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花花
天道酬勤,力耕不欺。
主持春晚四年,她两度陷入争议。
36岁的龙洋常被网友贴上“央视花瓶”的标签,还总被拿来和董卿、李思思比较。
可就在7月5日,这位曾遭全网热议的主持人,突然官宣新身份——全国青联委员。
这般成长与蜕变,谁还敢叫她“花瓶”?
本文信源来自权威报道【北京日报、澎湃新闻、封面新闻等】(详细信源附在文章末尾),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2007年的夏天,从湖南郴州市第一中学毕业的龙洋,带着对主持事业的满腔热忱,考入了南京艺术学院电影电视学院,攻读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大学四年期间,她积极投身各类主持人选拔活动,把每一次历练都当成打磨自己的机会。
2008年,山东齐鲁电视台的 “谁来齐鲁做主持” 大赛上,她凭借着那份超乎同龄人的沉稳,一路过关斩将,最终捧回了亚军奖杯。
转过年来的春天,珠海电视台 “岭南星主播”全国大赛的舞台上,她再次用灵动的表现征服评委,拿下季军的荣誉。
对于她而言,每一次站在赛场,都是一次成长的蜕变。
实习的日子里,湖南广电的演播厅见证了龙洋的快速成长。
她先后担任了娱乐节目《花儿朵朵 ting》的直播主持,资讯节目《天天低碳》的日常播报,还挑战了悬疑推理节目《风声》的主持工作,在不同风格的节目中切换自如。
大学毕业后,龙洋正式入职南京广播电视台,开启了职业生涯的新篇章。
她身兼数职,既是新闻综合频道《直播南京》的主播,又创办并主持子栏目《8090 后,龙洋脱口秀》,用年轻人视角解读社会话题。
这一年,她的身影频繁出现在各类重要活动现场:9 月,她站在第五届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开幕式的舞台上,用流利的双语欢迎八方宾客。
12月,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颁奖晚会上,她凭借出色的双语主持能力和应对突发状况的控场技巧,赢得了满堂喝彩与业内认可。
2014年春节期间,她与杨澜联袂主持“中国城市春晚”,后台那份写满细致标注的台本,让这位前辈也忍不住点头称赞。
夏天,南京青奥会闭幕式的 18 小时全媒体大直播中,她以36小时连轴转的韧性坚守岗位,圆满完成重任。
2015年5月,龙洋受邀加盟央视财经频道,迎来了职业生涯的又一次跨越。
早间新闻栏目《第一时间》的演播厅里,凌晨四点总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即便重感冒发烧,也从未耽误过直播。
此后,她陆续亮相《机智过人》年度盛典、《3・15在行动》特别节目,在科技与消费领域展现出扎实的专业储备,让观众看到了她在不同领域的主持潜力。
2019 年,龙洋与撒贝宁、朱迅等搭档主持“把爱带回家”网络春晚,标满符号的流程单成了后台独特风景。
从2020年开始,她四次登上春晚舞台,从最初的青涩到后来的从容淡定,这份蜕变被所有人看在眼里。
然而,成长的路上从不会只有鲜花与掌声,还有从未停歇地争议声浪。
2021年的春晚舞台,本应该是龙洋职业生涯里又一个闪光的坐标,却因一句口误变成了全网热议的焦点。
当“祝福大位”四个字从她口中说出时,直播镜头里的她依旧挂着得体的微笑,可屏幕外的微博热搜早已炸开了锅。
那个深夜,#龙洋春晚口误#的话题迅速攀升,评论区里满是“怎么选她主持春晚”的质疑。
与她同场的李思思气定神闲地完成了所有串词,字正腔圆的台词里找不出半点瑕疵。
当两人的表现被摆在一起讨论时,龙洋的青涩便愈发突出。
彼时她的名气与资历,确实难以与同台的前辈相提并论,在观众雪亮的眼睛里,任何微小的失误都可能被无限放大。
本以为随着历练增多,争议会渐渐平息,没想到2025年春晚又将她推上风口浪尖。
这次龙洋没有口误,却因声音破音、情绪表达过于饱满,被贴上了“用力过猛”“刻意煽情”的标签。
