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人口问题,中国正面临一个尴尬的局面。
2025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24年人口数据如下:年末全国人口140828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39万人。全年出生人口954万人,这个数字虽然比2023年多了52万,但依然让人心里没底。
为啥这么说?看看趋势就明白了。
从2017年到2023年,新生儿数量连续7年下滑,从1786万跌到902万,跌幅超过49%。政策上,从2016年全面二胎到2021年开放三胎,国家可谓是放开了手脚,但效果呢?年轻人依然不买账。
政策放开了,钱包却空了。年轻人面前横着三座大山:结婚成本、买房压力、养娃费用。
这三个问题不解决,别说三胎,连一胎都成了奢侈品。
先说结婚这事儿。
现在结个婚到底要花多少钱?根据武汉大学学者龚为纲的调查,当前中国彩礼的平均水平约为14万元,该数据2007年以前一直是1万元左右,但2008年以后急剧上涨。
这还只是彩礼,加上办婚礼、买三金、摆酒席,整个结婚费用轻松突破30万。
2021年国家统计局通过开展农村青年婚姻关系调研发现:浙江宁波,农村平均结婚费用30.78万元,最高达200万元;山东青岛,平均费用30万元以上。
30万什么概念?按照普通年轻人月薪5000块算,不吃不喝要攒5年。但问题是,谁能不吃不喝5年?房租要交、生活费要花、父母要孝敬,到头来能攒下来的钱少得可怜。
更要命的是,2025年1月17日,广东民政厅公布2024年第四季度民政事业季报,数据显示2024年广东省结婚登记人数51.2万对,较2023减少约19%。连广东这样的经济发达省份,结婚人数都在断崖式下跌,其他地方更不用说了。
年轻人不是不想结婚,是真结不起。
一个90后朋友跟我说:"彩礼14万,婚礼15万,再加上各种杂七杂八的费用,没个40万下不来。我一个月工资8000,除去开销能攒3000就不错了,这么下去得攒到猴年马月?"
结婚难,买房更难。在中国传统观念里,没房就没家,这让年轻人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1998年房改以来,房价经过几轮快速上涨,导致年轻人购置婚房首付、婚后还贷成本明显提高。2010-2023年,百城样本住宅均价从9314元/平上涨至16220元/平。
一套100平的房子,按16000一平算就是160万。首付30%就是48万,贷款112万。按照30年等额本息计算,月供得6000多。这还没算装修、家具、家电的钱,整个下来200万跑不掉。
更可怕的是房价收入比。2010-2020年,一线城市房价收入比从20.0增至24.4。啥意思?就是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一个普通家庭不吃不喝24年才能买得起一套房。
这种压力下,很多年轻人直接选择躺平。一个深圳的程序员朋友说:"我月薪2万,在深圳算不错了,但想买套房?算了吧,除非中彩票。与其为了房子累死累活,不如租房过一辈子,至少还能享受点生活。"
房价高企不仅影响结婚,更直接打击了生育意愿。房子都买不起,哪敢生孩子?
就算前面两关都过了,养孩子的费用更是让人绝望。
根据育娲人口发布的《中国生育成本报告》,在统计的14个国家中,全国家庭0-17岁孩子的养育成本平均为48.5万元;0岁至大学本科毕业的养育成本平均为62.7万元。
62.7万,这还只是平均数。
在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一个孩子从出生到大学毕业,100万都不够花。幼儿园一年3-5万,小学到高中各种补习班、兴趣班,大学学费生活费,哪样不要钱?
