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总书记握手的香港95岁老兵,背后藏着大秘密,曾是抗日传奇!

一封尘封八十年的英文信件,一份跨越国界的生死盟约,都指向了他!这位与总书记握手的香港老兵,并非普通人。

他所属的东江纵队,不仅是香港抗日的坚韧堡垒,更曾上演震惊世界的跨国营救,从日寇手中救下美国“飞虎队”飞行员!

如今,当他登上“山东舰”,回望那段“三条烂木船”的岁月,内心又将激起怎样的波澜?

从家到国砖瓦作证

历史的宏大叙事,往往需要一个具体的坐标来定位,而这个坐标,有时就是一所房子。

在香港的沙头角,有一处罗氏的祖宅,它看起来和周围的民居没什么不同,但在当年,这里却是惊涛骇浪中的一座坚固堡垒。

这里是游击队的核心基地,也是一个重要的情报交通站。当年,罗氏一族有十一位亲人从这里走上战场,投身于那场保家卫国的殊死搏斗。因此,这个家族也被人们尊称为“香港抗日第一家”。

如今,硝烟散尽,这处曾经的秘密据点,已经变成了香港沙头角抗战纪念馆。

它的使命也从当年的武装抵抗,转变为向香港的年轻一代传递历史的真相与温度,让孩子们知道,脚下的这片土地,曾有过怎样不屈的抗争。

空间的转变,见证了记忆的传承。而让这段历史变得更加厚重、更加可信的,还有那些留存下来的“纸上证据”。

那封由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在1944年3月1日亲笔写给美国飞行员唐纳德·W·克尔中尉的英文信,就是最好的证明。

信中,曾生不仅表达了对盟军战友的敬意,还提议进行一次会面。这份文件,连同克尔中尉那本记录了长达27天惊险逃亡经历的日记,共同还原了一段跨国救援的传奇。

克尔的战机在1944年2月被击落于香港上空,正是东江纵队下属的港九独立大队将他成功救出。如今,这些珍贵的信件、日记以及“抗日第一家”的照片,都被陈列在广州华侨博物馆的“万里同心”专题展中,它们是物证,更是那段中美并肩作战历史的铁证。

九旬老兵眼里的巨变

如果说物证是历史的骨架,那么亲历者的讲述,就是历史的血肉。它能让冰冷的文字,瞬间拥有呼吸和心跳。罗镜辉老人,就是这样一位“活着的历史”。

今年已经95岁高龄的他,精神矍铄。作为当年港九独立大队海上中队的一名战士,他的人生几乎见证了整个国家的沧桑巨变。

他常常会向人们描述起当年的战斗场景,整个中队的家当,就是三艘小木船,武器则是五花八门的老旧枪械。

就是靠着这样简陋的装备,他和战友们在海上与敌人周旋,执行着破坏敌军运输、搜集军事情报的凶险任务。而就在最近,作为特邀嘉宾,他登上了威武的“山东号”航空母舰。

站在巨大的航母甲板上,抚摸着冰冷的舰载机,老人内心的震撼难以言表。他感慨万千,说如今海军的强大,与他那个年代的“三条烂木船”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他认为,一个国家只有真正强大了,才不会再受人欺负。这种强烈的对比,或许只有亲身经历过那段屈辱与抗争岁月的人,才能有如此深刻的体会。

这份对国家强大的渴望,源于他年少时所付出的沉重代价。他最初参加抵抗运动,还是一个儿童团的成员,负责站岗放哨,提防日军巡逻队。

年仅十三岁那年,在父亲的支持下,他正式参军入伍。战场是残酷的,他被派去担任王进连长的警卫员,学会了跳帮作战等一系列海上游击战的本领。但他也亲眼目睹了自己的两位上级——队长刘捷和班长李金富,在战斗中相继牺牲。

鲜血与死亡的冲击,并没有让他退缩。罗镜辉说,那种极致的创伤反而磨平了他内心的恐惧,让他变得更加坚决。战争结束后,他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也曾在香港从事过地下工作。转业后,他在广东地方安家立业。

对他而言,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的时刻,仿佛是他人生的“第二次解放”。在那年的庆祝活动上,他与当年的老连长王进重逢,两位白发苍苍的老兵紧紧相拥,感慨万千。

我们不说谁还记得

记忆如果仅仅停留在个体脑海中,终将随着生命的逝去而消散。所幸,总有一些人,在主动地承担着传承者的角色,他们是历史的回响,也是未来的信使。

前不久,在广州华侨博物馆,一场特殊的活动引人注目。当年那封英文信的作者曾生、收信人克尔中尉,以及送信人黄作梅,三方的后人齐聚一堂,共同为这封尘封了八十年的信件揭幕。这不仅是对先辈的告慰,更是一种跨越国界和代际的责任交接。

港九独立大队副大队长罗汝澄的儿子罗凯明,也常常在各种纪念活动上,分享他那个被称为“抗日第一家”的家族故事。

四位罗氏兄弟姐妹,在当年的大队里分别担任军事、后勤和情报等关键领导职务。这些故事,由后人讲述出来,更添了一份亲切与真实。

值得一提的是,推动克尔日记出版的,正是克尔中尉的儿子。他将父亲的遗愿,托付给了当年救援者的后代。这种跨越时空的信任与接力,让这段历史得以被更广泛地知晓。

从官方到民间,从高规格的八十周年纪念活动,到博物馆里的专题展览,再到罗镜辉老人至今依然积极参与的老兵协会活动,一张保护和传承历史记忆的网络正在形成。

这个网络,确保了东江纵队的故事——无论是救援美国飞行员的国际义举,还是香港本土家族的满门忠烈——都能被完整、准确地讲述下去,成为整个民族共同记忆的一部分。

结语

回过头来看,我们不难发现,东江纵队的这份遗产,从来都不是静止的。它既是纪念馆里的一砖一瓦,是博物馆里的一纸信笺。

也是罗镜辉老人在天安门城楼上,望向阅兵队列时那湿润的眼眶。更是一代代后人,在各种场合,一次次复述、传播、守护着的家族与国家记忆。

那封1944年的信件,和今年那场盛大的阅兵,看似相隔遥远,实则紧密相连。它们共同讲述了一个关于抵抗、关于牺牲、关于一个民族如何从苦难走向复兴的宏大故事。而这个故事,因为有了这些有血有肉的人和事,才显得如此真实,如此动人,并且,未完待续。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2

标签:历史   香港   总书记   秘密   传奇   克尔   东江   当年   纵队   中尉   沙头角   木船   记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