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渭南丨一炉烟火里的家国味

视频加载中...

推荐语:一个炉子一口锅,一个擀杖一把刀。千年来,潼关肉夹馍热饼夹凉肉,手艺都是师徒相传,小店经营。16岁,王华锋开始学做肉夹馍。从潼关到西安,从小店经营到中央厨房,肉夹馍饼坯工作业流水线生产。小小潼关肉夹馍走向了全国,飘扬“出海”,远销海外20多个国家和地区。时代给了王华锋大舞台,也谱写了潼关肉夹馍的新传奇。

讲述人:潼关县盛潼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华锋

“老面发酵揉出千层,鏊烤炉烘得焦黄酥脆;老汤慢卤肥瘦相宜,一口下去酥香沁心。”我是王华锋,一个守着潼关肉夹馍炉子30多年的手艺人,也是把这炉烟火气送到全国、飘向世界的赶路人。

16岁那年,我在潼关县桐峪镇肉夹馍店当学徒。师傅说:“打馍如做人,面要揉到筋道,火要烧得通透,急不得。”凌晨的面案前,我盯着面团在案板上摔打的弧度,闻着卤肉在老汤里翻滚的香气,一学就是一年多。后来自己开了小店,每天天不亮就起身和面,晨光里排队的食客,让我心里比刚出炉的肉夹馍还热乎。

王华锋给外国游客推介潼关肉夹馍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2003年,我本想揣着积蓄去西安开拓新市场,没承想城里的小店面开业4个月每天营业额仅100元左右,我咬着牙站在街边,见人就递试吃的饼:“不好吃不要钱!”一些老街坊劝我:“这街没人气,娃别折腾了。”可我坚信,好吃的东西藏不住。

那段日子,我把卤肉老汤熬得更浓,饼胚层数擀得更匀,终于靠回头客撑起门面——后来那条街竟被带成饮食街,每次路过,我都会想起当年不服输的自己。

2010年,我注册成立公司,开启品牌化运营。随着业务步入正轨,客户需求日渐增长,但仅靠一双手的打拼,很难让产能跟上市场。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上海的烘焙展上看到玻璃展柜里的冷冻面包胚,一下点醒了我:“咱肉夹馍的饼胚为啥不能这么弄?”回来后,我便反复试验冻藏时间、加热温度。整整4年摸索,当冻过的饼胚在鏊子上鼓起金黄层次,咬下去脆得掉渣时,我知道,潼关肉夹馍终于迈出了工业化的第一步。

2012年回潼关,县领导握着我的手说:“想办法把潼关肉夹馍做大做强,要带动更多老百姓致富。”这话正说到我心坎里。家乡老手艺不能断,可光靠老师傅们一锤一锤打,啥时能走出潼关?于是,我牵头成立协会,注册商标,创办培训班。在创业技能培训班上,我望着一张张渴望改变的面孔,将多年心得倾囊相授,让他们习得技艺后燃起增收致富的希望,比任何营业数额都更令我动容:让根脉所系的土地与乡亲共享产业荣光,方不负这手中面团蕴藏的厚重情意。

2019年,家乡新工厂投产时,我站在全自动化生产线前百感交集:一条生产线日产5万个饼,抵得上80个老师傅忙活一天——这哪里是机器在转,分明是潼关人祖祖辈辈的手艺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如今,潼关肉夹馍店在全国超1万家,全县冻饼出口21个国家,年产值达10亿元。当看到美国唐人街的食客在品尝了潼关肉夹馍后连连竖起大拇指时,我更是满心自豪。乡亲们笑着说:“娃娃们不用外出打工,在家做饼就能把钱挣了!”当老手艺撞上新机遇,工业化让小饼子撑开了大格局。

未来,我要把潼关肉夹馍招牌擦得更亮,让更多家乡父老靠这门手艺致富,也要让这面团载满文化,成为全世界认识中国的璀璨名片。(渭南日报 记者 姜晓 采访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2

标签:美食   渭南   烟火   潼关   手艺   老汤   潼关县   卤肉   老师傅   面团   西安   炉子   家乡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