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来首次,乌政府允许年轻男性出国避难,基辅已做好最坏打算?

泽连斯基不愿亡国灭种,选择为乌克兰留下“火种”。

就在8月26日,乌克兰政府正式更新跨境程序,18至22岁的男性公民可以自由离开国家。

这意味着,在这个年龄段的乌克兰男性,无需再像过去三年多那样提心吊胆,时刻担心自己走在街上就突然被征兵人员拦下,送往前线。

要知道,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18至60岁男性禁离境”几乎是刻在乌克兰人心里的铁规。

如今这条规矩突然松动,让不少人恍惚:这场打了三年多的仗,到底把乌克兰逼到了什么地步?而这道解禁令的背后,藏着的又是这个国家怎样的无奈?

一、冲突初期的征兵铁规:从“保卫国家”到“人人自危”

2022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的第一时间,乌克兰就进入战时状态,18至60岁男性禁离境的政策同步落地。

当时政府的理由很明确:国家需要兵力,每一位适龄男性都该为保卫家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可随着战争拖下去,这道政策渐渐变了味。

随着前线伤亡数字不断攀升,征兵需求越来越迫切,原本设在固定站点的征兵点,开始出现在街头、车站甚至商场门口。

不少乌克兰年轻男性只是出门买个菜、送个货,都有可能被拦下核验身份,一旦符合条件,就可能被直接带走,送到前线充军。

为了躲征兵,有人连夜往边境跑,哪怕要穿过荒山野岭、蹚过冰冷的河流;有人找关系伪造病历,谎称身体有疾无法服役;还有人干脆藏在亲戚家,几个月不敢出门。

据当时的边境统计,冲突爆发后的前半年,仅试图非法越境的乌克兰男性就超过十万人。

那时候没人敢想,几年后政府会主动放开年轻男性的出境限制,毕竟当时的乌克兰,连让适龄男性留在国内都觉得不够,更别提允许他们离开。

二、兵源枯竭的现实:年龄线一降再降,老人也被推上前线

战争打满三年时,乌克兰的兵源已经到了“捉襟见肘”的地步。

2023年5月,乌克兰最高拉达先把征兵年龄下限从27岁降到25岁,原本不用服役的25、26岁青年,一夜之间成了征兵重点对象。

可这还远远不够,2024年4月,泽连斯基签署法案,正式把25岁纳入征兵范围。

到了2025年,国防部又发起针对18至24岁男性的自愿征兵运动,可“自愿”两个字背后,是明里暗里的动员压力。

更让人揪心的是,2025年7月29日的时候,泽连斯基更是签署命令,开始招募60岁以上的健康男性入伍,服役期一年,一年后还可能续签。

在基辅郊外的征兵站,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头发花白的老人拿着身份证排队,他们的背已经有些佝偻,却要和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一起填写入伍登记表。

而另一边,刚满18岁的青年,脸上还带着稚气,却要面对“是否愿意上前线”的问询。

即便如此,前线的兵力缺口依旧填不满。

逃避征兵的现象越来越多,征兵官员和民众的冲突也时常发生,不少人因为拒绝服役被拘留,有人在拉扯中受伤,甚至有人时刻揣着手榴弹,生怕自己被征兵处的人强行拉走。

这些画面传到网上,让更多人对战争和征兵生出抵触,也让政府意识到,单纯靠“堵”和“征”,已经走不通了。

三、社会的连锁反应:教育滑坡,人口失衡难逆转

征兵政策的不断收紧,还悄悄摧毁着乌克兰的社会根基,首当其冲的就是教育。

过去,18至22岁本该是上大学的年纪,可因为征兵压力,不少青年要么被迫中断学业入伍,要么为了躲征兵干脆放弃上学。

2024年6月,有智库做过统计,乌克兰当年的高校新生只有19.7万人,是近九年里最少的;在校学生总数更是跌到了三十年以来的最低点。

在哈尔科夫的一所大学,原本能坐满百人的教室,如今只剩下二三十个学生,其中八成是女生。

教授们感慨,以前上课能和男生讨论专业问题,现在连组队做实验都凑不齐人。

有些专业因为招不到足够的学生,不得不暂停招生,连带着相关的实验室、设备也慢慢闲置下来。

兵源不足的原因,除了民众的抵抗情绪外,人口问题则更主要。

联合国2025年发布的数据显示,乌克兰境内有370万人流离失所,还有690万难民逃到了其他国家,其中年轻男性占比超过三成。

国内剩下的人口里,老人、妇女和儿童成了主力,劳动力严重不足,不少工厂因为缺人减产,农田也有一部分因为没人耕种而荒着。

更长远的影响在出生率上,毕竟乌克兰的年轻男性要么在前线,要么在逃亡,结婚、生育的计划被无限推迟。

有机构预测,按照这个趋势,未来十年乌克兰的人口还会持续减少,而这种失衡,可能需要几十年都难以恢复。

四、解禁令的背后:不是妥协,是为国家留“火种”

泽连斯基最终决定放开18至22岁男性的出境限制,并非突然的心血来潮,而是现实倒逼下的选择。

一方面,国内的反对声音越来越大,三年多的战争,已经让民众疲惫不堪,频繁的征兵更是让不少家庭失去了顶梁柱。

如果继续强制留下年轻男性,很可能引发更大的社会矛盾,甚至影响政府的稳定。

另一方面,乌克兰也需要为未来考虑,18至22岁的年轻人,是国家的未来,他们可能是未来的医生、工程师、教师,是战后重建的核心力量。

如果把他们都送上前线,即便短期内能补充兵力,未来的乌克兰也将失去发展的根基。

允许他们出境,哪怕只是暂时的,至少能让一部分人保住性命,甚至在国外接受教育、积累经验,等和平到来时再回来建设国家。

从国际形势来看,西方国家对乌克兰的支持也在变化。

美国国内对是否继续大规模援助乌克兰存在分歧,欧洲国家也因为自身的经济压力,对援助变得谨慎。

在这种情况下,乌克兰不能再只靠“硬扛”,而是要学会保存实力,为可能到来的和平做准备。

当然,这道解禁令也并非没有争议。

有人担心,年轻男性的离开会进一步削弱国内的劳动力,甚至影响未来的兵源储备。

但对现在的乌克兰来说,这或许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的选择,毕竟只有先留住“人”,才能谈未来的“国”。

如今,第一批18至22岁的乌克兰男性已经开始办理出境手续,他们中的有些人会去邻国投靠亲戚,有些人会去欧洲的学校继续读书。

没人知道他们多久能回来,也没人能确定乌克兰的和平何时会到来,但至少此刻,他们不用再担心被征兵的恐惧,能为自己的未来多做一点打算。

而这,或许就是泽连斯基这道解禁令,最实际的意义。

【消息来源】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30

标签:财经   基辅   年来   男性   年轻   政府   乌克兰   前线   兵源   未来   国家   冲突   国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