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弟子有若曾说:“孝为仁之本。”
《学而》中有言:“事父母,能竭其力。”
《为政》中亦载:“父母,唯其疾之忧。”
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
这其中,藏着人们对爱与被爱、情感反哺的不变追求。
但现实中,也不乏有一些子女,即便已经成年,依旧带着“巨婴”心态对父母过度依赖。
他们总是习惯性索取,却从不主动付出。
当儿女出现以下行为模式时,大概率不会孝顺,父母要有清醒的认知,提前规划好养老生活。
习惯啃老,经济寄生
曾看到一则让人怒不可遏的新闻:
29岁的匡正轩,心安理得地在家里啃老。
父亲在烈日炎炎的工地埋头苦干、挥汗如雨,每月收入只有3000元。
而他则躺在床上玩手机,丝毫不顾念父亲的辛苦。
匡正轩的母亲患有严重的糖尿病,需要卧床休养。
大额的医药费,更是把匡父压垮了脊梁。
他们的房子只有15平米,而匡正轩就躺在这逼仄的空间里,像吸血水蛭一样,吸附着父亲的精血。
父亲曾忍无可忍,把他逐出家门。
图源:《心理访谈》
他却觉得父亲应该一直供养自己,直到变成一抔黄土为止。
他甚至把父亲告上了法庭,理由居然是:
倘若自己外出打工,收入也比父亲低,父亲有“能力”,就得供养自己一辈子。
如此厚颜无耻,不仅榨干了原生家庭的经济来源,更透支了亲情的底线。
年迈的父母,早已不是儿女的靠山,而是需要被默默守护的港湾。
永远在忙,不担责任
作家婉兮笔下有一个人物——张玉竹。
她背井离乡,到大城市去发展。
某次,张玉竹的父亲招的上门女婿因为农田水源纠纷,被人捅进医院。
即便张父有文化,处理这些事情依旧胆战心惊,于是向女儿们求助。
而张玉竹却只想出钱,不想出力。
那时候,她的服装店刚开张,生意火爆,财源滚滚,她舍不得放下工作。
但后来,张玉竹总觉得过意不去,一颗心总是惴惴不安。
丈夫的奶奶则开导她:“其实你有这样的犹豫,决定就已经做了一半了。”
她看出了张玉竹的孝心,而张玉竹果然在被长辈点醒之后,火速赶回家中。
泼辣的张玉竹,在面对“仇家”时气场十足,怼得他们哑口无言,还上法庭起诉他们。
最终不仅获得了赔偿,还让“仇家”坐了两年牢。
自此一战,再也没有人敢轻易欺负张玉竹一家。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另外一个故事。
有一个朋友,对猪朋狗友永远有空。
而对自己的父母,总是敷衍了事,不仅长期不回家探望,话里话外还总是嫌弃、贬低来自农村的父母。
更过分的是,她的母亲患了乳腺癌,他不仅不回家探望,承担起独生子的责任,反而冷漠回复:
“我很忙走不开,何况我去了,她的病就能好起来吗?”
