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江南岸中津浮桥巨石
建设中的中津浮桥
涨潮时的中津浮桥
中津浮桥是台州历史上最早的浮桥。
它位于台州罗城(今台州府城)兴善门外的金鸡岩下。
金鸡石(即金鸡岩)
在皇华亭下,濒江根有两足,巨潮冲突不动,即皇华真人上升处。石间有泓水极清,与报恩寺(今龙兴寺)前龙井通,昔有人浮梗井中自石而出。
龙兴寺大殿西侧水井-龙井,此井直通金鸡石往灵江
中津浮桥前身是中津古渡,它辟于大唐初年,素称南北枢纽。古渡北连吴会,南通瓯闽,官吏迎送于斯,文人往来于斯,货物集散于斯。古渡遗址现存一块石碑,石碑上部有一块乘风破浪状的船型巨石,上刻“普渡”二字,是原临海博物馆馆长徐三见先生的书法。
中津浮桥是古代台州(府)城通往南面黄岩、太平(今温岭)两县的重要桥梁。
中津古渡石碑
摄于上世纪中期的灵江渡船
宋代时,在临海县城以南一里处,桥长八十六丈(3.168*86=272.45),宽一丈六尺(3.168*1.6=5.07),是淳熙八年由郡守(即知州)唐仲友(1136-1188)创建的。唐仲友在建桥前先制成1:100的桥梁模型,在水池中反复试验,以获得适合潮水涨落的浮桥型式。
南宋淳熙八年四月十一日(1181.5.25)开始建桥,九月廿六日(1181.11.4)完工。在皇华亭东边修筑了两道堤坝,堤坝呈半月形,共三层,用来减缓水势。南边堤坝上游用夹木做堤岸承受水的冲击力,堤坝中间每隔百尺贯穿巨石和坚木,利用旧桥中间作为阶梯通道,两旁也进行了相关建设。
桥长十五寻(八尺为一寻),共二十五个桥节,桥的两旁有护栏。用五十艘船,每艘船放置一个碇石。桥距离岸边十寻,设置了六十个木橛,用柱子固定,用楗木加固,楗木随潮水涨落与桥岸高低相应。桥身用四块木板连接,锻造四个铁锁加固桥的枢纽,用竹子编成缆绳,共四十多条,用来维系桥身及其他相关设施。用石狮子十一个、石浮图两个,缆绳在道路要冲处,还栽立木架以便迁移飞仙亭到灵江南岸,将州里废弃的亭子迁移到灵江北岸,用来作为龙王神(即灵江江神)的祠庙,以及僧人的住所和守桥巡逻人员的屋子,共二十一间。
南边的僧舍作为僧伽堂,
僧伽堂是佛教寺院中供奉僧伽大师像的殿堂。
僧伽大师(628--710)是唐代高僧,被尊为观音菩萨的化身。僧伽堂一般是寺院中重要的宗教场所之一,用于信众礼拜、供奉和举行相关的佛事活动,其建筑风格和内部布置通常遵循佛教的传统和仪轨,营造出庄严肃穆的宗教氛围。不同寺院的僧伽堂在规模和具体形制上可能会有所差异,但都承载着对僧伽大师的崇敬和信仰意义。
大凡桥栏、舟栈等工程,由台州五个县共同承担。黄岩负责准备竹缆等物资,其余的都归临海负责,工程中使用的金木土石等材料,耗费人工二万二千七百。花费州里的钱财九百八十万,米四百五十斛,酒二百六十石。桥建成后,根据此地地名命名为中津(浮)桥。
