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觅勇闯手机“红海”

追觅赌一把

9 月 19 日,追觅科技高调宣布即将推出首款移动终端Dreame Space,并声称已在海外市场拿下超亿元预售订单。


这款手机号称“全球顶级手机硬件配置+天文级影像系统”,甚至强调拥有其他手机厂商不具备的“天地互联”视野与能力。


手机行业很久没有新鲜叙事了,华为、苹果、小米、OPPO,都在卷影像。追觅走得更远,直接把望远镜的梦想放进了手机里。


但当下手机行业早已红海,连三星、OPPO都在收缩战线,一家靠扫地机器人和无线吸尘器起家的智能家电公司,为什么要在2025年跨界做手机?

01手机不是副业

追觅成立于 2017 年,凭借高性价比的无线吸尘器和扫地机器人,在短短几年内就从“代工影子”变成了行业头部,跻身国内清洁电器的前列。


如今,追觅的年营收已经突破百亿规模,在中国小家电市场拥有一席之地。IDC 数据显示,2023 年中国扫地机器人市场出货量 677 万台,其中追觅位居前五。


追觅主打“硬核研发”,研发团队超过 1500 人,累计专利 4000余 项。尤其在电机和算法方面,追觅技术储备明显优先。近两年,追觅还成功打入海外市场,靠吸尘器和扫地机器人打开了欧洲和日韩市场。


但追觅显然不满足于此。它要跳出“小家电”标签,向“智能生态公司”转型。


清洁电器毕竟是小众赛道,容量有限,2024 年全球扫地机器人市场规模大约在 1000 亿人民币左右,而且消费者换新周期长,单靠这个赛道不可能撑起长期的增长。相比之下,手机市场,体量是它的数倍。


对追觅来说,继续在小家电上深耕,意味着增长天花板很快就会到来。要讲新故事,必须跳出原有边界。


手机的诱惑就在这里。它是“超级入口”,承载了连接场景、连接未来、连接人的使命。


一个卖吸尘器的公司,很难获得持续的资本关注;但如果它说要做手机,资本会立刻抬起头。


在发布会上,俞浩强调“追觅的核心是科技公司”,并把“天文科技”作为关键词。追觅曾经在中科院参与过天文探测项目,积累了部分算法经验。如今,它试图把这些“科研属性”包装成消费端卖点。


这种包装并不新鲜。几年前的荣耀、华为、小米,都曾把“影像”作为手机升级的突破口。区别在于,他们强调的是夜景、人像、视频等生活场景,而追觅却把镜头对准了星空。


更关键的是,智能家电生态想要闭环,入口必然要在手机。无论华为还是小米,都是从手机拓展到全屋智能,硬件互联是关键。


对追觅来说,缺的就是这个入口。所以,手机并不是追觅的副业,而是它完成智能生态拼图的必然尝试。


02亿元预售难撑起销量


Dreame Space核心卖点是“天文级影像”。在宣传稿里,追觅展示了“超长曝光直拍星河”的功能,号称不用脚架也能拍清楚星河。


从技术上看,它并非完全从零开始。多年在天文探测、影像算法、AI 视觉识别、传感器融合上的积累,确实能迁移到手机影像处理。天文观测设备的图像处理算法、无人机抗干扰视觉技术,都可以用在Dreame Space上。


这让手机能够拍银河、星云、星轨,即使在城市高楼间也能保持清晰成像。算法过滤光污染,硬件针对深空优化,用户只需一部手机,无需单反、长焦或跑到郊外拍摄。


追觅手机要降低天文探索门槛,把“小众壮举”变成“大众乐趣”。这构成了差异化卖点,也是它的技术壁垒。


但问题在于,这个卖点能有多少用户买单呢?


努比亚旗舰机也曾主打星空摄影,但销量仍属小众。大多数消费者的日常需求多集中在自拍、人像、视频、美颜,而星云影像只占极小比例。更何况,影像早已是红海赛道。


华为绑定徕卡,小米合作哈苏,苹果凭Pro Max长期占据高端。相比之下,天文摄影可能更多是噱头而非刚需。


海外市场看似提供了机会。追觅透露 Dreame Space 已获得亿元级别预订订单。在苹果、三星牢牢占据高端市场的格局下,确实有部分海外消费者渴望“非典型旗舰”,而天文摄影填补了这一细分需求空白。


但预定能否转化为长期销量和品牌认知,还要打问号。


追觅进入手机赛道,本质上是一场豪赌,但赌桌上对手过于强大。


中国手机市场高度集中。IDC 数据显示,2025 年二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 6886 万台,同比下滑 4.1%。华为以 1250 万台重夺第一,小米、OPPO、vivo紧随其后。红海之中,新玩家很难撕开缺口 。