社交媒体上,有人截取她声线颤抖的片段反复播放,有人直言 “一次是偶然,两次就说明真的有问题”。
这些声音也让一部分观众彻底给她打上了 “临场能力不足”的印记。
而争议的阴影并非只笼罩在春晚舞台。
主持《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时,她的一句感谢词意外引发了关于文化功底的讨论。
总决赛的舞台上,她望着台下的导师们温情说道:“蓦然回首,五位老师总在在灯火阑珊处。”
这句话听似文艺,却犯了常识性的错误 ——“灯火阑珊处”本指灯火稀疏、难以寻觅的角落,用来形容“总能看到”的场景,显然背离了词的原意。
镜头扫过现场观众时,能捕捉到不少人愣住的表情。
熟悉辛弃疾词句的网友很快发现了这个疏漏,评论区里的讨论立马从节目内容转向了主持人的文化储备。
“连基本的诗词意象都搞不懂”“这是没做好功课吧”类似的批评声此起彼伏,让她身上 “文化底蕴浅”的标签又牢固了几分。
那些年,围绕龙洋的评价总是在两极间摇摆。
有人记得她在早间新闻里冻得发红的鼻尖,难忘她为了熟悉台词在后台啃面包的身影;可也有人盯着她的口误反复吐槽,拿着她的表现与董卿、李思思等人比较。
“只是长得好看”“临场反应慢”“董卿代餐”这些带着偏见的评价,对她造成了一定的打击,却没能阻挡她在争议里继续向前的脚步。
当全网都在等着看这个 “花瓶”黯然退场时,龙洋却悄悄开启了“闷声干大事”的模式。
有人扒出她连续三年凌晨三点打卡央视图书馆的记录,手机屏保赫然是《古文观止》的书页截图,字里行间都是暗暗较劲的倔强。
更让人意外的是,她竟跑去蹭康震的公开课,被学生拍到在最后一排奋笔疾书,笔记本上的字迹密密麻麻,连页边空白处都写满了批注。
《非遗里的中国》录制现场,这个看似柔弱的姑娘更是直接化身 “拼命三娘”。
为了呈现最真实的苏绣技艺,她跟着传人连熬七个通宵学劈丝,纤细的手指被丝线勒出红痕也不吭声。
体验漆器工艺时,因过敏整张脸肿得像馒头,却笑着对导演说 “不影响上镜”。
有网友拍到她在后台一边吸着氧,一边捧着稿子默默熟记,要上台时就又精神抖擞地走向舞台。
越努力,越幸运。
7月5日,龙洋被正式官宣为全国青联第十四届委员会委员。
这份荣誉从不是 “主持人聚会”的闲职,而是国家级的认可,是对她多年来踏实耕耘的最好注脚。
这份认可无关美貌,无关人脉,只关乎实打实的综合能力与公众影响力。
随着文化积累和主持经验的增长,她主持的节目越来越有分量:从揭露行业乱象的 315 晚会,到洞察民生百态的《经济生活大调查》,再到国家文物局重点推荐的文化节目...
作为央视中生代的主力之一,她从未停下深造的脚步,攻读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的同时,个人专栏《洋流》播放量突破10亿,带火了37个冷门非遗项目。
这时再看她,早已不是 “董卿代餐”,而是独当一面的央视新一代文化节目领军人。
比起事业上的华丽蜕变,龙洋的私生活更像一股清流。
她从不大肆营销人设,真实得让人觉得毫无包袱。
曾自曝自己是典型的 “月光族”,工资大半花在给父母旅游、买保健品上。
她自己却从不追奢侈品、不恋名牌,连固定住处都没有,常年住在央视宿舍,手机壳是拼多多9.9包邮的款式,79元的国风连衣裙穿去主持也毫不在意。
网友笑称她是 “央视穷鬼”,可这份朴素在过度包装的娱乐圈里,反而透着难得的清爽与接地气。
她至今单身的状态也常被外界讨论,当被问及理想型时,一句 “要有撒贝宁的灵魂+康辉的声音+康震的文人气质”让全网笑喷。
这波高情商回应既化解了尴尬,又显露出她的幽默与通透。
龙洋的这条路,走得跌跌撞撞却始终坚定不移。
她没靠绯闻刷存在感,没借炒作硬撑流量,哪怕被质疑、被嘲讽、被拿来与前辈对比、被贴上各种标签,都只是默默提升自己。
最终,她用一档又一档高质量的节目,用实打实的进步和稳扎稳打的表现,让曾经的质疑者渐渐闭了嘴。
努力终会有回报。
如今的她,是全国青联委员,是央视重要文化节目的主持代表,更是无数年轻主持人仰望的榜样。
更新时间:2025-07-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