由临海县尉负责相关事务,盐官主管桥的事务,两名将校负责主持巡逻警戒,有十四人守桥,负责供奉香火等事宜。设置属吏,处理文书事务,将各种物资登记造册,制定防范禁令和守护法规作为重要策略,把田亩、财物等情况也记录在册。
【根据郡守唐仲友(1136-1188)自己的记述:本郡台州处于括苍山脉与天台山之间,有两条山水源头。东南方向的水流在城西十五里处汇合,向东流入大海。城面临三条津渡,其中最重要的通道通往黄岩,连接着瓯闽地区,往来行人昼夜不断,只能靠船只摆渡。遇到寒冷或炎热的天气,特别是飓风来袭时,出行十分不便,船夫靠此谋利。淳熙庚子年,我来此任郡守,辛丑年三月,我向常平使询问情况。在城南渡江时,正值戊夜,撑船的篙工操作失误,到天亮才渡过江。于是我向父老乡亲询问,为何不造桥?(有人说)又受到阻碍而中途停止。
我自己思量,到任以来肩负治理之责,连续遭遇歉收之年,进入辖境就看到路上有很多饿死的人。幸好朝廷救济,麦子丰收,百姓病情稍有好转。造桥有很大益处,不可不做。于是犒劳工匠,分配任务,估算工程进度。
工程于四月丙辰日开始,九月乙亥日完工。在皇华亭东边修筑了两道堤坝,堤坝呈半月形,共三层,用来减缓水势。南边堤坝上游用夹木做堤岸承受水的冲击力,堤坝中间每隔百尺贯穿巨石和坚木,利用旧桥中间作为阶梯通道,两旁也进行了相关建设。
桥长十五寻,共二十五个桥节,桥的两旁有护栏。用五十艘船,每艘船放置一个碇石。桥距离岸边十寻,设置了六十个木橛,用柱子固定,用楗木加固,楗木随潮水涨落与桥岸高低相应。桥身用四块木板连接,锻造四个铁锁加固桥的枢纽,用竹子编成缆绳,共四十多条,用来维系桥身及其他相关设施。用石狮子十一个、石浮图两个,缆绳在道路要冲处,还栽立木架以便迁移飞仙亭到灵江南岸,将州里废弃的亭子迁移到北岸,用来作为龙王神的祠庙,以及僧人的住所和守桥巡逻人员的屋子,共二十一间。南边的僧舍作为僧伽堂,大凡桥栏、舟栈等工程,由五个县共同承担。黄岩负责准备竹缆等物资,其余的都归临海负责,工程中使用的金木土石等材料,耗费人工二万二千七百。花费州里的钱财九百八十万,米四百五十斛,酒二百六十石。桥建成后,根据此地地名命名为中津。论功行赏官吏,安排宴会犒劳众人,以庆祝桥梁落成。由临海县尉负责相关事务,盐官主管桥的事务,两名将校负责主持巡逻警戒,有十四人守桥,负责供奉香火等事宜。设置属吏,处理文书事务,将各种物资登记造册,制定防范禁令和守护法规作为重要策略,把田亩、财物等情况也记录在册。
在东边也按规定记录各类物资,登记入册,用来预备桥梁修缮费用。命令临海、黄岩的县令监督修缮事务,至此造桥的各项计划大致完备。
大抵民众可以和他们共享成功的喜悦,却难以在谋划开端时就参与。刚开始商议造桥时,人们心中充满疑虑,桥建成后疑虑消除,非议停止,喜悦随之而来,这都是人之常情。然而谋划开始时的艰难,比不上保住和引导已建成成果的艰难。金石最为坚固,时间久了尚且会磨损毁坏,更何况其他事物呢?所以记录下大概情况,让人们知道前人的辛勤付出,希望有人能继续这项事业。并且为此作铭文:台江的渡口,行人来来往往。桥未建造时,百姓唉声叹息。难道没有智谋之士?只是被不实的议论阻碍。桥建成之后,要继续保持这份勤劳。怜悯我们的百姓啊,体谅我们的辛勤啊,永远告诫后人,看看这篇文字。】
