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阿姨60岁,是社区广场舞队里的活跃分子。昨天傍晚,她和邻居们还在楼下跳舞,谈笑风生,气色看起来好得很。谁也没料到,凌晨家人就发现王阿姨猝然离世。明明前一天人还精神抖擞,怎么会说走就走?事后医生遗憾地说:“天气在一天之间发生了较大变化,每升高一度,猝死风险就要增加9%。”这个数据,让很多人心头一紧,尤其是中老年人,大家简直不敢相信如此微小的温度变化带来的影响竟然如此大。很多人可能完全没意识到,温度、身体与危险之间有莫大的关系。
其实身边这样的案例并不罕见。有一份《中国心脑血管健康报告》数据显示,中老年人在昼夜温差或极端高温环境下,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的概率比平常要高出不少。天气变化是不是有那么可怕?哪些人群最危险?我们到底该怎么防?今天这篇文章就带你拨开迷雾,用权威数据和真实建议,解答温度背后的健康陷阱。
很多人会说,自己年轻时不怕冷,不怕热,怎么到了一定年纪,身体越来越容易出状况呢?背后其实和“温度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有关。北京协和医院曾发表过一项研究,每升高1℃,猝死风险平均提升9%,尤其对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患者影响更大。温度变化主要会让血管收缩或者扩张,心脏负荷远远超过平时。
别小看了这一度两度的升降。室外温度一高,身体为了散热,外周血管会自动扩张,心脏得加倍卖力把血液输送到体表,这就跟给水管加大水压差不多。时间久了,心脏压力明显增大,而且血液容易浓缩,血栓风险上升。如果恰好人在运动后或者洗完热水澡时,身体本就处于疲劳、脱水的状态,此时再遇到高温,心脏就可能“受不了”,突发意外。
不少国际研究也证实了这个趋势。2020年《柳叶刀-公共卫生》收录东亚区域的流行病学调查,高温情况下的心脑血管意外发生率,比平均气温时高出12%-20%。期间最容易被忽视的,是深夜到清晨这段时间,温度波动时,人体自主调节能力减弱,风险陡增。
很多身边人总是很自信,觉得自己身体硬朗,其实身体早已经发出了“求救信号”,只是自己没把它当回事。比如这些:
晚上睡觉时突然心慌、闷喘,特别容易醒;跳广场舞或大幅度活动后,胸口偶尔有点隐痛、喘不上气;白天小腿浮肿,晚上却莫名其妙抽筋;明明没干什么重活,脉搏却比往常跳得快,稍微高点就全身冒汗
这些常常被误认为是“累了正常”,其实已经是血管负担超标的表现。有资料显示,约54%的心血管发作都在凌晨,也就是体温最低、血压最易大幅波动的几个小时。许多看似意外猝死,其实身体早给了提示,只是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绝大多数城市的夏季气温持续在30℃以上,很多老年人又习惯性大量饮水,却忽略了电解质补充。汗出得多,光喝白水更易导致低钠血症,引起心律失常。另外,空调环境和户外高温环境频繁切换,等于给血管反复“洗桑拿”,血管内皮受损速度比冬天还快。再加上有些人血压、血糖本身就控制得不太理想,吃药也“三天打渔两天晒网”,一旦碰上气温剧烈波动,猝死风险要远大于普通人。
年轻时喜欢夜跑、洗热水澡,这些在高温下对心脏都是严峻挑战。尤其一些基础疾病人群,更要警惕半夜暑气未散、室内温差过大时突发不适。还有一种“看不见的凶手”,儿童、青壮年熬夜打游戏、看剧,凌晨睡眠质量下降,血压也会明显波动,长期累积同样让心脏“暗中撑不住”。
其实,降低高温诱发的猝死风险,不难,也没你想的那么繁琐
医生建议最有效的办法,还是从平时生活习惯细节做起:
户外运动和跳舞尽量安排在气温相对稳定、不是太热的时间段(如傍晚或清晨)
;天气炎热时,建议适当增减衣物、带随身降温物品,比如小风扇、湿巾;有慢病史的群体,药物不能随便停,定期自测血压、心率,出现异常及时联系医生。
切忌空调开得太低或穿湿衣服直吹,建议室内外温差别超5℃;喝水别贪多,一般每天1500-1700ml即可,适量补充淡盐水、健康饮品,防止电解质紊乱
家里老人如果平时没有定期查体的习惯,应该每年都做一次心脏、血管和基础代谢综合检查。不要等到异常症状才临时抱佛脚。有急性胸痛、气急、晕厥,一定要第一时间拨打急救电话。
每次极端天气,媒体总会报道类似“前一天还很健康,今天就突然没了”的新闻。听起来像灾难,其实背后是规律。这种风险,其实大部分人都可以提前规避,只要你愿意多留点心,家人朋友也劝一劝,就能把猝死风险降到最低。
健康真的藏在每一个看似平常的小细节里。温度的变化,我们无法阻止。但身体的警报,我们完全可以学会倾听并提前应对。天气再热,也别逞强,科学养护才是长久之道。如果你或家人已经有基础慢病,更要关注天气变化对身体的影响。找到属于自己的健康节奏,照顾好自己和最亲爱的人。
需要提醒,身体状况是否会随着高温而变化,最终还与个人基础健康情况息息相关。遇到难以解释的不适或者症状,请及时前往当地正规医院面诊。本文建议仅供健康参考,不能替代专业诊疗,如果有疑问,一定要听医师建议,切莫讳病忌医。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3.《中老年人慢性病管理手册》
4.《心脑血管疾病防控指南(2021年修订版)》
5.《中国心脑血管健康报告2020》
6.《柳叶刀-公共卫生》高温与心血管流行病学特刊
7.《北京协和医院慢病防控科普白皮书》
8.《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报告(2019)》
9.《高温环境对人体健康影响的流行病学调研》
10.《中老年人血糖管理与营养干预研究综述》
更新时间:2025-09-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