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价40亿的张艺谋,两残疾弟弟一个种地,一个修车,他为何不帮?

张艺谋的名字在中国电影界如雷贯耳。

从《红高粱》到《英雄》,从奥运会开幕式到《满江红》,他的作品几乎成了中国文化的代名词。

据估算,他的身价已超过40亿,是当之无愧的“国师级”导演。

然而,这样一位功成名就的艺术家,家庭生活却鲜少被提及。

直到近年,有媒体曝出他的九旬老母亲独自居住在西安老宅,两个残疾弟弟一个在老家种地,一个靠修自行车为生。

这样的反差让人不禁疑惑:张艺谋为何不帮衬至亲?是亲情淡漠,还是另有隐情?

要理解张艺谋的选择,或许得从他的成长经历说起。

1950年,他出生在陕西西安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曾是国民党军官,解放后家道中落,母亲是一名医生。

家中三个孩子,张艺谋排行老大。

大弟张伟谋因幼年高烧导致听力残疾,小弟张启谋则从小视力微弱。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一家五口挤在十几平米的平房里,日子过得紧巴巴。

张艺谋曾回忆,小时候最奢侈的享受是母亲偶尔带回的一包白糖,兄弟三人要舔着分。

为了减轻家里负担,他初中毕业后就去陕西乾县农村插队,白天干农活,晚上偷偷借书来读,靠着一股倔劲儿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

这段经历让他早早习惯了独立,也让他对“帮扶”有了自己的理解——

不是给钱,而是给尊严。

关于母亲独居,张艺谋在采访中多次提到老人的固执。

老太太一生要强,年轻时靠行医养活全家,晚年仍坚持自己买菜做饭,甚至拒绝儿子请保姆的建议。

“我妈常说,能动一天就不麻烦别人。”

张艺谋妹妹张玲曾透露,哥哥其实在西安给母亲买了电梯房,但老人住不惯,非要守着老邻居和老房子。

每月张艺谋都会托人送生活费,老太太却总把钱攒起来,转头塞给更困难的亲戚。

这种“陕西式倔强”或许外人难以理解。

但熟悉张家的人都知道,这母子俩的脾气如出一辙——

张艺谋拍《活着》时抵押房产,拍《英雄》时顶着骂名,从来都是认准了路就闷头走到底。

两个弟弟的生活则是另一个故事。

大弟张伟谋虽然听力障碍,但从小手巧,现在承包了村里几亩果园,苹果熟了还会给哥哥寄两箱;

小弟张启谋在镇上开了间自行车铺,手艺好到邻县的人都来找他修车。

有老乡或许觉得,张艺谋指头缝漏点就够弟弟们享福了。

但张艺谋却说,弟弟们活得比他硬气。

这话并非虚言。

这种互不干涉的默契,源于张艺谋早年的一次“帮忙失败”——

上世纪90年代,他曾把大弟接到北京安排工作,结果张伟谋因沟通障碍郁郁寡欢,半年后偷偷买了站票回陕西。

那次之后,张艺谋才明白:真正的尊重,是让对方按自己的方式活着。

当然,张艺谋并非对家人全然放手。

母亲生病住院时,他会推掉工作陪床;弟弟们的孩子上学、买房,他都默默资助。

但与某些明星“直升机式帮扶”(指事无巨细包办家人生活)不同,他更倾向于“授人以渔”。

小弟的女儿想学摄影,他送相机但要求“先拍够一万张废片”;堂侄女考电影学院落榜,他建议“先去横店当两年群演”。

这种带着“老陕”特色的亲情观,或许正是他能拍出《秋菊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的根源——

对普通人尊严的深刻理解。

回头看张艺谋的家庭故事,与其说是“不帮”,不如说是中国式亲情的一种独特表达。

在这个网红直播给父母买别墅都能上热搜的时代,有人选择用金钱丈量亲情,也有人像老张家这样,把牵挂藏在一筐自家种的苹果里,藏在每次回老家必带的腊牛肉夹馍里。

自己的担子自己挑,别人的路让别人走。

这句话,或许比他任何一部电影都更能解释这个“矛盾”的张艺谋。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2

标签:乾县   秋菊   满江红   残疾   弟弟   陕西   老太太   身价   小弟   亲情   母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