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媒体:中国是世上唯一、遭遇殖民就死战不退的国家

文|观今言史

本文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前言

当台湾媒体用“死战不退”四个字评价中国近代史时,许多人或许会愣一下,毕竟在主流西方叙事中,中国常被描绘成“沉睡的巨人”或“屈辱的受害者”,但仔细翻看历史细节,你会发现这种评价并非凭空而来: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中国几乎每次被揍得头破血流,却总能咬着牙爬起来再战。

这种“打不倒”的韧性,甚至让当年的殖民者感到困惑,而今天,在特朗普重新执政美国、亚太局势再度紧绷的2025年,这种民族性格正在以新的形式重新浮现。

从鸦片战争到义和团的血性抗争

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通常被视为中国近代屈辱史的开端,但若只看到“屈辱”而忽略“抗争”,便错过了历史的本质。

英国凭借蒸汽舰船和重型火炮轻松击溃清军防线,但战场上却处处遭遇意想不到的顽固抵抗,林则徐在虎门销毁两万余箱鸦片时,其实早已预料到战争不可避免,但他仍选择以强硬姿态对抗全球最强大的帝国。

这种“明知打不过,但偏要试试”的态度,在当时亚洲其他被殖民地区极为罕见,例如同期印度土邦王公大多选择与英国东印度公司合作,而清廷官员和民间却自发形成了抵抗共识。

甚至在被诟病“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内部,也存在着复杂的分歧,主战派如道光皇帝初期坚持“剿夷”,而地方民众更是直接投身战场,广州三元里乡民以农具、棍棒和土炮对抗英军火枪队,竟一度逼退对方并缴获军械。

这种基层自发组织的反抗,在后来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再次显现:1856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时,京郊村民多次伏击联军补给队,而清军在大沽口炮台战至最后一兵一卒。

这些细节在西方史料中往往被轻描淡写,但当年《泰晤士报》记者曾记录道:“中国人似乎从不认为武器差距意味着必须投降”。

甲午战争的失败或许是最令人痛心的案例,北洋水师在黄海海战中几乎全军覆没,但“致远号”管带邓世昌在舰体重伤后下令冲向日舰吉野号的举动,成为日本海军史上多次分析的“不可理喻的战术”。

日方史料显示,当时日军指挥官曾感叹:“即便击败他们,也无法让他们恐惧”,这种心态在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彻底激化:台湾民众自发组织义军抵抗日军接收,坚持长达数月;东北民间出现“拒日垦荒团”,拒绝向日本殖民者出售粮食。

而1900年义和团运动的爆发,则将这种抵抗情绪推至高潮,尽管被贴上“愚昧排外”的标签,但义和团成员面对八国联军的机枪扫射时,仍以血肉之躯持续冲锋。

德国元帅瓦德西在给德皇的报告中写道:“这不是战争,而是赴死——但他们似乎认为这种死亡本身就有价值”。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抵抗精神并未因清王朝的崩溃而消失,反而融入20世纪民族主义的基因中。

全民族死磕到底的现代印证

若说近代中国的抗争尚有局限性,那么抗日战争则彻底展现了“死战不退”的全民性,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当国民政府尚未决定全面抵抗时,东北民众已自发组织抗日义勇军。

这些缺乏正规训练的民兵用土制炸弹和猎枪,在1932-1933年间发动超过5000次袭击,迫使关东军不得不增派三个师团维持占领,日本陆军省在1934年秘密报告中将此称为“无法用军事逻辑解释的持久抵抗”。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这种抵抗转化为国家行为,淞沪会战中国民党军伤亡30万人,却成功将日军主力拖住三个月,打破其“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日军战史记载,在上海巷战中,中国士兵往往战至弹尽粮绝后引爆炸药与日军同归于尽,这种战术被日军称为“肉弹攻击”,而我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同样如此:百团大战期间,八路军用缴获的劣质炸药破坏正太铁路,使得日军华北运输线瘫痪达数月之久。

