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台这位老干部的记忆,将你带到85年前

东台抗日的农村篇章

朱兆龙

1940年10月6日,新四军黄桥决战大获全胜,陈毅、粟裕率部东进抗日。10月8日,新四军解放东台县城。10月15日,东台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11月初,中共东台县工委建立。新四军苏北指挥部、东台县委派出民运工作队向城乡广大群众宣传中共的方针政策,开展“团结抗日”教育和组织工作。

广大农民盐民在党的引导领导下,走上抗日救国的革命道路,谱写出东台农村史无前例的战斗诗篇。

1940年黄桥决战后,陈军长带领部队东进抗日,在唐洋驻扎十天左右,住在小镇王华藻(字芹甫)中医家,军马就拴在门前杨树上(现幼儿园对门路北的楼房处)。陈毅同志在唐洋走访贫困百姓,拜会地主王卓如、绅士施文舫等各阶层人士,在王文友小饭店吃过饭,在程济堂小药铺买过药,在王文方小澡堂洗过澡,与各阶层人民打成一片,情感融洽。他带来的一师服务团民运队员们在唐洋开辟工作,分别到贫苦百姓家中“投亲”,拜“干娘”认“干姐”,同吃同住同劳动,了解民情民意,宣传抗日救国革命道理;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在唐洋播下了红色的种子。

党组织首先向贫极仇深的贫雇农广泛宣传,用先进思想和爱民行动感染和争取到广大群众的认同、支持和参加。王家墩的王文桃成为唐洋地区的第一个秘密中共党员。古港乡王家墩的王朝福15岁就参加了革命,对敌作战英勇牺牲时年仅19岁。小灶乡进行了全县第一个乡政权民主选举;该乡陈启贤送情报时被鬼子扣入弶港据点干活数日,获得信任后派出据点找鸡蛋,迅即为我军带路拿下敌据点,一举消灭30多个日寇。

1941年春荒时,县委、县政府及时组织抗灾渡荒,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存需要。抗日民主政府号召社会各界捐钱借粮,发动群众向地主借粮,根据地的农户们顺利地渡过春荒。春荒后又闹水灾,当年收成降为常年的二三成,1942年春荒更加严重。县委、县政府发动群众生产自救,组织副业生产,扶持小作坊经营,想尽办法增加农户收入。县、区、乡成立了38位各界人士组成的救济委员会,动员社会捐款12万元、借款9.54万元,捐粮4.86万斤、借粮7.28万斤,并从外地调进粮食1500万斤,此外设立两所粥场,赈济灾民。使全县几十万人渡过一次次灾难。

县委、县政府根据党中央1942年1月《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出台《东台县减租增资法令》,以解决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在1943年夏秋两季,开展了普遍的减租减息运动。

“二五”减租,即佃户租种地主的土地,不论何种租佃形式,原租额一律减去25%。减息,即地主与农民间的借贷,实行“分半”减息,将原定利息减去50%。全县22206户佃农中减租16953户,减租减息田亩约19万亩,减租减息户实得夏粮224.9万斤,秋粮379.1万斤。1943年再统一检查“双减”情况,查获假减租、事后倒租等损害佃农利益的行为,从579户业主手中为3079户佃农倒回粮食50.98万斤,退回旧租约3598张,换新低租约5591张。1000多名雇工增加了工资。当年减租佃农增加到19399户,占全县佃户总数的87.3%。广大农民经济上获得收益,社会地位藉以得到提高。

1943年,日寇对我根据地实施疯狂的经济封锁,县委、县政府对应延安大生产运动,针对全县有40余万亩未耕的草、碱地,提出全县垦荒1万亩的任务。民主政府制定了产权不变、租率适当、签约承垦等政策;先后发放农贷(粮)70万斤,解决垦荒户无粮食、无农具、无种子、缺肥料的实际困难。于43年冬至44年春,掀起垦荒热潮,到4月底,全县开荒1.25万亩,超额完成了原定1万亩的计划。当年底,开荒总数达2.7万亩。党和政府及时总结推广了集体耕种、合作耕种、伴工耕种等三种联合互助形式,全县组织合作社30多个,参加伴工的农民达9000余人,新垦土地当年收获粮食150万斤。

党从社会生活和群众生活的各个层面各个侧面,给广大群众以关怀、帮助和支持,使若干世纪以来目不识丁的盐农后裔,得到基本生存条件的保障和改善,有了过上好日子的希望,跟着党和政府干革命、打鬼子的觉悟和行动日益自觉。

各乡陆续成立了各种进步群众的组织“抗敌协会”。按自愿入会或动员入会者所从事的行业或擅长的农村中职业设立,以行业的第一汉字来简称。农民参加的名“农抗会”,盐民参加的名“灶抗会”,妇女、渔民、船工、牛车和独轮车夫、伤残优待军人、乃至僧人都成立了妇、渔、车、优、僧等各抗会。

