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活到90岁的老人,基本在70岁的时候,就已经不做这4件事了

人到老年,是不是还能活得健康,能不能把生活过得有滋味,其实从七十岁时的生活习惯,就能看出个大概。有些老人看起来没啥特别的,却能活得长久、精神好,真不是运气,而是他们早早地就懂得避开了一些“慢性杀手”。

有不少90岁以上的老人,在七十岁时,已经不再做四件事,不是因为他们特殊,而是他们看透了这些行为对身体的消耗,提前做出了调整。听上去不起眼,但身体的长期运行就是靠这些“小事”维持的,一点都马虎不得。

七十岁以上的人还在“憋着情绪不说”,那真的是对身体下绊子。情绪这事儿,看不见摸不着,可影响却像雪球一样滚得越来越大。

长期压抑情绪的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总是在打架,身体就像拉满了弦的弓,一点小事都能触发大反应。

有研究发现,老年人如果长期处于抑郁状态,患上高血压、冠心病的概率会提高近30%,甚至还会影响记忆力,老年痴呆的风险也会随之上升。

那些活得健康长寿的老人,不是没有烦心事,而是学会了表达。情绪卡着不说,人变得越来越敏感,睡不好、吃不香,身体处处都拉响警报。

很多老人到了年纪还在一味地配合别人,不敢拒绝,也不敢为自己做主。比如明明腿脚不好了,还硬撑着带孙子;身体不舒服,还不好意思拒绝朋友的饭局。

人一旦把精力都放在别人身上,自己的需求就被搁置了,健康就容易出问题。调查显示,长期感受到“角色负担”的老人,焦虑和抑郁的风险是普通老人的1.7倍,免疫力也更差。

那些能活得久的老人,往往在七十岁的时候就明白了,适当拒绝是对身体的尊重,不是什么自私。

怕看病、怕吃药,是很多老人都躲不过去的心理门槛。年纪大了,总想“挺一挺就过去了”,但身体不是听话的机器,它只会越来越脆弱。

很多慢性病初期没啥感觉,一旦拖延,后期就是多器官的牵连。像高血压,刚开始可能就是头有点沉,可一拖再拖,很可能就发展成心衰或脑出血。

怕吃药,其实是怕副作用,怕给身体添负担,但真正的负担,是不治疗。长期高血糖不控制,眼睛、肾脏、神经全都跟着遭殃。那种愿意主动去医院、听医生安排、按时服药的老人,别看当下多折腾,反而能把病情压在最低线,日子长得多稳当。

熬夜这事,年轻人爱干,老年人也不见得能幸免。有些人退休后生活没了节奏,晚上熬夜刷手机,白天不起床,越过越混。

生物钟一旦紊乱,整个身体系统就出问题。睡眠影响的不只是精神状态,还是免疫系统的“大本营”。很多研究都指出,老年人如果长期睡眠不足或作息混乱,感染率和炎症反应都明显上升。

而且夜间是人体修复细胞和清除废物的重要时段,错过了这个时间段,血管、内脏、皮肤通通得不到修复。

规律作息的老人,认知功能下降速度更慢,记忆力更稳。那些长寿老人,往往都有个习惯:夜里十点前上床,早上七点起床,三餐定点,活动有度。作息稳定了,身体就有了自己的节奏,衰老反倒来得慢。

有的人可能会觉得,情绪、配合、就医、作息这些事,好像都挺小的,不像锻炼、饮食那么“硬核”。可真相是,很多人不是被重大疾病打倒的,而是被这些“小毛病”日积月累地耗光了底子

所以,90岁的老人并不是无病无灾走过来的,而是早早在70岁时,就开始做减法,把那些耗费身体、消磨健康的行为慢慢剔除了。有人说健康是加法,拼命锻炼、吃保健品、跑医院,其实忽略了更重要的部分——先把不该做的停下来。这道理听起来简单,但真正做到的人,确实不多。能活得久的人,早就懂了这点。

参考文献:
[1]钟南山,李兰娟.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报告(2024年)[M].人民卫生出版社,2024.
[2]陈文玲,谢宏.高龄老人心理健康状况与生活质量关系研究[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5,44(5):505-510.
[3]李雪.老年人慢性病就医行为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24,27(3):320-324.
[4]王强.老年睡眠质量与身体免疫功能关系研究[J].中华中西医结合杂志,2023,41(9):1113-1117.
[5]赵磊.中国老年人健康行为与预期寿命关系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25,41(1):7-13.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1

标签:养生   老人   身体   老年人   健康   中国   情绪   长寿   交感神经   慢性病   高血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