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在毛主席眼中,他是敢讲真话的好大使,叶剑英元帅也赞他人才难得。
能同时获得两位伟人这般高度夸赞的,正是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国防部长里唯一没被授予军衔的耿飚,究竟耿飚有着怎样独特的魅力,能赢得如此赞誉?

耿飚出生在醴陵的一户穷苦人家,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家里穷到连一垄地、一间房都没有,没办法,他只能带着父母借住在村里的耿传公祠。
祠堂的石碑上,刻着重孝行、尽悌道、宜爱国、务正业的祖训,这些简单又实在的话语,在他年幼的心田里悄悄扎下了根。

他每天看着石碑上的字迹,听着长辈讲解其中的道理,久而久之,爱国守信、踏实做事的信念,就成了他一生的行为准则。
1926年,湖南革命浪潮汹涌澎湃,17岁的耿飚积极响应党的召唤,凭借着机智勇敢,从敌人兵工厂悄悄运出枪支,为工人赤卫队配备了武器。

之后,他回到家乡醴陵,迅速组织起农民赤卫队,带领大家投身醴陵暴动,还参与了十万农军攻打长沙的激烈战斗。
在革命力量遭受重创后,他几经辗转找到党组织,1928 年担任浏醴游击队队长,当时队伍里只有七个人、三条枪,却在他的带领下多次挫败敌人的清剿。

这一年8月,耿飚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把自己的一生交给了革命事业。
耿飚一路成长,从游击队队长逐步成为红军指挥员,他的军事才能在一次次战火洗礼中愈发耀眼,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漳州战役里,他总是冲在前面,奋勇杀敌。

血战湘江,他率部坚守阵地,力保中央纵队突围;进入贵州,他又强渡乌江、首夺娄山关,为大部队闯出一条前进的路。
遵义会议后,他担任红一军团一师参谋长,参与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抢渡大渡河等关键战役,每一场战斗都打得惊心动魄。

到达陕北后,一场攻打甘泉的战斗打得异常激烈,耿飚颈部不幸负了重伤,可他硬是咬着牙,强忍着伤痛,始终坚守在指挥岗位上,一刻也没离开,一直坚持到战斗取得胜利。
1944年,耿飚被调去担任晋察冀军区副参谋长,到了1945年8月,他亲自带领部队,像凶猛的老虎下山一样,朝着张家口的日伪军发起了总攻。

成功收复了这座被日军霸占多年的塞外重镇,让当地百姓终于脱离苦海,迎来了光明。
解放战争时期,耿飚更是威名赫赫,他先后参与组织多场重要战役,指挥得十分出色,战果累累。

1948年,他担任华北军区第二兵团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和杨得志、罗瑞卿组成大名鼎鼎的杨罗耿兵团,在平津、太原、宁夏等战役中不断创造辉煌战绩,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巨大功劳。

这张照片,正是威名赫赫的杨罗耿兵团,画面里,耿飚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那笑容纯粹又真诚,仿佛心里藏不住一点儿弯弯绕绕。
他整个人散发着一种质朴的气息,让人一看就觉得特别亲切,没有丝毫的架子,就像身边熟悉的长辈一样平易近人。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急需开拓外交新局面,耿飚又迎来了人生的新转折,1950年,瑞典成为第一个与我国建交的西方国家,周总理亲自找到耿飚,将驻瑞典大使的任命交给了他。
这是新中国第一位驻西方国家的大使,责任重大,耿飚没有丝毫犹豫,当即接受了任命。

出国前的培训期间,毛主席特意来看望第一批驻外大使们,见到耿飚时,毛主席笑着称他老乡,醴陵离湘潭不远,这份乡音让现场气氛格外亲切。
也是在这次会谈中,毛主席提出了将军大使的称呼,因为这批大使们都是身经百战的开国将领。

毛主席特意叮嘱他们,外交工作也是没有硝烟的战场,得拿出打仗时的那股子冲劲,为新中国闯出一片新天地。
这番话深深烙印在耿飚心里,让他坚定了一定要做好外交工作的信念,到了瑞典后,耿飚以朴实谦和的行事风格,很快就改变了西方国家对他的固有看法。

照片中的耿飚,身着笔挺的中山服,五官英挺,脸上挂着淡定从容的笑容,他身旁的瑞典外交部副内阁秘书夫人格蕾塔・贝尔法格,一袭华丽礼服尽显优雅。
两人并肩而行,气度不凡,尽显大国气度,初涉外交的耿飚,凭借真诚实在、实事求是的处事风格,赢得了瑞典各界敬重,成功为中瑞两国架起了沟通的桥梁。

