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怕连郭台铭自己也未曾料到,自己亲手“扶持”起来的“小弟”,如今会成为他最强的对手。
当年那个在他工厂里埋头干活的“打工妹”王来春,日后缔造的立讯精密,市值一度反超老东家富士康。
更狠的是,她还在苹果公司的“授意”下,砸钱建起了iPhone超级工厂,硬生生把自己干成了“第二个富士康”。

当富士康忙着外迁时,这家企业用24万员工打出百亿利润。
那么,这家公司是如何逆袭成为“第二个富士康”?

富士康最辉煌的时代,几乎可以说是“中国制造”的缩影。
全球120万员工中,超过100万在中国大陆的工厂里挥汗如雨。
从深圳龙华到郑州航空港,车间灯火昼夜不熄。
尤其是郑州富士康,被誉为“iPhone城”,20万工人三班倒,从零件到成品只需48小时。
凌晨下单的新款iPhone,隔天就能出现在用户手中。

那一年,仅郑州工厂一地,就贡献了河南全省60%的进出口总额。
生产线每分钟产出350台手机,全球每卖出两部iPhone,就有一部出自这里。
郭台铭沉浸在这场奇迹的光环中,常把成功归结为个人远见。
他曾在2019年公开放言:“富士康在大陆建厂,是给你们赏饭吃。”
这句话一出,舆论哗然,但他丝毫不在意。

那一年,美国制裁华为,苹果要求供应链加速“去中国化”。
郭台铭二话不说,立刻中断了与华为高达170亿元的代工合作,把目光转向印度。
他宣布,将把300亿美元的产能逐步转移到印度,视其为“富士康的第二个中国”。
而印度的现实远不如蓝图那般光鲜,泰米尔纳德邦的新工厂很快变成噩梦的开端。

工人培训成本是中国的三倍,生产效率却大打折扣。
组装一部iPhone 15,印度工人要比郑州工人多花40%的时间。
产品良品率更是长期徘徊在50%左右,流水线上堆满摄像头进灰、主板虚焊、外壳错位的残次机。
印度网友自嘲:“印度产iPhone自带咖喱香。”
郭台铭原指望印度政府的10亿美元补贴能缓解压力,但补贴迟迟未到账。

更糟糕的是,80%的零部件仍需从中国空运,运输周期长、关税高,每月亏损超过6000万美元。
苹果CEO蒂姆·库克亲自飞到印度为新机投产剪彩,媒体镜头前笑得灿烂,可就在同一天,苹果股价却暴跌5%。
外界开始质疑:郭台铭的“去中国化”是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而就在富士康焦头烂额、订单告急之际,王来春的立讯精密悄然出手。

2020年,苹果AirPods全球销量暴涨,原供应商产能全面崩溃。
立讯在昆山亮出杀手锏,24小时全自动化生产线,组装精度控制在微米级,良品率高达99%。
苹果果断追加订单,王来春一跃成为库克眼中的“中国女强人”。
立讯精密的故事,说白了,就是一个“代工厂逆袭”的教科书。
它起步时几乎微不足道,靠着富士康的“饭碗”活着。

招股书白纸黑字写得明白:2007到2009年,立讯对富士康的销售占比超过45%。
那时候的立讯,不过是给富士康供点线束、做点插头的小厂。
可郭台铭并没像外界想的那样“掐苗头”,反而留了口“活水”。
他把一部分非核心订单分包出去,再反向采购回来,既减压,也算是“提携后辈”。
没人想到,这一步,成了他日后最大的“失算”。

立讯就在这样的缝隙中壮大。
2010年,它成功上市,募资12.6亿。
王来春、王来胜兄妹通过香港立讯控股牢牢掌舵,兄妹俩一人主外、一人主内,性格迥异却互补得刚刚好。
那时候,富士康系还在背后托着一把力,郭台铭弟弟郭台强旗下的富港电子持股3.08%,是第三大股东。
没人会想到,这个小股东关系,几年后会彻底“反转”。
上市之后,立讯几乎是一年一并购,节奏快得惊人。

从2010到2017年,它出手16次,触角伸进手机、汽车、通信、声学等领域。
2011年,花10.77亿拿下昆山联滔60%股权,这是关键的一步。
联滔是苹果连接线核心供应商,这让立讯第一次摸到了苹果供应链的门槛。
有了第一块“入场券”,立讯就像开了挂。
它先买下科尔通,进入智能手机零组件,又并购苏州美特,补齐声学短板。
一步步,把自己从线束厂变成了“系统级解决方案商”。