到1944年冬季,全县有区农抗会12个,乡农抗会103个,执委600人,乡农抗会代表2665人,会员78781人。

妇抗会,动员妇女参加抗日,提倡妇女剪髻放脚,实行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和一夫一妻制度;参加扫盲,识字明理,促进思想进步,参加和支持家人参加抗日斗争。全县有区妇抗会6个,乡妇抗会8个,会员21113人。为打破日伪军对棉、纱、布等战略物资的严酷封锁,各级农抗会、妇抗会组织妇女,自己动手纺纱织布。全县组成若干纺纱小组或合作社,通过小额农贷购买皮棉,发给妇女纺成纱后,交给小组售出棉纱再买回棉花,循环生产。妇女们在劳动中获得报酬,领1斤棉花交1斤(16两制)棉纱,8两5成本,7两5工钱,以钞票或折算成粮给付。到1945年4月,全县拥有纺车9000多架。纺纱织布调动了农村妇女们的生产积极性,增加了收入,提高了社会地位和政治觉悟,给前方抗日部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军服用布。

灶抗会。组织灶民开展长期斗争。1942年使桶盐价由150元提高到440元,草租由50%降到20%左右,垣商被到迫废垣,灶民生活得到改善,成为向抗日民主政府自主售盐的自由劳动者、以经济为武器参加抗日的主力军。

僧抗会。是由和尚、尼姑组成的抗敌协会。东台县古庙宇很多,全县十个盐场有大小庙宇四五百个,僧众两千多人。僧抗会由各地开明的高僧牵头,宣传抗日救国、倡善济困,悼祭抗日阵亡将士,辅导村民识字明理,坚决不通敌不支敌,成为团结抗日的积极力量。三仓复兴庵舵禅和尚将自己历年积蓄250银元捐献给烈属。梁垛西岔河庙的当家师协同十几位化妆成和尚的民兵,装扮放焰口刚刚回来,活捉了侵入庙中的三个伪警察,为梁垛西乡除了三害。

各抗敌协会在党和民主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各种抗日活动,反对地主豪绅恶棍高利贷高地租剥削,配合军队抗日,负担后方勤务,做军鞋、军袜,抬担架、磨军粮、送粮草、纺纱织布、传递情报、侦察敌情、封锁消息、除奸防匪、监视敌方活动、护理伤病员、为四属代耕代种、成立剧团演出节目,动员参军和带头参军等,有力保障了东台老区抗日斗争的胜利进行,开始了人往高处走的人生旅途和历史进步。

1943年,全县81个乡镇,建立69个党支部,435个党小组,党员2251人。后至土改前达4899人

1944年底,全县有区委会13个,党支部155个,党员6135人。1946年底8月,全县有共产党员9300多人,村村有党员。

新党员们和在各项工作中成长起来的贫雇农们,在政治上也日渐进步和成熟。1944年,全县实行新乡制,12个区、137个乡废除保甲制,通过民主选举村组长,1000多个村的正副村长、村委员,3000多个组的正副组长,贫雇农代表,近15000人担任了基层村组的负责人,掌握了农村的基层政权,巩固了党在农村中的红色阵地。

广大农民群众积极交纳征购粮、爱国粮、拥军粮,盐民积极用盐纳税,为革命事业积聚财富。东台财政每年上交苏中区超过100万元,名列苏中各区前茅。

抗日需要武装,各乡普遍建立民兵和自卫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1941年冬开始建立地方武装游击连,1942年发展到4个区连,脱产战士602名,发动参军抗日时,扩大到1430人。

到1945年,全县建立民兵小队1160个,中队151个,乡大队25个,民兵5205人。单独作战547次,参加2303人;配合主力作战44次,参加2308人次。

1944年冬,全县2164人报名参军,合格入伍,其中1222人进入主力部队。这些东台人民的优秀子弟,在抗日战争中,冲锋陷阵,英勇无畏,为民族为祖国贡献出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仅据不完全统计,有姓名可记的烈士已知就有220多名。

广大的农民盐民,在自身觉悟翻身进步中,用抗日救国的成长和贡献,写出了东台农村抗日救国的辉煌诗篇。


作者简介:

朱兆龙,男,中共党员,大学文化,退役军人。曾任东台县纪委检查室主任、东台市文化局副局长、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退休后受聘担任市城市规划展示馆总编。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各地杂文学会联席会组委会秘书长,江苏省杂文学会副会长,东台市杂文学会名誉会长,东台市新四军研究会顾问。

著有杂文集《信仰与信任》、《准风月今谈》、《景仰崇高》、《走向崇高》;人物传记《王艮传》;编著《戈公振时评》、《戈公振文存》、《故事安丰》;主编《东台杂文选》多卷;发表各种文体、著作1000多万字,多本书著获中宣部、省、市“五个一工程”奖。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30

标签:历史   东台   老干部   年前   记忆   全县   盐民   春荒   佃农   群众   贫雇农   县委   民兵   纺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