南宋绍熙元年(1190),郡守江乙祖对桥进行了修缮。
南宋庆元元年(1195),郡守周晔命令临海县丞戴若水、户曹赵汝徽负责修缮中津浮桥,并按照规划进行。打造金属器具,制作舟筏,造了五十艘船,桥分为二十五节,还修建了祠庙的廊屋。工程从十月十日(1195.11.13)开始,历时一百二十天,花费了百万钱、一百三十斛米和七十斛酒。
【明州高文虎记载:南宋宁宗(1168-1224)即位后的第二年六月,来自武夷的周晔君以大理正的身份暂任临海郡守。到任一年后,他刚到的头两个月,秋天刮起大风,树木被拔起,江海之水涌起,漫过堤岸,海水倒灌损害民田,而且雨水连绵,损害了秋季庄稼。郡里的农事收成不佳,城东南偏僻处原本用于渡江的舟桥,都被涛浪卷入海中。当时天子心怀敬畏,体恤百姓,下诏令天下各郡县里因为灾异、水旱等灾害上奏朝廷,发起赈灾行动,捐出粮食和缗钱,委派官吏使地方富足安定,临海就是其中之一。县令已经奉诏商议赈灾借贷等事宜,但河道道路不通,行人更加困苦。有人说天台山谷间被风刮倒的树木可以用来建造舟桥,僧人又乐意捐献物资,于是命令临海县丞戴若水、户曹赵汝徽负责此事,并按照规划进行。打造金属器具,制作舟筏,造了五十艘船,桥分为二十五节,还修建了祠庙的廊屋。
规划者监督工程,舟桥的修缮在过去的基础上有所增加和改进,设置了栏杆,制作了船舵,用木头贯穿连接做成筏子,用缆绳系在柱子上,又进行了新的谋划设计,工程质量良好且便于守护。工程从十月十日开始,历时一百二十天,花费了百万钱、一百三十斛米和七十斛酒。
县令在工程上花费了八千六百多钱。当时,各郡县负责救灾救民事务的官员,都在为财力不足而发愁。百姓处于饥饿困苦之中,县令独自能够以仁厚、明达的态度处理诉讼,减少刑罚,调和安抚民生,使百姓生活和谐富裕,宣扬德政,声名远扬。他向上回报天子,又能做到不剥削百姓,百姓都听闻并知晓他的功绩,他为百姓建立了大的功绩,使地方安康富足,因此对百姓十分有利。
天台、仙居被山岭阻隔,渔业和盐业较少,船只在两条溪流中行驶,大多是为了应对灾害。郡里有五个县,而天台与其他地方谋划建桥。建桥本是为了惠及民众,却收取过桥钱才允许通行,检查时存在隐匿、煽动暴虐等情况,长时间没有改变,这难道是好的政策吗?如果真的能全部免除旧有的收费,那么桥即便有所增减变化,也能持续惠及民众。
回想十三年前,我看到桥建成却没能表达自己的想法,之后在此又反而叙述桥的再次修建,仍是希望自己的建议能被听取。于是撰写文辞并作诗道:伟大的天帝仁爱,像对待子女一样看待百姓,使其安康,拯救溺亡与饥饿之人,以回应上天。所有郡县中,谁在储备物资?希望那海滨之地,有您前来治理。恰逢涛浪飓风,您无暇顾及自身处境。谋划救济之事,谁在耕种却没有收获?谁经历艰难困苦,谁饥饿却没有食物?不知道储备粮食,谁能在河流阻塞时解决问题?