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2017年,那一年,苹果的AirPods销量暴涨,原供应商英业达产能告急,苹果急得团团转。
立讯接手后,三天就把交货周期压缩到极限,良品率逼近100%。
库克参观后当场竖大拇指,说这是“苹果体系中最具执行力的工厂”。
从那天起,立讯精密从“备胎”变成了“核心”,也从富士康的阴影中彻底走出。

此后七年,它几乎是一路狂奔。
2022年营收2140亿元,同比增长39%;
2023年营收2319亿元,净利润109亿元;
2024年再攀新高,营收2688亿元,净利润133亿元。
员工数量稳定在23万以上,几乎是当年富士康“卫星厂”的总和。
有人说,立讯的成功是“趁势”,也有人说是“天时地利人和”。
但最关键的,是那种骨子里的狠劲。

从富士康的附属工厂,到与苹果平起平坐的战略供应商,它几乎没有犯过一次战略性错误。
当富士康被“去中国化”搞得焦头烂额时,立讯早已在越南、印度布局生产线,却依然把核心研发和制造牢牢留在中国昆山。
这,就是王来春的聪明之处。
别人忙着“全球化”,她忙着“稳中国”。

苹果的算盘打得噼啪响,当它示意富士康将产能转移到印度时,郭台铭积极响应,却一头撞上了南墙。
印度工人的效率远不及预期,导致产线良品率一度低至50%。
这番折腾,反而凸显了中国供应链的强大优势,也让苹果在国内寻找富士康的制衡者,变得更加迫切。
苹果的字典里,从来没有“偏爱”二字,只有“制衡”。
它绝不允许任何单一供应商坐大,形成难以撼动的垄断地位。

当富士康的光环太过耀眼时,扶植一个“新贵”来分化它的权力,就成了必然的战略选择。
焦虑肉眼可见,富士康内部火速成立了专项小组,目的就是“抵御”这位来势汹汹的新对手。
那一年,富士康的营收增长近乎停滞,仅有可怜的0.31%。
新任董事长刘扬伟那句“我们会跑得更快”,听起来不像是自信的宣言,更像是一种面对巨大压力时的自我打气。
无论是被敲打的“旧臣”富士康,还是被捧起的“新贵”立讯,都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

被困在苹果的引力场里,再风光也只是高级打工仔。
唯一的出路,就是开辟出苹果业务之外的“第二国土”,摆脱被“帝国法则”支配的命运。
有趣的是,他们选择了两条截然不同的“逃逸路线”。
郭台铭的路线,是一场宏大叙事的豪赌。
他要“横向一体化”,亲自下场造整车。富士康接连发布的ModelC、ModelE、ModelT等车型,暴露了他的野心。
他不想再当供应商了,他想打造一个全新的终端消费品牌,从苹果的“臣子”,变成与苹果平起平坐的“品牌商”。

王来春的路线,则显得更为务实和专注。
她选择了“纵向深耕”,不造整车,而是立志成为汽车产业的“博世”或“英特尔”,一个赋能所有品牌的Tier1(一级供应商)。
她的动作迅猛而精准:收购德国BCS和莱尼集团,迅速掌握核心技术。
与奇瑞成立合资公司,深度绑定本土车企。悄然打入特斯拉供应链,为万众瞩目的Cybertruck提供零部件。
她的目标,是成为新能源汽车时代那个谁也绕不开的关键角色。

路线选择的背后,是技术储备的差异。
立讯精密近些年保持着高达7%左右的研发投入,这笔钱,成了它“逃逸计划”最坚实的技术底座。相比之下,富士康的研发占比常年徘徊在2%。
高强度的研发,让立讯精密能够在新兴领域快速卡位,比如与英伟达合作布局AI服务器,或是在高速连接器领域持续深耕。
这不仅能进一步分散风险,也为它的“第二国土”构筑了越来越高的技术壁垒。
想必郭台铭自己也没有想到,立讯精密会发展的这么好。

参考资料:
市值超越老东家,打工小妹登上富豪榜!立讯成为“第二个富士康”-凤凰网科技-2020-07-20
一个富士康打工妹,20年缔造千亿市值公司-21世纪商业评论-2020-04-22
立讯精密十年27倍:老板曾是富士康女工、身后有两个男人-上游新闻-2020-05-07
更新时间:2025-11-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