,段芝贵历任湖北都督、奉天将军等职,1914年调任湖北督军兼彰武上将军。1915年袁世凯筹划称帝时,他是最积极的拥戴者,不仅发起“十九将军联名劝进”,还组织各省“公民请愿团”制造舆论。袁世凯称帝后,册封其为“一等公”,段芝贵更自称“干殿下”,以谄媚姿态协助镇压反袁活动。但因其军事能力平庸,被时人讥为“北洋之狐”而非“虎”。
段芝贵
1916年袁世凯病逝后,段芝贵转投皖系段祺瑞阵营,任京畿警备总司令。1917年张勋复辟期间,他出任讨逆军东路总司令,率部攻入北京,战后升任陆军总长。1918年任京畿卫戍总司令,成为段祺瑞“武力统一”政策执行者,主导安福国会操纵选举。1920年直皖战争中,他担任皖系定国军前敌总指挥,因战败被列为“十大祸首”遭通缉,潜逃天津租界。
政治失势后,段芝贵转向经商,投资银行、纱厂等实业,1925年在天津病逝。作为袁世凯心腹,他以政治投机闻名,既参与镇压革命又推动帝制,既依附皖系又难掩军阀本质。其一生折射出清末民初政客的典型特征:缺乏政治理想,擅长权术钻营,最终被时代浪潮淘汰。
倪嗣冲是安徽阜阳人,出身官宦家庭但家道中落,早年科举屡试不第,后投奔袁世凯门下。清朝末年,他历任黑龙江巡抚幕僚、奉天提法使等职,因贪腐被弹劾革职。辛亥革命期间,他借袁世凯势力复出,率武卫右军镇压淮上革命军,1913年任安徽都督兼民政长,以铁腕手段控制皖北。
民国初年,倪嗣冲成为袁世凯嫡系,1914年加授安武将军,所部称“安武军”。1915年袁世凯称帝时,他是最早联名劝进的督军之一,不仅强迫安徽各界“投票拥护帝制”,更派兵镇压反袁活动。袁世凯称帝后,册封其为“一等公”,倪嗣冲将安庆城楼改称“凯旋门”以表忠心。其统治下的安徽横征暴敛,被时人称为“倪屠户”。
倪嗣冲
1916年袁世凯病逝后,倪嗣冲转投皖系段祺瑞阵营,任长江巡阅使兼安徽督军。1917年支持段祺瑞“武力统一”,派兵入湖南参与南北战争。1918年组建新安武军,控制安徽军政大权,成为皖系重要支柱。1920年直皖战争中,他任皖系定国军后援总司令,但未及参战皖系已败,被迫通电下野,逃往天津租界。
失势后,倪嗣冲将搜刮的巨额财富投资银行、盐务、地产,在天津英租界建“倪家花园”,仍暗中联络张作霖等军阀。1924年病逝前,其家族控制的盐垦公司垄断华北盐业,但政治影响力已大不如前。作为袁世凯集团典型代表,倪嗣冲兼具旧官僚的贪婪与军阀的残暴,其发迹与溃败轨迹,折射出民初军阀依附强权、割据敛财的共性。
段祺瑞是安徽合肥人,出身淮军将门,幼年丧父,家道中落。早年入天津武备学堂炮兵科,后随袁世凯小站练兵,成为北洋新军核心人物。清朝末年,他历任江北提督、湖广总督等职,参与镇压武昌起义,但1912年以“前线将领联名”方式通电逼清帝退位,助袁世凯掌权。
民国成立后,段祺瑞任陆军总长,成为袁世凯军政体系实际操盘者。1913年率军镇压“二次革命”,攻占江西、安徽。1915年袁世凯筹划称帝时,段祺瑞明确反对,以“养病”为由避居西山,拒绝参与劝进活动。袁世凯称帝后,虽册封其为“一等公”,但段祺瑞坚辞不受,两人关系彻底破裂。此举为其赢得“不慕虚名”的舆论评价。
段祺瑞
1916年袁世凯病逝后,段祺瑞出任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实际掌控北洋政权。1917年因“对德宣战案”与总统黎元洪爆发“府院之争”,暗中默许张勋复辟,待其拥溥仪登基后,立即组织“讨逆军”攻入北京,重掌大权。此后推动“武力统一”政策,主导安福国会操纵选举,以“西原借款”扩军引发争议。1920年直皖战争中,他任皖系定国军总司令,战败后辞去所有职务,寓居天津日租界。
晚年段祺瑞仍具政治影响力,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后,曾短暂复出任临时执政,试图调和南北但无果。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彻底下野,迁居上海,拒绝与日本合作成立伪政权。1936年病逝前留下“勿因我见而轻启政争”遗言。作为北洋皖系领袖,段祺瑞以“三造共和”自诩,实则深陷军阀权斗,其强硬作风与共和旗帜下的独裁本质,成为民初政治转型困境的缩影。
龙济光是云南蒙自人,彝族土司出身,早年因镇压云南少数民族起义获清廷赏识。清朝末年,他历任广西右江道、广西提督等职,1907年率部镇压镇南关起义,屠杀革命党人,被清廷赐“刚勇巴图鲁”称号。1911年武昌起义后,他率“济军”东进广东镇压革命,被清廷任命为广东陆路提督。
民国成立后,龙济光投靠袁世凯,1913年因镇压“二次革命”有功,被任命为广东都督兼民政长,成为掌控广东的实权军阀。其统治期间纵兵劫掠、横征暴敛,被粤人称为“龙王”。1915年袁世凯筹备称帝时,龙济光积极支持,组织广东“公民请愿团”劝进,并派兵镇压反袁活动。袁世凯称帝后,册封其为“一等公”加郡王衔,成为南方唯一获此殊荣的军阀。
龙济光
1916年袁世凯病逝后,龙济光失去靠山,在滇桂联军讨伐下退出广州,仍被段祺瑞政府任命为两广巡阅使。1917年张勋复辟时,他派兵北上支持,获溥仪封为“郡王”。复辟失败后,他率残部退守海南岛,次年进攻广东失败,逃往北京依附皖系。1920年直皖战争皖系战败,龙济光转而投靠奉系张作霖,1921年被任命为“振武军”总司令,试图反攻广东但遭粤军击溃。
1922年彻底退出军政界,寓居天津英租界经营鸦片贸易,1925年病逝。作为清末民初罕见的少数民族军阀,龙济光始终以保守立场著称,其政治生涯始终依附强权,从效忠清廷到巴结袁世凯,再到周旋于各派系之间,最终因军事能力不足与时代脱节而消亡,反映了旧式军阀在近代化浪潮中的必然结局。
小结:
袁世凯册封的六位公爵在其去世后也都走向了不同的道路,张勋复辟失败后隐居经商;冯国璋历任副总统、代理总统,因派系斗争下野;段芝贵投机皖系兵败转投实业;倪嗣冲横征暴敛,直皖战败后失势;段祺瑞三度掌权推行武力统一,终因军阀混战退出政坛;龙济光依附多派系屡战屡败,最终退隐。六人虽路径各异,却共同折射出民初军阀割据、权力更迭的乱象:既有愚忠复辟的旧势力代表,也有周旋于共和与独裁间的投机者,其兴衰轨迹揭示了传统帝制幽灵与近代化转型的剧烈碰撞,以及军阀政治依附强权、缺乏政治理想的本质特征。
更新时间:2025-05-1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