而他口中所谓的忙,不过是已经做好了出游计划,不想因此改签。
缺席,是最残忍的伤害。
不孝的子女,才会总拿“忙”当作遮羞布,掩盖不愿陪伴的自私。
自私自利,毫无良心
曾看到一则新闻:
广东珠海的陈某,因创业失败,多次把不良情绪发泄在母亲身上。
即便母亲经常拿钱接济他,他也不懂感恩,没有半点良心。
母亲希望他能停止创业,他则出言不逊,把母亲推搡到骨折,却从未去医院探望过一次,甚至还骂母亲“克夫克子”。
网友们纷纷评论道:
“从没见过如此冷漠、如此毫无良心的孩子,养块叉烧都比养他强。”
当然,这世间也不乏有懂得感恩的孩子。
今年,一则“女儿花六千块在家门前装路灯”的新闻曾登上热搜。
女孩的妈妈一直有个心愿,那就是让家门口的马路亮起来。
但由于家附近人流少,村里没把装路灯提上日程。
两个女儿一起商量,最后决定自掏六千块安装路灯,只为了让父母出行更加方便。
从那以后,每当父母晚上散步回家,总有一束束光守护着他们。
心里装着父母的子女,手机里有父母的合照,微信里有父母的唠叨,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惦念牵挂着父母。
而那些自私自利的孩子,父母在他们心中,永远没有一席之地。
未雨绸缪,构筑养老防线
所幸的是,人不是突然变老的,而是慢慢老去的。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大把的时间和精力,去好好规划自己的养老生活。
下雨天提前带好伞,才不至于被淋湿。
以下这6种方法,或许可以帮你构筑起稳固的养老根基。
(1)用“需要感”,唤醒儿女责任感
当儿女不懂得陪伴时,与其一味指责,不如通过适当示弱,让儿女感觉“被需要”。
比如,把“你一整天都在忙,还有没有把我这个当妈的放在眼里”,改成“妈妈想你了,能不能打个视频电话,陪妈妈聊聊天”。
正如作家李思圆所说:
我需要你给我一种“被需要的感觉”,因为只有让我知道你需要我,我才能不遗余力地以你想要的方式给你最好的爱。
(2)心理转变,放下“养儿防老”的执念
在《一个人的老后》的腰封上,赫然写着这样一句话:
“不论结婚与否,最终大家都会是一个人。”
成年后的子女,可能忙着还房贷、养孩子、拼工作,在奔波的日子里连轴转。
为人父母,不妨对儿女多些宽容。
比起被动等待子女为自己负责,不如主动充实自己的养老生活。
减少对儿女的依赖,试着学学手机支付、刷刷短视频,让智能设备变成生活帮手。
有空去社区参加广场舞、书画班,结交新的朋友,把日子过得热热闹闹。
(3)建立互助小组,与同龄人共同养老
约上知根知底的同事、邻居、闺蜜或老同学一起规划养老,提前学习急救和护理知识。
明确各自的分工,谁买菜做饭,谁打扫卫生,谁组织活动,相互照应,彼此陪伴,缓解年老后的孤独。
(4)财务设防,提前储蓄养老资金
在《攒多少钱,才能安心养老》一书中,作者写道:
“有些问题和危机,即使你深受触动,也不过仅仅是触动。是否做出了行动,才是决定结果的核心标准。”
养老资金,不仅包括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还包括投资性金融产生的收益,也包括晚年时能获得的退休金和其他收入等。
提前储蓄养老资金,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抗未来的不确定性。
年轻时花钱不要大手大脚,在钱财上不过度接济儿女,不踏入“高息保本”骗局,通过强制储蓄等方法,利用时间的复利效应,为品质养老提供物质土壤。
正如叔本华所说:
“老年时期的主要需求是舒适和富裕,因此,金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珍贵,它可以弥补体力的衰退。”
(5)寻求法律帮助,明确子女赡养义务
如果子女拒绝赡养自己,可以诉诸法律,给自己的晚年生活保驾护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十六条第二款规定:成年子女对父母负有赡养、扶助和保护的义务。
我国在2012年修订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把“常回家看看”也列入了条文里,明确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
(6)平时多保重身体,按时体检
心理咨询师丛非从说:
“你要知道,对他人最大的爱,就是照顾好自己,让自己有愉悦的心情和健康的身体可持续付出,而不是持续透支自己,让自己闷闷不乐、无精打采、筋疲力尽、承受力低、脾气暴躁。”
高质量的晚年,建立在能自理的前提下。
年轻时熬的夜、伤的身体,老了都会找你 “算账”。
不如现在就为健康打算:
每周抽几天跳跳舞、散散步,做些有氧运动;
按时吃饭,少点外卖;到点就睡,别总刷手机;
定期量血压血糖,把 “三高” 控制好;
每天花 10 分钟冥想或拉伸,给身心松松绑。
把这些习惯养起来,身体才会有持续的活力。
照顾好现在的自己,就是给晚年铺路。
作家枫子说:
“父母不居功自傲,不挟恩图报,才能让孩子在平等中生发真挚的爱敬,在自由中成长为独立的人。”
真正的孝心,不需要主动索取。
倘若你用心付出爱,儿女的感恩,自会蓬勃生长。
过度溺爱,会养出巨婴,过度控制,则让子女渐行渐远。
不打压子女,不包办婚姻,不偏心手足。
让花成花,让树成树,让自己做回自己。
— END —
更新时间:2025-07-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