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深夜,硅谷传来一个重磅消息。
OpenAI,这家两年前还在为几十亿美元融资奔波的AI公司,刚刚完成了一笔让全球科技圈震惊的交易——公司估值直接飙升到500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3.56万亿。
什么概念?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马斯克的全部身价。要知道,这位全球首富身价10月1日刚刚短暂突破5000亿美元,净资产约453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22万亿元)。
全球十大富豪榜
更夸张的是,这个估值已经把SpaceX(2.84万亿人民币)、字节跳动(2.35万亿人民币)远远甩在身后。就连同为AI赛道明星选手的Anthropic,1.3万亿的估值在OpenAI面前也显得有些寒酸。
这次让OpenAI估值暴涨的,其实是一场员工股份的二级转售。
说白了,就是OpenAI的现任和前员工们,把手里的股票卖给了一帮财大气粗的投资机构。软银、Thrive Capital这些大佬们,掏出了66亿美元真金白银,就为了从员工手里买点股份。
有意思的是,OpenAI原本批准了超过100亿美元的股份可以出售,但最终成交额却没达到这个数。
为啥?因为还有不少员工选择继续持股。毕竟,谁都看得出来,这家公司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就在几个月前,软银主导的那轮融资里,OpenAI的估值还“只有”3000亿美元。短短几个月,估值就涨了2000亿美元。这种涨幅,连最疯狂的加密货币都要自愧不如。
别看估值这么高,OpenAI其实还在亏钱。
2025年上半年,OpenAI的营收达到了43亿美元,约合306亿人民币。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2024年全年收入的16%。按这个增速,今年营收破百亿美元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
但问题是,AI这个赛道太烧钱了。训练一个大模型的成本动辄几千万美元,还不算那些天价的AI人才薪资。
说到人才,Meta最近正在疯狂挖角OpenAI的研究员。据说有些AI专家的薪资总包已经达到了九位数美元——没错,就是7.1亿人民币起步。
这种薪资水平,让华尔街的投行精英们都要羡慕得流口水。
OpenAI正在酝酿一个大动作——从“有限盈利的公益公司”转型为传统的营利性公司。
这个转变意味深长。当初OpenAI成立时,打的旗号是“为全人类开发安全的通用人工智能”。现在看来,在资本的推动下,赚钱似乎变成了更紧迫的任务。
不过OpenAI也留了一手,据说重组后的非营利母体仍将保留对公司方向的控制权。这算是给自己的“初心”留了个位置。
与此同时,OpenAI和微软的关系也变得微妙起来。两家公司正在商讨重组架构的细节,这背后的博弈恐怕比表面看起来要复杂得多。
在资本游戏之外,OpenAI的产品迭代速度依然惊人。
8月份刚推出旗舰大模型GPT-5,10月1日凌晨又发布了视频与音频生成模型Sora 2。这种更新频率,让竞争对手们压力山大。
黄仁勋上周在播客里预测,OpenAI将成为下一个万亿美元公司。按照目前的增速,这个预言实现的时间可能比所有人想象的都要快。
表面上看,OpenAI已经站在了全球科技公司的巅峰。但仔细想想,这个3.5万亿的估值里,藏着不少隐忧。
首先是盈利问题。营收增长再快,不赚钱终究是个问题。AI基础设施的投入是个无底洞,光靠融资总有烧完的一天。
其次是竞争加剧。Meta、Anthropic、xAI这些对手都在加速追赶。特别是马斯克的xAI,据说估值也可能达到2000亿美元。这场AI军备竞赛,谁都输不起。
最要命的是人才流失。当其他公司开出九位数薪资挖人时,即便是估值3.5万亿的OpenAI,也得掂量掂量自己的钱包。
OpenAI的故事,像极了一部硅谷版的《速度与激情》。
两年时间,从默默无闻到全球最贵独角兽,这种增长速度让所有人都看傻了眼。但越是在高处,越要小心脚下的路。
3.5万亿的估值是荣耀,更是压力。市场给了OpenAI如此高的期待,接下来就看Sam Altman和他的团队,能否继续创造奇迹了。
毕竟在AI这条赛道上,领先一步是先驱,领先太多步……可能就成先烈了。
更新时间:2025-10-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