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99 :伊斯兰教教派问题的历史根源


1、伊斯兰教有逊尼派和什叶派,在当今世界上大约十八亿位穆斯林当中,逊尼派占了绝大多数,超过80%,其余的主要就是什叶派,属于少数派。穆斯林分出这两大教派以及这两大派的形成,当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足足经历了好几个世纪。


2、逊尼派在全球穆斯林人口中占多数,但没有一个突出的领导国家,如印度尼西亚、尼日利亚、埃及、巴基斯坦、土耳其、沙特等国虽以逊尼派为主,但均无明显优势。


3、相比之下,什叶派虽人口较少,但伊朗作为唯一突出的什叶派大国,主导了“什叶派之弧”(包括黎巴嫩、叙利亚、伊拉克、伊朗)。其他什叶派占多数的国家包括伊拉克、巴林和阿塞拜疆,而黎巴嫩真主党、也门胡塞武装等组织也属于什叶派。


4、中国有2000多万穆斯林,其中绝大多数属于逊尼派,什叶派占比较少。新疆的塔吉克族约5万多人是主要的什叶派穆斯林。他们在礼拜时会念诵“穆罕默德我念着你!阿里我念着你!”,这表明什叶派非常重视阿里,其地位仅次于先知穆罕默德。


5、先知穆罕默德的去世,对很多人来说是个意外。一般认为,他并没有指定继承人。但是什叶派,也就是当时追随阿里的这一派,则坚持认为,先知穆罕默德指定了阿里作为继承人,但这个事情被逊尼派所隐匿和抹杀了。


6、阿里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堂弟(伯父之子),出生于600年,比先知小30多岁。他是最早皈依伊斯兰教的人之一,10岁时(610年)见证了先知接受启示。622年穆斯林迁徙时,阿里曾保护先知。


7、阿里与先知还有特殊亲属关系——他娶了先知的女儿法蒂玛,二人育有哈桑和侯赛因两个儿子,这二人成为先知最重要的男性后裔。法蒂玛在先知632年去世后不久因悲伤过度去世。


8、先知穆罕默德去世后,穆斯林共同体面临最高权力过渡的危机,主要存在四派力量争夺继承权(哈里发):


一是迁士派,以艾布·伯克尔为代表的麦加早期穆斯林(哈希姆家族),主张因最早追随先知而拥有继承权。


二是辅士派,麦地那本地穆斯林,认为其支持是伊斯兰发展的关键,要求继承人从他们中选出。


三是合法派(阿里派),以阿里(先知堂弟兼女婿)为核心,强调血缘与早期信教身份的神圣继承权,后发展为什叶派。


四是倭马亚派,麦加传统望族倭马亚家族,虽曾反对先知但后期皈依,凭借政治经济实力影响继承(如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及倭马亚王朝)。


四派分歧导致共同体面临分裂风险,最终权力过渡过程深刻影响了伊斯兰教历史走向。


9、伊斯兰教早期四大哈里发的继承过程充满波折:第一任哈里发伯克尔(先知岳父)由推举产生,第二任欧麦尔(同为先知岳父)由伯克尔指定,类似中国"禅让"制度。第三任奥斯曼(倭马亚家族,先知女婿)遇刺后,年过半百的阿里终于成为第四任哈里发(656-661年在位)。


10、但阿里面临多方反对,特别是先知遗孀阿依莎等势力公开反对,部分元老保持中立。倭马亚家族大多数人支持同族的叙利亚总督穆阿维叶,而穆阿维叶本人则反对阿里。最后由于叛军的威胁和朋友的恳求,阿里当上了第四任哈里发。


11、阿里成为哈里发后,首先遭到先知遗孀阿依莎(艾布·伯克尔之女)势力的反对,但被阿里击败,这是伊斯兰教第一次内争(fitna)。657年隋芬之战中,穆阿维叶在军事失利时采纳埃及总督阿慕尔的计策,让士兵把多本《古兰经》挑在枪尖上或挂在马颈上,高呼“让安拉裁决”,要求停止战斗,举行和谈。


