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熊猫贝贝的第3490篇原创文章
(本文不含任何AI创作和自动生成内容)
#冬日生活打卡季#
11月14日,11月第二周最后一个交易日盘中,国家统计局官网公布了一系列上个月,也就是10月份的经济数据,其中,也包含了很多人关心的房地产数据。
有意思的是,这次的官方楼市数据,全网讨论和分析的内容很少,为什么会这样?
数据情况不是很理想呗!还能有什么原因?
其实还是挺同情当下还在对国内楼市重回繁荣,房价恢复上涨抱有期待和幻想的群体的,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这都4年过去了,心心念念的情景没盼来,自己看多唱涨的观点和态度,一直被按在地上摩擦,连还手的希望都看不到。
没办法了,只能抱团,建个小群,互相鼓励几句,然后这样的群半年都没有动静了……
赌狗就是赌狗,层次太低,赢了趾高气扬,输了强词夺理,永远没有任何理性的思考和分析,不过这就是人性不是?
回到11月份这一次官方统计局公布的楼市数据来看,其实是有很多亮点和看点可以挖掘一下的。
这篇文章,就将从不一样的角度和深度,和大家围绕这份官方数据,好好聊一聊。
阅读提示:
(本号已在全网平台进行了关联认证和内容实时查重检测。如有未经明确允许的抄袭搬运情况,必将追究。)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2025年11月14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两份楼市关联的官方数据,分别是10月份70个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和2025年1—10月份全国房地产市场基本情况:

图片来源:见图

图片来源:见图
这一次的数据,可以说是破天荒的一次:2025年10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各线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和同比均下降。
一个字“跌”,而且是普跌,这种情况,在官方统计口径的历史表现和记录里面,绝对说的上的大姑娘上花轿,头一遭吧?
这里直接给大家来个省流版的极简梳理:
70个城市新房价格环比下降0.45%,为一年以来最大跌幅。
一线城市新房价格环比下降0.3%,降幅与上月相同。
其中,上海上涨0.3%,北京、广州和深圳分别下降0.1%、0.8%和0.7%。
二线城市新房价格环比下降0.4%,降幅与上月相同。
三线城市新房价格环比下降0.5%,降幅扩大0.1个百分点。
二手房价格下跌0.66%,为13个月来最大的降幅。
一线城市二手房价格环比下降0.9%,降幅比上月收窄0.1个百分点。
其中,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分别下降1.1%、0.9%、0.9%和0.9%。
二线城市二手房价格环比下降0.6%,降幅收窄0.1个百分点。
三线城市二手房价格环比下降0.7%,降幅扩大0.1个百分点。
哎,新房二手房,全国只有一个上海表现还算好一点的,其他的城市,用“全军覆没”来形容,没毛病吧?
然后看看行业维度的表现,直接上图就行了:

图片来源:统计局官网

图片来源:统计局官网

图片来源:统计局官网

图片来源:统计局官网
数字表现,其实已经不重要了,看图形走向,总是很容易的吧?
数据面的情况就是这样,有依有据,一目了然。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如果从自媒体搞事情的角度来看,这次国家官方的数据,肯定是拿来唱空看衰楼市和房价的一个绝佳理由,搞情绪这套路嘛,大家见的也不少了,没啥意思是不是?
事实上,从国家官方的口径,公布这样一份趋势明显向下的数据,对应的信号和意义,是不简单的。
看看官方解读,提纲挈领的这句话:

图片来源:见图
2025年10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各线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和同比均下降。
没有过往修饰的体面用语了,也不避讳“下降”这个词了。
说明国家对于当下全国房价下行的现实情况,是一个坦然接受的态度了。
这个角度,或许很多人没有留意,或者完全没有感觉,但这才是这次数据,个人认为真正的亮点和看点。
在中国,当行政力量不再是主导行情和价格的核心因素,那么这样的市场,市场化进程效率会得到明显的提升。
既然房价进入挤泡沫,居民债务正在去杠杆,这样的形势已经成型,那么行政力量和规则对市场的引导和影响,就是最好的退出时机。
吹了20多年的价格泡沫,光想着撑着不要破,不仅不现实,也违背最基本的经济规律。
长痛不如短痛的道理,对于管理层肯定是比市场利益关联群体的理解要深刻的。
所以,这次数据最重要的一个核心信号要看准:接下来,国内的楼市和房价,市场化的进程和出清调整过程,效率会得到提升。
用更短的时间,让跌势得到发挥,跌的透一点,快一点,这是短痛。
然后企稳就能提前实现,而不是继续让政策和国家意志在趋势力量面前吃瘪。
这么看,这次的官方数据潜台词和不出声的表态,就很有意思了。
大家结合下面这张图一起看,应该会有更好的共鸣和理解:

图片来源:网络
围绕国内的楼市,甚至是经济阶段,有一种观点是这么认为的:日本“失去的三十年”,放到中国,一样适用。
观点的逻辑和立足点,其实是经得起推敲的,但是现实里面,可以明确的说,中国是不会走日本的老路的。
这里不搞什么复杂对比分析,就说这么一句:只要中国走出这轮债务周期的时间,比日本短,那么就是中国这个国家在经济管理维度伟大胜利,而这个结果,是必然的。
日本是直接刺破泡沫,而中国选择的是有引导的软着陆。
这就是决定中国和日本在同样的事情上,会有不一样结果的关键所在。
当然,过程中可能有很多细节会重合,但是过程的长短,注定是不一样的。
去看日本房地产下行周期会发现一个事,那就是日本房地产下行阶段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自我强化的恶性循环:
房企暴雷(产生坏账) → 银行卖房(压低价格、引发恐慌) → 二手房踩踏(价格螺旋式下跌,资产全面缩水) → 房产税征收(在市场底部增加持有成本,抑制复苏并催生最后一批抛盘)。
如果对应着日本经验,那中国国内当下所处的阶段,就是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过渡的时点。
短期来看,国内房价继续下行挤泡沫,需求端去杠杆,持币观望的趋势共识,不会改变,如果政策和国家意志没有大动作,那么需要往3-5年这个周期去看。
而如果市场化程度高,那么2-3年,这个过程就能提前完成。
而到中期,特别是国内首批房贷债务群体已经完成去杠杆,结合国家对于供应的深入管理,那么房价就能企稳,但是因为信心和预期的恢复不同步,这个阶段成交主要以真实居住需求为主,理性市场特征明显。
而和2025年日本经济恢复活力,房价回归泡沫阶段一样,只要国内居民部门完全消化了上一轮房价泡沫期间背负的债务,那么国内一线城市和头部城市的房价同样也会回到上行阶段。
周期会更迭,时代会变化,但是人性不会,规律不会。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从宏观维度和经济逻辑的角度来看,要把当下的房价持续稳定下行表现,看作是一个好事。
有序,稳定,温和的周期必然阶段,肯定是好事,没有争议。
但是从个体角度,就不能这么看了。特别是对于持有房产的群体,这种周期阶段带来的压力和冲击,是很难接受的。
为什么当下的房吹和投机炒房的群体还在坚持?因为除了嘴还能硬,其他地方都硬不起来了。
没办法,既然已经成为了周期转换的成本,其实就注定了只有两条路可选:
要么,在能跑的时候,宁愿断臂放血亏本也要上岸变现;
要么,坚定持有,然后保持现金流的稳定和身体健康,和周期对着熬就是了。
这里主要说说有购房需求的群体。
现在买房有一个关键认知,是应该把“房价会不会涨”的逻辑,转向变为“房子好不好” 。
一定一定要优先选择核心地段,配套学位、医疗、商业较好,产品力强的房产,这类资产哪怕是自住也能更加具备保值和抗风险能力。
当然,如果不是火烧眉毛的需求,没到不买就活不下去的程度,那么持币观望的选择,更加明智。
想要追求极致性价比,或者抄底博收益,一定是需要花点心思的。
就还是以国家的官方数据为例,这里提供一个个人认为比较合理的框架给大家参考:
不需要浪费时间在新房价格上,只需要盯着二手房价格。
如果官方口径统计出来的全国70城二手房明显企稳(价格不变或者微幅波动的城市超过50%,也就是35个城市左右),那就可以开始关注身边的市场情况了;
如果二手房上涨比例超过三分之一,就可以去看房子了;
最合适的下手入场时机,往往就是70个城市的二手房价格涨多跌少的时候。
这个节点,不一定是最低点,但是一定最安全的点。
投资嘛,安全和收益不可兼得。
这个过程和逻辑,才是真正值得和大家进行分享的。
以上。
全文完,如果觉得内容不错,有所收获和共鸣,还请大家不吝“点赞,收藏,转发”三连支持一下。感谢。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最新规定,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关于置业,投资等行为的明确建议,入市风险自担。)
以上正文,来自头条账号@熊猫贝贝小可爱
有问题欢迎留言,再不行就私信也行,文明交流,有问必答,谢谢各位。
更新时间:2025-11-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