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县第22名!GDP干到1600多亿,如皋人到底有多拼?

如皋之名,源于《左传》中“贾大夫如皋射雉”的典故,这座拥有1600余年建县史的古城,自古便是文人墨客笔下的诗意栖居。北宋词人王观以“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的婉约笔触,勾勒出江南山水的灵动;苏轼为纪念理学先驱胡瑗,写下“先取先生作梁柱,以次构架桷与榱”的赞颂,彰显如皋崇文重教之风。明代冒辟疆与董小宛在水绘园的缠绵故事,更让这里成为“中国第一情侣文化园”,园林中的亭台楼阁与荷塘竹影,至今仍流淌着《影梅庵忆语》的浪漫余韵。

集贤里见证了如皋“代产伟人”的辉煌,北宋王氏家族七进士、冒氏一族“明末四公子”的传奇,皆浓缩于青砖黛瓦的巷陌之间。王安石曾以“冠裳照映夸当日”盛赞此地文脉,清代学者沙元炳题写的“经传家学,里有名贤”楹联,至今高悬于王觌故居门楣,诉说着“金龟压钮”的士族荣光。

如皋的吸引力,在于其“水韵绿城”的独特风貌。龙游河生态公园的碧波倒映着千年古城的倒影,平园池村的千亩荷塘演绎着“接天莲叶无穷碧”的盛景,夏日泛舟其间,可品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的野趣,亦可感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的哲思。定慧寺“碧水环寺”的格局与七层观音塔的巍峨,将禅意融入天际线;水绘园则以“南北皆水,其中绘者”的巧思,将园林艺术与爱情传奇交织成流动的画卷。

作为“世界长寿之乡”,如皋的生态密码藏在98.7万亩的耕地与46.9%的绿化覆盖率中。百岁老人占比达1.18/万,长寿文化浸润于“早茶慢生活”——蟹黄包、董肉、林梓潮糕等非遗美食,既是味觉盛宴,更暗含“低盐高纤”的养生智慧。

今日如皋,正以“古城新市”的姿态崛起于长三角北翼。盐通高铁、北沿江高铁“三站联动”,1.5小时直达上海;“上海研发+如皋制造”模式孵化出霖鼎光学等17个高端项目,船舶海工产业更以全球首艘浮式天然气液化装置问鼎“大国重器”。2024年GDP突破1412亿元,工业应税销售五年翻番至1700亿,科技创新贡献率超60%,传统盆景艺术与数字经济在此碰撞出“如派盆景VR体验馆”等新业态。

东大街历史文化街区完美诠释了这座城市的“双面绣”美学:麻面石板上的独轮车辙印与网红咖啡馆比邻而居,蔡氏面塑的非遗传承人在直播间传授技艺,李昌钰推荐的老炉烧饼店前排起长队……历史建筑活化利用的“如皋模式”,让“修旧如旧”的25处文保单位成为文旅消费新地标。

如皋的雄心,写在“八龙过江”的交通蓝图中——张靖皋长江大桥以2300米主跨刷新世界纪录,将长三角产业协作半径缩至半小时;更写在“一城两区三基地”的空间规划里,62.4%的城镇化率托举起智慧物流、新材料等千亿产业集群。从范公堤的千年捍海传奇,到“皋数通”数据底座的产业决策支撑,这座城市始终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历史长河中书写新的传奇。

如皋,恰似其名——一座走向水边高地的城市,既留存着“金雉掠起洒笑靥”的诗意过往,更涌动着“智造名城”的澎湃未来。在这里,每一步都能触摸文明的年轮,每一眼皆可望见时代的潮头。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30

标签:如皋   周敦颐   梁柱   集贤   长寿   荷塘   北宋   古城   产业   传奇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