耿飚的外交生涯中,最让人敬佩的是他敢说真话的勇气,1969年,他担任驻阿尔巴尼亚大使,到任后深入调查,发现我国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存在有求必允的情况。
那时中国自身正面临着外部封锁,经济上也是困难重重,可即便如此,还是持续不断地给阿尔巴尼亚送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援助。

然而,这些援助并没有达到预期的好效果,更让耿飚发愁的是,阿尔巴尼亚那边有些人盲目跟欧洲发达国家比生活水平,对咱们送去的援助物资一点儿都不珍惜。
耿飚见这情形,心里特别矛盾,毕竟身为外交官,要是直接对国家外交政策提反对意见,特别是说“欧洲社会主义明灯”阿尔巴尼亚的不好,那可是要担很大风险的。

但经过反复思考,他认为对党和人民负责,就必须说出真相,于是他给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写了一封长信,如实反映情况。
耿飚直言,那种有求必应的援助方式,不仅让我国经济负担愈发沉重,还让对方养成了过度依赖的习惯,他建议依据实际需求,量力而为地重新规划援阿的规模与方式。

乔冠华对耿飚的这份勇气极为赞赏,马上把他的信转给了中央,后来耿飚回国,李先念见到他,第一句就夸他胆子大。
毛泽东看了信后,也连连称赞:“耿飚敢讲真话、报实情,是个优秀的大使。”

最终,中央采纳了他的意见,我国的援外策略也随之作出调整,更注重实际效果和自身能力,这份敢于直言的赤诚,彰显了他把党和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人格风范。

耿飚的一生,离不开夫人赵兰香的默默支持,画面里的,正是耿飚和赵兰香,耿飚一如既往地帅气逼人,面容端正,身姿挺拔,浑身散发着英姿飒爽的气质。
再看赵兰香,模样清秀,眉眼间透着温婉,一看就是那种能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特别顾家的好女人。

1940年夏天,耿飚在视察庆阳女子学校时与赵兰香相识,当时耿飚已是八路军首长,但赵兰香发现他毫无官架子,待人和蔼可亲,洗得发白的军装上,风纪扣都系得严严实实。
这份严谨朴实的作风,让赵兰香心生好感,随着交往加深,两人确定了恋爱关系,却遭到了赵兰香父亲的反对。

当时庆城封建思想浓厚,家人觉得赵兰香漂亮大方,应该找个家庭富裕、有文化的女婿,而当兵的终日枪林弹雨,实在让人放心不下。
关键时刻,庆阳中心县委书记蔡畅得知情况后,亲自上门劝说赵兰香的家人,蔡畅声称耿飚是个有担当、靠得住的好同志,跟着他虽然辛苦,但前途是光明的。

在蔡畅的劝说下,家人终于同意了这门婚事,婚后的日子里,两人相互扶持,共同进步。
刚结婚时,他们借来全套中学课本,一起读书学习,弥补战乱中落下的功课。

耿飚在部队驻防、搞生产,赵兰香就配合蔡畅组织妇救会,走街串巷宣传革命理念,鼓励妇女摆脱封建束缚、争取自身解放。
建国后,耿飚工作繁忙,赵兰香便全力打理家务、照顾孩子,做好后勤保障,让他没有后顾之忧,这份相濡以沫的感情,成为耿飚事业背后最坚实的支撑。

从战场到外交舞台,党和国家安排的每一个岗位,耿飚都干得十分出色。
他常说:“我虽然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了,但我永远是人民的战士,要为军队建设和国家发展竭尽绵薄之力。” 这份战士情怀,一直延续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耿飚和赵兰香共有四个子女,画面中这张温馨的全家福,主角正是耿飚和赵兰香一家。
此时耿飚和赵兰香虽不再年轻,但依旧能看出往日的风采,面容和善又精神,四个孩子围绕在旁,脸上洋溢着幸福,一家人的氛围别提多融洽。

耿飚的家风,没有成文的几字原则,却体现在日常的一言一行中,他对子女的事业从不多加干涉,也从不利用职权为他们开绿灯,但在做人方面要求格外严格。

孩子们从小就知道,不能因为父亲的身份搞特殊,一言一行都要谨慎,绝对不能给家里抹黑。
他的孙子曾笑着说:“当爷爷的孙子真是‘压力山大’,生怕哪里做得不好,被人背后戳脊梁骨。”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让耿家的后代都保持着朴实正直的品格。
中华儿女新闻网——耿巍回忆爷爷耿飚:磊落平生忠义胆2021-03-04

学习时报——耿飚:敢讲真话的“将军大使”2020-11-21
更新时间:2025-11-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