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青海14岁的初三女孩小张因为玩手机,被妈妈当着面砸毁了手机。
妈妈说她作业还没做完就玩手机,训斥得特别严厉。
小张想反驳几句,可妈妈根本没给她机会。

手机摔碎的那一刻,她转身冲出家门,妈妈当时也没拦着。
最后,弟弟在楼顶找到了她,隔着三四米远,她回头看了一眼这个世界,然后从18楼跳了下去。
这样的悲剧真的让人心里发堵,本来是周末休息的日子,就因为一场沟通不畅,一个鲜活的生命没了。

而且这不是孤例,广西有个12岁女孩,就因为没写作业被妈妈责骂,从26楼坠楼身亡,武汉一个男孩在学校玩扑克,被妈妈当众掌掴谩骂,转身也选择了跳楼。
这些悲剧背后的父母,其实都有个很明显的共性。
我发现他们大多带着极强的攻击性,不光是说话难听,有的还会动手,或者搞精神上的压制。

就像有个博士妈妈,为了教育孩子辞了高管工作全职在家,可她对儿子的要求严苛到让人窒息。
孩子反应慢一点,她就骂“猪脑子”,考试没进前三,就拿戒尺打手心还嘶吼“你对得起我吗”。
最后就因为孩子打碎一只碗,她脱口而出“养条狗都比你强”,孩子直接从阳台跳了下去。
这些父母总说自己是“为孩子好”,可实际上就是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作品”。

他们心里有个完美的模板,孩子稍微不符合就急着用指责和谩骂去“修正”,完全忘了孩子是个有独立想法的活生生的人。
这种以爱为名的控制,比直接的伤害更让人难受。
教育心理学里有个“电击狗实验”,特别能说明这种暴力沟通的危害。

科学家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音响响就电击它,狗躲不开只能挨着。
次数多了,后来就算不电击,音响一响狗还是会蜷缩着发抖。
孩子长期面对父母的怒吼和暴力,其实也会这样,慢慢就觉得“不管我怎么做都没用”,陷入一种无助的怪圈。
这种伤害不是一时的,对孩子的自我价值感是种系统性的摧毁。

有的孩子当下就会变得自卑、自闭,甚至抑郁到自残,还有的影响会持续一辈子。
我见过一个40岁的网友说,他父母当年对他要求特别严,私下里稍有不满就惩罚他,现在他一提起父母就害怕,跟父母吵几句就会做噩梦,梦见父母要杀他。
本来应该最亲近的关系,变成了这样,想想都让人心疼。

其实想要改变这种状况,也不是什么难事,关键就是学会非暴力沟通。
这种沟通方式不是让父母妥协,而是教大家透过情绪看到背后的需求。
比如孩子玩手机,别急着骂他,先想想他是不是没人陪太无聊,父母发火,也别急着对抗,试着理解他是不是担心自己的学习。
具体做起来就三个步骤,先关注对方的情绪,再聊聊情绪背后的需求,最后一起找解决办法。

就像孩子沉迷手机,别说“我跟你说话呢你听见没”,换成“我感觉你今天有心事,愿意跟我说说吗”,催孩子睡觉,别吼“立刻回房间”,试试“还有十分钟睡觉,先刷牙还是先洗脸”。
本来想硬邦邦地命令,后来发现换种语气,孩子反而更愿意配合。
说到底,跟孩子相处就两个核心原则。

孩子犯错的时候,得记得他是个孩子,认知还浅、自控力也在发展,成长就是不断试错的过程,多包容多引导比责骂有用。
批评孩子的时候,又要把他当成成年人,说话前先想想,如果这些话对同事朋友说,会不会伤害到他们。
孩子也有尊严,也会伤心愤怒,这些情绪都该被尊重。
纪伯伦说“你的儿女,并非你的儿女”,他们是借你而来的生命,不是你的附属品。

父母的每一次皱眉和呵斥,都在悄悄塑造孩子的内心。
暴力沟通只会种下恨的种子,而非暴力沟通是用共情搭起桥梁。
希望所有父母都能停下那些伤害孩子的话和行为,让家真的成为孩子的避风港,而不是让他们想逃离的地方。
更新时间:2025-10-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