我面对潮水与行舟,流水湍急,性命如棋子般被随意摆布,仅靠小小的竹篙应对诸多艰难。
等到踏上河岸,才觉安稳,县令(旴父)整治时世。
您与百姓同游,百姓在前欢呼。您宣扬政令,旗帜飘扬。
在津桥边,椽木安静,陆上有檐下的鞋子,江上有桅杆船桨,人们载歌载咏。
在津梁上,您访察民情疾苦,与属吏宾客一起,广施利益与仁爱,筹划工程却不张扬,百姓因此受益。集市中有商人和渔民,您处于事务中心,放松禁令、免除赋税,措施得当,百姓都赞颂您的美德,此事被收录在皇家的《赤城集》中。】
南宋庆元二年(1196),郡守刘坦之重修中津桥,并更名为庆元桥。
庆元年间(1195-1200),郡守叶籈想办法在酒税务和大田场每天收到的钱里,各自拨出五贯文,并且在中津桥每天开桥所收的钱里,提取三分之一来凑齐起运解送的坊场正名钱数额,也只能凑到七十多贯,还是达不到规定的一万五千贯文数额。
南宋嘉定四年(1211),郡守黄㽦进行修缮中津浮桥,沿用旧名。
南宋嘉定六年(1213),郡守俞建进行修缮中津浮桥,沿用旧名。
【永嘉叶适(1150-1223)记载:人之常情都希望永远安逸,但事物的兴衰无常,建成没多久,毁坏就已到来。更何况用竹子和木板连接而成的桥,每日面对江潮冲击的困境。
(建桥时)精心测量规划,但要承受往来行人无穷无尽的使用,怎么能长久支撑呢?所以台州最初建造浮桥,十多年就需要修缮,修缮过两次后,不到二十年就彻底毁坏了。嘉定六年,郡守俞建认为无法再修缮,商议另外建造新桥。按照以前郡中的记载,造桥是重要事务,让五个县共同承担。
再次修缮时,从临海获取钱财,从天台山获取木材,太守不向各县过多苛责。选用坚固的木材、宽厚的枋木,雇佣工匠如同自家做事一般,(桥梁)高大、厚重、密实,费用超过以往数倍。建成后,给我写信说:“治理政务要做到不留痕迹,为官之术要做到不生烦扰,这是天下的至理名言。虽然如此,可以对百姓不留下烦扰的痕迹,但对自己不能不有所作为。我治理这个州,不敢有一天懈怠放纵,时刻自省。
不能让百姓厌烦,也不能对自身事务不加关注。我治理这个州,不敢有一天懈怠放纵,看着城郭的围墙众多,要平衡钱财与票券等事务,务必做到公平公正才能通行,这是当今世上最难的事。我们州已称得上太平,收获与耕种时间不同,粮食运往其他郡县售卖,这是其他地方没有的。我们州又称得上宽厚,像这样的情况,百姓就怕官员没有作为。州的道路在东南尽头,百姓需要桥就如同大地承载孩童一样。”
我私下里背负着(桥梁毁坏)可能带来的危险,况且我早晚要离开此地,百姓所遭受的烦扰,我怎敢不为此忧心呢?所以我
写下这篇记,让人们知道有作为却不刻意留痕,才能做到不生烦扰。唉,太守真是尽心尽力啊。
(关于桥梁的事)不能没有记述。然而根据我所听闻的古人经验,那些不刻意显露功绩的人常常能把地方治理好,不生烦扰是常用的治理方法,你们不要认为我写这篇记是为了标新立异。如今,岁月已经过去很久,而记载这座桥的文字,在未来四百年到一千年内,都不可或缺。
(关于修桥)有过多少谋划,桥又经历过几次修建,中津的亭子,已经没有地方容下碑刻,而(人们)也无暇去读。(记载的内容)繁多却不专一,这恐怕是追求名声带来的弊病吧?太守说:并非如此。就像佛教的做法,有人通过积累功德来建造佛堂。即使
广泛储备三十(物资等,此处表意不明需结合更多文本 ),已经筹备充足,如果是为了追求利益和名声,又怎会嫌多呢?况且日后对此必定会有评判。
时间的长短可以检验工程的优劣,资金的支出可以比较花费的多少,做事的快慢
可以看出官吏是否贤能,这是有志于为民做事的人所追求的,怎么能像岘首(此处可能有特定指向 )那样狭隘呢?
