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苹果公司标志性的“过路费”模式,在全球各地被法律的铁锤系统性地敲打时,苹果过去那种躺着收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这些行动直接导致了苹果的抽成比例,在世界多地从曾经雷打不动的30%大幅跳水,在欧洲,这一数字已经腰斩到了17%甚至更低。

然而,就在西方纷纷庆祝摆脱苹果“枷锁”时,视角转向中国市场,这里居然没有任何动静,那套高达30%的抽成体系依然在稳定运行。
这种强定烈的反差,不禁让人发问,在全球性规则重塑浪潮中,为什么唯独中国被排除在外?难道中国消费者就活该给苹果上供?

只要你用的是iPhone,那么下载App的唯一合法途径就是AppStore。苹果严令禁止任何第三方应用商店的存在,从源头上掐断了所有竞争可能。
这就好比开了一家大型购物中心,却不允许任何其他商铺在城内营业,所有消费者都必须来我这里购物。
这种绝对的渠道控制力,是苹果收取“过路费”的底气所在。

还有就是当你在App里购买数字商品,比如视频会员、游戏道具、知识付费课程时,必须使用苹果自家的“应用内购买(IAP)”系统。
如果你想通过微信、支付宝或者网页链接支付?对不起,苹果会直接阻断。

一旦交易通过IAP完成,苹果就会立刻拿走交易额的30%(小型企业或订阅第二年可降至15%)。
这就像购物中心不仅垄断了所有店铺,还规定所有店铺收银台必须由他统一管理,每卖出一件商品,他都要抽走三成。
这两把锁环环相扣,构建了一个让开发者敢怒不敢言、让消费者不得不接受的“完美”闭环。

而苹果依靠这套模式,赚得盆满钵满。根据您提供的资料,除了AppStore的佣金,苹果还有一笔“隐秘财路”,谷歌每年为成为Safari默认搜索引擎支付的天价费用。
这两大收入来源,共同揭示了苹果“芯片+iOS封闭生态=高利润”的核心商业逻辑。
然而,这个逻辑,如今正面临着全球性的挑战。

苹果的垄断壁垒最先在美国被撕开缺口。
游戏开发商EpicGames在2020年,在游戏《堡垒之夜》中加入第三方支付通道,想要绕开苹果的IAP系统,拒绝缴纳30%的佣金。

没想到,苹果直接将这款游戏下架,双方也就开展了长达数年的官司,最终在2024年,美国联邦法官明确规定,苹果不得对AppStore之外的交易收取佣金,这件事得以才结束。
而这个裁决也意味着,仅此一项,就可能影响其每年超过60亿美元的收入,开发者成本降低,用户也有了选择更公平定价的权利。

而欧盟和日本同样让苹果大放血。
2024年,在欧盟《数字市场法案》(DMA)的强力威慑下,苹果率先妥协,将原本30%的抽成费率,大幅下调至17%-27%的区间,甚至在欧洲某些特定场景下低至10%。
日本也紧随其后,通过反垄断法规迫使苹果让步。

更何况澳大利亚也没闲着,澳大利亚竞争和消费者委员会(ACCC)2024年出台新规,明确禁止应用商店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要是强迫开发者用自家支付,最高能罚年收入的10%。
虽然苹果还没公开降费,但已经悄悄允许部分电商App接入支付宝,明显是怕了监管重拳。
这并非苹果良心发现,而是其封闭软件帝国模式在全球监管浪潮下“系统性瓦解”的明确信号。

苹果的“过路费”模式,已经难再全球通用。
然而,更让中国用户感到不平的是,在全球多国纷纷“降价”的背景下,中国市场却成了一座“例外孤岛”,30%的苹果税,雷打不动。

2024年苹果在中国区收取的佣金高达约64.4亿美元,占其中国区总营收的10%,这个比例甚至超过了美国本土的8.8%!
中国市场,俨然成了苹果对冲“全球软件失血”的“战略平衡器”和关键现金流来源。
这种“看人下菜碟”式的歧视性对待,怎能不让人心生愤慨?

10月20日,55名iPhone用户通过代理律师向市场监管总局投诉苹果。
在这份投诉材料中最核心的诉求就是,终止强制应用内购买,开放第三方应用分发渠道,并降低最高30%的应用内交易佣金。
更让用户不满的是苹果的“冷处理”——截至10月25日投诉内容公开,苹果中国官网、客服团队都没给出任何回应。

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现在才集体投诉?
其实这不是王琼飞第一次牵头维权。
早在2021年,他就代表10名iPhone用户发起过民事诉讼,把苹果告到了上海知识产权法院,诉求和现在类似:要求苹果开放第三方支付、退还多收的佣金。

但那场官司打得并不顺利。
上海法院以“用户无法证明苹果的行为直接造成自身损失”为由,驳回了诉讼请求。
王琼飞没有放弃,2023年向最高人民法院提起上诉,最高法在2024年12月组织了双方庭审辩论,可截至2025年10月,裁决结果仍未公布。

而这次的投诉之所以能引发这么大关注,还因为撞上了苹果在中国的“信任危机”。
一边是死死抱着30%佣金不放,一边是悄悄转移供应链,再加上刚爆出的安全争议,用户的不满早被攒够了。

2025年9月苹果的生产报告显示,印度工厂的手机产能占比已从10%升到35%,中国产能从80%降到55%,还计划2026年让印度产能过半。
更敏感的是安全问题:10月初国家安全部曝光“外国手机攻击中国用户”案,虽没提苹果,但市场普遍猜测是它,iOS系统“后门风险”的讨论至今没停。

雪上加霜的是,苹果在中国市场的“溢价底气”越来越弱。
华为、小米的快充、低温续航等功能早已赶超,iPhone的硬件优势没了;AI赛道更落后,竞品的智能助手能写方案、做PPT,苹果的Siri还在“听不懂指令”。

没有了创新支撑,用户对“苹果税”的容忍度越来越低,大中华区营收已连续多个季度下滑。
现在,所有人都在等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调查结果。
但无论结果如何,这场由55名用户发起的投诉,已经让“苹果税”的垄断问题摆到了台面上。
中国用户的维权,再也不是“一个人的战斗”。
免责声明:本文发布的图片、文字等素材来源于网络,我们尊重所有原创作者的权益,如有侵权、信息有误或其他异议,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即修改或删除






更新时间:2025-10-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