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期。中国疾控中心监测数据显示,近期我国流感病毒活动水平呈上升趋势。有些人为了预防感染,自行服用中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专家表示,中药预防方虽然有助于增强抵抗力,但并非人人适合,务必遵循医嘱,切勿盲目服用。
北京中医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王玉光介绍,从中医角度来看,2025年北京地区甲型流感的核心病机是“外寒内热夹燥”。为此,北京中医医院推出了应对流感的两种处方。“治疗方”针对流感发作期的高热、身痛、干咳、咽痛等症状:炙麻黄8g、杏仁10g、柴胡20g、前胡10g、羌活10g、独活10g、南沙参10g、生石膏20g、桔梗10g、薄荷5g、荆芥10g、生甘草5g,可通过透邪解表、清热润燥、宣肺止咳等功效来控制病情、减轻不适。“预防方”则针对流感易感染人群:生黄芪10g、大青叶10g、刺五加10g。药性温和,以增强身体抵抗力为主,适合预防服用。处方需以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
“我们推出的预防方主要面向抵抗力差、易受外邪侵袭的人群,但还需根据自身体质判断是否适用。”王玉光举例说,体质偏热、经常上火的人长期服用,可能加重内热;脾胃虚寒、容易腹泻的人服用后,可能出现腹胀、腹泻加重的情况;盲目服用可能延误正规治疗,甚至导致不良后果。
也有人认为“中药是天然的,吃多了也没关系”。对此,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表示,中医药防治流感方案是基于“辨证施治、因地制宜”的科学总结,规范使用能有效发挥治疗和预防的作用。同时,中药讲究“药性”,即使是温和的预防方,也并不是万能茶饮,长期过量服用可能会给肝肾增加代谢负担。正确做法是严格按照推荐剂量服用,儿童、老人、孕妇等特殊人群必须遵医嘱调整,不可自行加量或延长服用时间。
有些患者服用中药后,症状一有缓解就立刻停药。专家提醒,流感的“外寒内热夹燥”病机复杂,随意停药容易导致病情反复,需待症状完全缓解后,继续遵医嘱巩固服用相应剂量,从而做到“祛邪务尽”,避免病情“卷土重来”。
除了口服中药,一些简单易上手的家用外治法也有助于退热止痛,尤其适合不便服药或症状较轻的患者。北京中医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医师马家驹介绍,如果出现体温38.5℃以上的高热症状,可以尝试沿着后背“督脉”(从颈椎到腰椎的正中线)刮痧或拔罐,有助于快速退热。如果出现轻微咳嗽、咽痛,每天按揉合谷穴3至5次,每次3至5分钟,可以疏通肺部气血,清热止痛,缓解咽痛、咳嗽等症状。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更新时间:2025-11-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