我只是考虑自己的名声罢了,我无法改变这种情况,请求一并记录下来,(以下是)《水心集》中的言辞 。】
南宋著名学者叶适在黄岩县《利涉桥记》中曾写道:“台州有桥,自唐守始。”说的就是中津浮桥。
南宋嘉定十五年(1222),郡守齐硕对桥梁进行大规模修缮,修补旧船四十艘,新造十四艘,铺设二十七块版道。一百六十二组勾栏,又用剩余的材料另外造了五艘船,藏在南岸,用来防备特殊时期更换使用。
养济院在中津桥南,旧在资圣寺下。
嘉定四年,郡守黄㽦徙今地,内有坊二曰安老、慈幼。屋总二十楹(尝以钱置官民田一十二顷有奇,地山园一顷一十六亩有奇,岁可得谷一千七百石有奇,钱七十九贯有奇,又岁以千缗给他费度可赡百口废疾者纵不入亦量给之日用什物各有差提督官吏典直卒及医职皆具尝自为之记,且请于朝如济粜仓法云。)
江神庙在中津桥东。
嘉祐中徐守亿建,时县西江岸摧垫,故乞灵焉。初庙于小固山西,淳熙中以建桥徙今地。
江神庙即龙王庙
【以上内容是《赤城志》记载】
南宋《嘉定赤城志》中津浮桥
明弘治(1488-1505)初年,知府马岱购置田地九顷八十一亩。每年征收租银九十八两,用来供给每年的修缮费用。不久后废弃。
明正德年间(1506-1521),知府顾璘重新修缮,每年安排二十名桥夫,负责看守桥梁。
清朝康熙十八年(1679),靖越门外交里建成玉带石桥,将中津浮桥移到上津西门外。
【以上是清代洪若皋《台州府志》记载】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玉带石桥废,仍迁浮桥于故地。
【以上是《同治稿志》记载】
清咸丰辛酉(1861) 之乱,上、中两津桥圮。
清同治四年(1865),知府刘璈建,复用白金五百余两。
清光绪十五年(1889),圮于洪水,进行重建中津浮桥。
清光绪十九年(1893),又发生洪水,增修之。
【以上是《光绪稿志》记载】
中津浮桥老照片
1922年春,巾子山上的南山殿来了一位身穿灰布长衫,书生模样的青年,他缓步登上望江楼,出神地眺望着江中的浮桥,目光久久不愿移去。这个人就是著名散文家、诗人朱自清(1898-1948)。他此后回忆道:“南山殿望江楼上看浮桥,看憧憧的人在长长的桥上往来着……都是我喜欢的。”
1934年《临海县志图》红圈处即为中津浮桥
朱自清来浙江台州第六师范学校任教,与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虽然朱自清在台州时间短暂,但留下了著名散文诗《匆匆》,曾入选语文教材。
1930年的巾山
1962年9月,14号台风袭击台州府城,短时间降下439毫米的雨,灵江水位陡然大涨,中津浮桥如同玩具一般被拆散漂走。灾后,临海县政府拨款10余万元,将浮桥木船全部改换成钢丝网水泥船,成为我省第一座钢丝网水泥船浮桥。浮桥全长265米,共有水泥船56只,木板桥面也加宽到3米左右。
浮桥老照片
1964年“灵江浮桥”(即中津浮桥)改建,桥长280米,宽5米。将中津浮桥移到临海县城西门外的“上津浮桥”原址。为了不拆断浮桥而让航船可以通过,便在靠西门一侧的浮桥设有“过船孔”,过船孔两侧的木船上,竖有高1.2米的木排架,自水面至桥面有高2.2米的净空,可以让船只自由通航。如此一来,整体桥型就形成了水上立体交叉式桥梁。
临海浮桥老照片
1981年出版的《浙江桥梁》和1987年出版的《中国古桥技术史》,都将中津浮桥收录其中。
临海浮桥老照片
1927年的“严禁浮桥勒索碑”和1982年的“重修两津浮桥碑记”,至今矗立在东湖石刻碑林里,碑文上的“台江之津,憧憧往来”仍清晰可辨。
临海博物馆里的中津浮桥
随着台州府城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中津浮桥复建也提上日程。
中津浮桥位置图
中津浮桥鸟瞰图
中津浮桥效果图
中津浮桥日景效果图
中津浮桥夜景效果图
建设中的中津浮桥
桥脚舟
桥脚舟
桥脚舟刻度
建设中的中津浮桥
建设中的中津浮桥
建设中的中津浮桥
涨潮时的中津浮桥
建设中的中津浮桥
灵江南岸中津浮桥待刻巨石
已填色的中津浮桥巨石
2025年4月21日14时46分许,随着最后一对铁船顺利入列,“中津浮桥”成功合龙,以崭新的姿态,横跨于灵江那片碧波荡漾的水面上。
2025年五一黄金周,“中津浮桥”将重新落成,重现昔日风采。
原文附录:
南宋《嘉定赤城志·中津桥》
民国二十三年(1934)《临海县志·卷五·中津浮桥》
更新时间:2025-04-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