12、阿里被迫接受和谈,导致阵营分裂为主战派和主和派。主战派占少数,大部分人主和,阿里不得不接受这个办法。这引起主战派的极端不满。随后发生的裁决,就是双方各派代表来协商解决矛盾和问题。由于穆阿维叶一方的诡计,仲裁结果竟然是免除阿里和穆阿维叶所担任的职务,不承认阿里的哈里发地位。这就等于是阿里输了。


13、阿里的手下在他接受和谈的时候,就有一部分人被他的忠厚激怒,愤而离开出走,被称为“哈瓦利吉派”,即“出走派”或“脱离派”。这些人之后成为阿里的对手,不过阿里很快就将他们击败。阿里无力对抗穆阿维叶,最后,阿里只好在伊拉克落寞地当着他的哈里发。


14、被阿里击败的哈瓦利吉派,派出杀手,分头刺杀穆阿维叶和阿里,穆阿维叶只是受伤,但阿里却在661年被刺身亡。阿里去世标志着“四大哈里发”时代的结束。这个时代被后人认为是伊斯兰教历史上的辉煌时代,但同时也是一个充满斗争和悲剧的时期。


15、阿里去世后,长子哈桑被伊拉克人拥立为哈里发,但因缺乏政治野心,在穆阿维叶的威逼利诱下主动让位,后隐居麦地那并于670年遇害。阿里与赫蒂彻的幼子侯赛因因此成为穆阿维叶的潜在政敌。穆阿维叶作为倭马亚家族成员,建立了世袭制的倭马亚王朝,成为阿拉伯帝国首个世袭王朝。


16、穆阿维叶成为哈里发后,试图将哈里发职位世袭化,先让各地总督同意其子耶济德继位,并计划清除阿里派势力。但他在680年病逝前未能完成这一目标。阿里派趁机拥立侯赛因,但侯赛因在前往库法途中于卡尔巴拉遭遇遭遇穆阿维叶的继承人耶济德军队,因为兵力悬殊,侯赛因怀抱儿子战败,被虐杀惨死。


17、倭马亚家族从此就背上了杀害圣裔的恶名。阿里及其儿子与倭马亚家族的斗争是伊斯兰教历史上的第二次内争。这就是什叶派出现的重要根源。“什叶”就是“派”和“党人”的意思。更准确的称呼,什叶派其实应该是“阿里党人”。


18、什叶派与逊尼派的最大区别在于信仰伊玛目。“伊玛目”一词在阿拉伯文里,原来只是指祈祷的主持人,在逊尼派中现在仍然如此。可是,到了什叶派这里,却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伊玛目代表真主和世人之间的中介,具有半神半人的地位。


19、什叶派认为,伊玛目是继穆罕默德之后的伊斯兰教世界领袖,伊玛目的权力应属且只属于阿里及其后裔。但在伊玛目的神性大小以及数目多寡等问题上,什叶派内部见解不一。


20、由于什叶派信仰并尊崇伊玛目,且有几位伊玛目是被政敌杀害或暗害的,所以他们认为这些伊玛目既是超凡领袖又是以身殉道的先烈,因此十分敬重他们的陵墓,经常前往参谒吊祭,缅怀他们的功绩,哀悼他们的殉难,并举行纪念活动(如阿舒拉节),表现出强烈的宗教热情和悲情主义。


21、什叶派还有一个重要的塔基亚原则:什叶派允许信徒在受到迫害时隐瞒信仰,以保护自身安全。这一原则在什叶派中尤为重要,使其在长期受压制的情况下得以生存。什叶派还拥有不同于逊尼派的圣训集和宗教学者等级制度。伊玛目掌握教义解释权,使得什叶派在教义解释上更为灵活。


22、什叶派虽长期作为少数派和反对派,但在伊斯兰教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推翻倭马亚王朝、建立法蒂玛王朝和萨法维王朝,并在伊朗成为国教。尽管两派在教义上有分歧,但都信仰《古兰经》和先知穆罕默德,并践行“五功”。分歧最初是政治性的,后来什叶派发展出独立的教义体系。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18

标签:伊斯兰教   穆罕默德   穆斯林   先知   主战派   王朝   什叶派   历史   教派   阿里   教义   中国   根源   家族   全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