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成功!收到26亿救命钱,1470亿债务清零,他比许家印还好命

8月25日,恒大背着2.44万亿元的巨债从港交所退市,曾经的地产巨无霸终于成为历史。

而另一家同样负巨债的房企,却真是好命!仅用了26亿的投资就撬动了1470亿的巨债,实现了重组。

这一番神操作,被称为房地产破产重组的教科书,这家企业就是金科集团。

你可能想象不到,仅仅2个月前,金科还深陷债务泥潭,濒临破产边缘。

但金科真的“复活”了吗?1470亿的巨债真能凭空蒸发?这场看似奇迹的重整,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资本动作与利益博弈?

答案,远比你想象得更刺激。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从码头工到百亿富豪

说起金科,就不得不提它的创始人黄红云。

1964年出生在重庆涪陵农村的他,8岁就跟着哥哥去砖窑厂干活。

20岁那年,黄红云在朝天门码头当搬运工,一个月挣300块。

看着身边的包工头靠垫资接工程能赚不少钱,黄红云心里也动了念头。

他知道自己没技术不行,于是开始苦学建筑知识。

遇到不懂的地方,就自掏腰包请工地上的老师傅吃饭,只为了多学一点真本事。

靠着这股韧劲,他花了几年时间,考下了80年代特别稀缺的建筑工程师资格证。

从一个体力搬运工,逆袭成了工程处处长,收入也翻了好几倍。

1988年,攒了8000块钱的黄红云开始单干。

10年后,也就是1998年,他辞掉了“铁饭碗”,拉着三个朋友凑钱,在重庆江北区的老巷子里成立了金科地产。

那时候没人想到,这个从民房里起步的小公司,会在黄红云的一个大胆决策后,真正跻身地产圈重要行列。

1999年,重庆五黄路还是一片荒地,别的开发商看都不看一眼。

黄红云却花3000万拿下这块地,建起了金科花园。

结果黄花园大桥一通车,这里立马成了黄金地段,房子开盘就被抢光,销售额破亿。

第一桶金到手后,黄红云胆子更大了。

2003年金科推出天籁城,在重庆第一个喊出“花园洋房”的口号,这个概念一下子火了。

趁热打铁,金科又搞了个中华坊项目,凭借中式建筑风格火遍全国。

那时候重庆流传着一句话:“看夜景到南山,看美女到解放碑,看花园洋房到金科”。

2005年,金科又整出个“空中院馆”,把院子搬到了空中,还申请了专利。

第二年黄红云又有大动作,拿出4个亿建金科大酒店,不光卖房子,还要做酒店生意。

野心不小,步子也迈得挺大。

金科的地盘越来越大,从重庆大本营扩张到成都、西安、武汉,西南几个重要城市都有他们的项目。

黄红云“西南地产王”的名号,就是这时候打响的。

2011年是个关键节点,金科借壳上市成功,当年销售额就破了百亿大关,挤进全国一线房企的队伍。

黄红云的口袋也跟着鼓起来,到2020年身家超过200亿,登上了胡润百富榜。

盲目扩张埋下祸根

可惜好景不长,巅峰之后,金科很快就走上了下坡路。

2014年,黄红云突然宣布进军新能源发电。

消息一出,金科股价从2.26元飙到9.76元。

就在股民们兴奋不已时,黄氏家族却悄悄套现了60多亿。

而那个新能源项目?雷声大雨点小,最后不了了之,股价也跌回了2.6元。

这还不算完。私募大佬徐翔出事后,黄红云因涉嫌联手操纵股价被调查,一度丢了董事长职位,金科的信誉也跌到谷底。

但信誉受损还不算最糟,金科很快又面临控制权被抢危机。

2016年,融创的孙宏斌看中了金科的土地储备,带着40亿现金入股,持股比例达到16.96%。

眼看控制权不保,黄红云赶紧拉上前妻和女儿组成“家族联盟”,修改公司章程,这才勉强保住了位子。

股权大战的持续内耗,让金科错失发展窗口期。

为填补运营缺口,公司开始大规模举债。

光是给关联企业做担保就有几十亿,负债率一度超过83%。