而且,高端手机并不好卖。在5000元以上档次,国产手机已有品牌持续发力,但仍属于小众。



消费者对品牌、系统、供货稳定性、维修网络等要求非常高。追觅如果将Dreame Space手机定位在 5000 元以上,想要与华为、小米抗衡,门槛不只是硬件,还有供应链经验、渠道铺设、品牌认同,以及能否持续投入研发与服务。即便有政府政策、补贴短期扶持,也难以抵消长期的资金消耗。


除此之外,天眼查显示,追觅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注册资本 8000 万,实缴仅 100 万。与动辄千亿市值的头部厂商相比,追觅的底盘过于薄弱。


而手机不是一次营销就能完成的战斗,是长周期消耗战。从芯片、传感器、到显示屏和基带调试,每一步都耗资巨大。


技术储备确实为 Dreame Space 打了基础,但商业化路径依旧不明。


追觅在宣传稿里强调“手机是全屋智能的入口”,这意味着它真正想要守住的阵地,并非手机本身,而是那条贯穿家电、手机、智能生态的通路。


03跨界狂飙,资本会等多久?


2025 年 8 月,追觅刚官宣进军无人机业务,一周后又公布造车计划,首款车型瞄准布加迪威龙,预计 2027 年量产。


紧接着 9 月,手机项目正式官宣。动作密集,几乎每周都有新官宣。这样的节奏,在科技行业几乎闻所未闻。


新能源汽车市场早已不是蓝海。截至今年9月,国内新能源汽车企业数量已突破30家。新势力蔚来、小鹏、理想,已经在资本、渠道和供应链上打磨多年。比亚迪、上汽等传统车企更是厚积薄发。


小米造车用了三年,资金投入超过千亿,才勉强交卷。追觅却要同时啃手机和汽车两块硬骨头,难度可想而知。

天眼查数据显示,追觅科技累计对外投资十余家子公司,业务覆盖影像、AI、汽车零部件等领域。分散布局的背后,既有打造生态的野心,也有融资的压力。


造车意味着研发、测试、量产、供应链协调,每一步都极其烧钱。手机看似轻巧,但研发和渠道投入同样不菲。两条战线同时推进,融资能力就成了生死线。



手机是连接点,汽车是场景延伸,吸尘器和无人机是基础。追觅描绘的未来愿景是“天地互联”。用户可以用手机调度家电、无人机,甚至天文观测设备。


技术上可行,但商业化需要时间。渠道、品牌认知、服务体系,缺一不可。


Dreame Space 的意义不止于影像,被定义为智能生态的“超级入口”。这意味着追觅的真正野心:手机只是载体,生态才是终局。


回看华为和小米,手机是起点,但最终都走向了“全屋互联”。


华为通过鸿蒙系统,把手机、平板、音箱、车机全部打通;小米则借手机带动空调、电视、空气净化器,形成“米家生态”。


入口在手里,生态就能展开。

追觅过去几年在智能家电上铺了很多子:扫地机器人、无线吸尘器、洗地机、吹风机。


但这些设备单价有限、换新周期长,很难形成高频交互。


如果缺少“超级入口”,生态就会像散落的零件,拼不成完整的闭环。


因此,Dreame Space 的价值在于,它是追觅生态的“控制中心”。通过手机,用户可以一键操控清洁家电、智能照明,甚至接入可穿戴设备。追觅在今年夏天已推出健康监测产品,并在海外市场试水 AI 助手应用。所有这些,都需要一个强有力入口去连接。


问题在于,生态并不是喊口号就能完成。


华为和小米背后,有庞大的开发者社区、上亿的用户基盘,以及深厚的系统研发积累。追觅要搭建类似的生态,不仅需要硬件,还要有 OS、开发工具和持续的应用供给。


手机要想承担“超级入口”的角色,必须保证大规模出货和稳定服务。否则生态链条随时可能断裂。追觅虽然在电机、算法等领域有技术积累,但系统软件、应用生态、渠道能力,仍是短板。

资本市场又会等多久呢?


过去两年,智能家电企业的估值普遍承压。资本更青睐“高频入口”和“平台型公司”。如果追觅手机销量无法迅速起量,生态叙事就可能失去支撑。


因此,追觅真正的考验,不在于能不能拍清星河,而在于能不能把手机变成“用户每天都会用”的工具。


影像只是敲门砖,生态才是生死线。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4

标签:数码   红海   手机   三星   华为   生态   小米   天文   智能   入口   影像   家电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