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人的悲欢并不相同:乌尔姆投降现场的德洛特上尉

1805年10月20日,共和十四年葡月28日,自马克中将以下的数万奥军离开乌尔姆向法军投降,它堪称军事史上最宏伟、最具戏剧性的仪式之一。

亲历这一盛况的马尔蒙军长日后回忆说:

这样的场面无以言表,我现在还记得当时的感受。我们的士兵沉浸在多么幸福的陶醉之中啊!一个月的艰辛换来了多大的回报呐!这些场面在部队中激起了何等的热情和信心。对于这样一支军队而言,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一切战斗都在其掌握之中。

然而,在成千上万法国人的欢庆之中,奥军队列里的法国人约瑟夫·德洛特(Joseph Delort,1772-1837)上尉则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时年33岁的德洛特乃是来自阿尔萨斯的法国流亡贵族,此人刚刚长大成人便因为法国大革命流亡异乡——只比他大一岁的同乡平民拉普则在战争中成长为拿破仑的副官,随后更是在奥斯特利茨大出风头。

相较于其他奥地利军官,德洛特心中的耻辱感自然会加倍严重。拿破仑战争结束后,德洛特匿名发表了日记,其中如实记录了他此刻的感受,也提到了他目击的拿破仑面貌:

20日上午11点,马尔蒙部——其先头部队是一个荷兰旅——穿过城市,前去与左岸部队会合,以组成那庞大的[阅兵]方阵(carré)。这个方阵一面依托乌尔姆城墙,另一面则占据着城市前方的高地。皇帝——那个无比得意的拿破仑——站在圣米歇尔山脚下的一处高地上,身边是他的近卫骑兵和近卫步兵。一切部署停当后,我们接到命令,从皇帝陛下脚下列队经过,从弗劳恩瑟(Frauenther)门出城,抵达新城门附近时放下武器。两万三千名奥地利士兵奏着军鼓出城了,他们心中满是愤怒,灵魂中充满绝望,他们沿着整个法国方阵的长边行进,敌军军乐队则用《捕鸟人》(vogel fanger)的旋律款待我们。和这次乌尔姆令人憎恶的出城相比,波尔塔瓦、皮尔纳[*]的日子都根本算不了什么!那压得我们喘不过气的耻辱,那浑身沾满的泥浆,都难以磨灭。

在这场屈辱的列队行进中,当各个营的士兵抵达指定地点并依次放下武器时,法国皇帝身穿极为朴素的服装,身处他那些满身绣饰的将军们中间(他穿着一件普通士兵的制服,戴着一顶毫不起眼的帽子,那皱巴巴的样子表明这帽子在野营时还被他当作睡帽使用,而他那件有好几处烧焦痕迹的灰大衣似乎也证实了这一点)。在我们的几位将军列队走过之后,他把他们叫到身边,极为和蔼可亲地与他们以及马克交谈着。夜幕降临,每个人都回到自己的住处,准备在第二天离开这个大家有太多理由憎恶的地方。

[*] 波尔塔瓦是瑞军惨败给俄军,皮尔纳则是七年战争之初萨克森军队向普鲁士军队集体投降。

总而言之,在德洛特这个流亡者眼里,披着灰大衣的拿破仑固然可恶,但也并非毫无可取之处呐!

只不过,他当时恐怕还不知道拿破仑看似和蔼可亲的话语里,居然还有一句把奥地利国格踩进烂泥里的重话。

1805年10月21日,共和十四年葡月29日,法国大军团第9号公报便把拿破仑与马克交谈时的话语刊出:

拿破仑:我要再给我的弟兄德意志皇帝一则建议,让他赶紧来议和。是时候想想所有帝国都必然要终结了。洛林家族的王朝就此结束的想法必定会令他惊恐,我在大陆上没什么渴求的,我想要的是舰船、殖民地和贸易,这对我们双方都有好处。

马克:德意志皇帝并不愿参与战争,他受到了俄国的胁迫。

拿破仑:倘若如此,贵国难道还算大国吗?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6

标签:历史   乌尔   上尉   悲欢   法国人   现场   拿破仑   法国   奥地利   马克   皇帝   方阵   德意志   士兵   军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