更值得关注的是普通民众的参与,山东农民发明的地道战系统,让日军占领村落后仍无法获得实际控制;湖南乡间自发形成的“锄奸队”,处决投日汉奸的效率远超军统特务;甚至上海租界的文人也通过“暗杀日报”传播抗日报道。

这种全民抵抗的代价是惨重的,3500万军民伤亡、600万难民流离失所,但正如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张生所言:“伤亡数字背后是一种选择:他们本可以妥协减少损失,但选择了代价更大的抵抗”。

这种选择在国际层面逐渐获得重新评价,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南京大屠杀档案列入世界记忆名录时,特别提及“中国平民的抵抗记录”。

2023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出版的《东亚抗战研究》中,多位学者指出中国战场牵制了日本75%的陆军兵力,远超太平洋战场,而台湾学者在2024年的两岸抗战论坛上更是直言:“如果中国像法国那样快速投降,二战亚洲战线可能彻底改写”。

死战不退精神的当代延续与国际回响

2025年的国际局势仿佛某种历史呼应:特朗普重返白宫后准备再次对台军售,总金额有可能会超过他的第一任期,日本宣布增加西南诸岛军事部署,菲律宾在南海再度挑起仁爱礁争端。

而中国的反应令人联想到那些历史片段:解放军在台海实施“联合利剑-2025A”演习,导弹穿越所谓“海峡中线”;海警船对坐滩军舰实施全天候监控;外交部长王毅在东盟峰会直言:“某些势力似乎忘记了中国面对压迫时的反应模式”。

这种反应深植于历史经验,从抗美援朝战争用落后装备逼平美军,到1969年珍宝岛战役与苏联正面对峙,再到2020年中印加勒万河谷冲突中官兵肉搏阻敌,中国在军事层面始终延续着“寸土不让”的传统。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坚持不仅体现在领土问题上:华企面对美国芯片封锁时自主研发处理器;新疆棉事件后国产服装品牌全球份额反升;甚至普通网民在社交媒体上对外国诋毁言论的集体反驳,都带有相似的精神特质。

台湾媒体之所以能精准概括这种特质,因其自身经历过类似历史,日据时期的雾社事件中,赛德克族用猎枪和弯刀对抗日军飞机大炮;1958年金门炮战期间,台湾老兵曾回忆:“大陆炮火猛烈,但我们没人想过弃岛”。

这种跨越政治立场的共同记忆,或许解释了为何台湾《联合报》在2024年一篇社论中写道:“两岸最大的共识,或许是对外侮的零容忍”。

但西方世界对此仍存在误读,2024年兰德公司报告将中国反应描述为“非理性强硬”,而欧洲媒体常使用“民族主义膨胀”等标签,事实上这种判断忽略了历史连续性:中国对主权问题的敏感并非源于意识形态,而是从1840年以来无数次碰撞中形成的生存本能。

尾声

历史总是以不同的形式重演,当2025年初菲律宾船只再度驶向仁爱礁,试图输送建筑材料时,中国海警的拦截行动让国际舆论哗然。

但若回望1840年珠江口的三元里乡民、1900年义和团的刀矛、1937年卢沟桥的守军,便会明白这种看似"过度"的反应,实则是百年抗争形成的肌肉记忆——就像一个人曾被烈火灼伤后,会对火星保持本能警惕。

这种警惕不是源于好战,而是源于太多"如果当初不退"的历史教训,如今在南海、在台海、在科技战场,中国展现的每一个强硬姿态,背后都藏着虎门销烟的烟尘、黄海海战的浪涛与抗日战场的烽火。

西方世界或许永远无法完全理解这种逻辑,但历史早已证明:当中华民族认定退让代价大于战斗代价时,他们总会选择咬紧牙关迎战,这不是地缘政治的算计,而是一个文明延续五千年最原始的生存智慧。


参考资料:

秦系海峡《中国共产党为光复台湾的奋斗》

环球网《马丁·雅克:发展中国家可从中国寻找摆脱殖民阴影药方》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6

标签:历史   死战   台湾   世上   媒体   国家   中国   日军   义和团   鸦片战争   战场   日本   卢沟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