2020年,国家出台房企“三条红线”政策,限制房企过度举债。

金科三条红线全踩中,黄红云却还在硬撑,说三个月就能达标。

可实际上呢?他们把债务藏到了表外,用“明股实债”的方式瞒过了监管。

账面上好看了,窟窿却越捅越大。

果然纸包不住火,2022年金科亏损200亿,2023年又亏80亿。

两年亏掉280亿,再会玩花招也改变不了资金链断裂的事实。

黄红云质押的股票,质押率高达72.81%,最后1.55亿股被强制平仓。

2024年,金科的合作伙伴红星美凯龙资金链断裂,金科的部分股权被法院拍卖。

与此同时,黄红云还因为信息披露违规被证监会调查,公司陷入双重危机。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金科将重蹈恒大覆辙时,一场看似“神奇”的重组却悄然展开。

26亿重组的玄机

其实早在2021年,金科内部就已经开始起草重整方案了,黄红云早就给自己留了后路。

2024年,金科因为资不抵债,正式向重庆法院提交破产重整申请。

同年5月,重庆法院批准了金科的重整方案。

上海品器、长城资产、四川发展等投资人掏出26.28亿,买下金科30亿股转增股票。

说白了,他们赌的是金科这块牌子还值钱。

不过,这场重组的好处,并没有落到债权人和中小股东身上。

金科有5790家债权人,涉及债务649亿。

按照重组方案,100元债权只能换2.53股股票加100份信托受益权。

按现在的股价算,100元只能拿回3.6元,连零头都不到。

例如某供应商持有金科500万元债权,按重组方案仅能兑换12.65万股股票及50万份信托受益权。

以当前股价计算,实际回款不足18万元,相当于血本无归。

中小股东也没好到哪去,金科以0.63-1.04元的价格增发股票,当时股价是1.6元,等于资产直接打了折。

更让人意外的是,在债权人和股东都损失惨重的时候,黄红云却几乎全身而退。

他还持有7.12亿股,占比6.72%,依然是第一大股东,稳坐董事长宝座。

重组暂时让金科缓过一口气,接下来它也走上了转型之路,只是这条路上布满了未知。

2025年7月,金科官宣了转型计划,要做“不动产综合运营商”。

首个项目选在乌衣老街,要搞文化旅游。

听起来挺美好,但看看财务数据就知道有多难。

2024年金科营收下滑56%,亏损319亿。

2025年一季度营收只有7.53亿,同比跌了近90%,还在亏损。

手里没钱,还要搞新业务,能成功吗?

金科这一路的起起落落,其实就是中国很多房企发展的缩影。

从野蛮生长到盲目扩张,从资本游戏到债务危机,每一步都是教训。

黄红云比许家印“命好”,不是因为运气,而是他早早准备了退路。

但这种“全身而退”的方式,对债权人和股东公平吗?

金科的经历,也给所有人都提了个醒:投资需谨慎,企业要踏实。

只有守住底线,才能走得长远。

否则,今天的金科,可能就是明天的恒大。

结语

金科的起落,恰是给所有市场参与者的一声提醒:潮水过后,能立得住的,唯有踏实的根基与清醒的初心。

参考文献:

1.中国新闻网:《法院裁定金科通过重整计划》2025-05-12

2.蓝鲸新闻:《金科股份,拿到了“救命钱”》2025-07-11

3.财联社:《涉及1470亿债务、8400位债权人 “破产重整第一股”金科能否涅槃重生?》2025-05-12

4.潇湘晨报:《金科26.28亿元重整投资款到账,上市房企重整样本即将诞生》2025-07-10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3

标签:财经   好命   债务   清零   重庆   股价   债权   年金   股票   股东   法院   项目   地产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