更让人崩溃的是,如果把一个孩子抚养到刚年满18岁所花的成本相对于人均GDP的倍数进行国际对比,澳大利亚是2.08倍,法国是2.24倍,瑞典是2.91倍,德国是3.64倍,美国是4.11倍,日本是4.26倍,中国是6.9倍,几乎是全球最高的。
中国的养娃成本是全球最高的!这个数据让人震惊,也解释了为什么年轻人不敢生孩子。
生一个孩子都如此艰难,谁还敢生二胎三胎?有网友调侃:"生一个孩子要掏空六个钱包(夫妻双方父母加自己),生二胎要掏空十二个钱包,生三胎估计要去银行贷款了。"
面对这些困难,经济学家们也没闲着。著名经济学家马光远就这个问题提出了几个建议,说到点子上了。
马光远指出,想让年轻人多生孩子,光喊口号没用,得拿出真金白银。他建议给生孩子的家庭发放生育补贴,这种补贴可以是现金,也可以是减免税收、提供住房等多种形式。
这个建议确实抓住了要害。
韩国就是个好例子。韩国保健福祉部2024年1月11日宣布,大幅提高对两岁以下婴幼儿父母的补贴。按照新政策,家中有1岁以下婴儿的父母每月可以获得100万韩元补贴(约合人民币5000元);抚育1至2岁幼儿的父母,每月可得到50万韩元补贴。
结果怎么样?韩国政府部门2025年1月3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新生儿人数为24.2万,比前一年增长3.1%,9年来首次正增长。
看到没?真金白银的补贴是有效果的。
中国也在行动,从2025年1月1日起,对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的3周岁以下婴幼儿发放补贴,至其年满3周岁。育儿补贴按年发放,现阶段国家基础标准为每孩每年3600元。
每年3600元,平均每个月300元,虽然不算多,但总算是个开始。
马光远还提出要解决孩子上幼儿园的问题,最好是将幼儿园纳入义务教育体系。
这个建议太实用了。现在幼儿园学费动不动就上万块一个学期,很多家庭负担不起。如果幼儿园能像小学中学一样免费,那对年轻父母来说就是天大的好消息。
再者说,马光远建议鼓励企业延长产假,让年轻人有充分的时间养儿育女。
这也很重要,现在很多女性担心生孩子影响事业,如果产假够长,单位不能随意辞退,那生育的后顾之忧就少了很多。
不过,光有生育补贴还不够,还得打组合拳。
住房问题必须解决。政府可以考虑为多孩家庭提供购房优惠,比如首付比例降低、贷款利率优惠、税收减免等。有些城市已经在试点,比如对三孩家庭购房给予一定补贴或者优先摇号权。
教育资源也要跟上。不能光解决幼儿园问题,小学中学的教育质量也要保障。现在很多家长为了孩子上个好学校拼命买学区房,如果能实现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家长的焦虑就会少很多。
医疗保障同样重要。怀孕生产的费用、孩子生病的医药费,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开支。如果医保能覆盖更多项目,报销比例更高,那年轻人生孩子的负担就会减轻不少。
就业环境也得改善。现在很多用人单位对育龄女性有歧视,担心她们生孩子影响工作。政府应该出台更严格的法律法规,保护女性的就业权益,让她们不因为生孩子而失去工作机会。
说到底,人口问题不是短期问题,而是关系国家未来的大事。
2025年中国15-49岁育龄女性数量比2020年减少1600多万人。
育龄女性在减少,年轻人的生育观念也在改变。90后00后从小就是独生子女,习惯了一个人的生活,让他们突然转变观念生二胎三胎,确实有难度。
但这不意味着就没有办法。关键是政策要到位,措施要有力。韩国能做到的,中国也能做到,而且应该做得更好。
马光远的建议是对的,政府已经开始行动了,但力度还需要加大。
每年3600元的补贴确实少了点,如果能提高到每年1万元甚至更多,效果肯定会更好。
幼儿园纳入义务教育、延长产假、住房优惠、医疗保障,这些配套政策都要跟上。只有让年轻人真正感受到生孩子有实惠、有保障,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时间不等人。
70后80后还能生,但他们的生育时间窗口正在关闭。90后00后是未来的主力军,但他们的生育观念已经基本定型。
如果现在不抓紧时间出台有效政策,未来想扭转局面会更加困难。
人口是国家的根本,孩子是民族的未来。
政策的温度决定了人心的向背,真金白银的投入才能换来真正的效果。马光远这回的建议确实靠谱,关键看政府怎么落实,看社会怎么配合。
生育不是个人问题,而是社会问题。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让年轻人敢生、愿生、能生。这不仅是为了数据好看,更是为了国家的长远发展。毕竟,没有孩子的未来,还叫什么未来?
权威参考资料:
更新时间:2025-08-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