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刘千 通讯员 张煜锌 邢银平
炎炎夏日,大家都熟知高温引起“热中暑”的风险,往往会忽视了一种因过分贪凉、冷热交替而引发的特殊中暑——中医称之为“阴暑”,俗称“冷中暑”,也会带来不小的健康困扰。
38岁的设计师王先生(化名)前一天晚上在公司熬夜加班,次日又在空调房里开了两个小时的会,下班后准备打车去聚餐,在烈日下等车时,就觉得一阵头晕,恶心想吐,赶紧到急诊,被确诊为“冷中暑”。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急诊科主任韩芳解释:“从低温环境突然进入高温,此时人体毛孔遇热舒张,不能及时适应温差变化,就会出现畏寒、低烧、微汗、恶习呕吐、腹痛腹泻等不适症状。”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拱墅区的章阿姨(化名)身上。上周傍晚,章阿姨跳完广场舞大汗淋漓回到家,为求快速降温,老早就让老伴开好了空调,备好了冰镇绿豆汤。谁知当晚便出现腹泻不止,并伴有头晕恶心的症状。所幸在签约家庭医生指导下,及时服用了藿香正气水才得以缓解。“这就是典型的‘阴暑’。”潮新闻健康小站、拱墅区长庆潮鸣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中医师姜勤说。
来源:视觉中国
在中医理论中,中暑分为“阳暑”与“阴暑”,阳暑就是我们通常理解的热中暑,阴暑则是因为过度贪凉导致寒湿邪气内侵,损伤人体阳气,引发气机紊乱。
“比如长期对着空调吹,吃冷饮,洗冷水澡,或者突然从户外走进室内,都会诱发阴暑。 ”姜勤提醒,两种不同病理状态,处理起来也大不相同,要辨证论治,“阴暑的典型表现是无汗或微汗、低热(通常<38℃)、头身困重、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畏寒乏力等,与高热、大汗、口渴的‘阳暑’症状形成鲜明对比。”
“这阵子台风刚过,湿热交加的桑拿天其实更容易出现‘阴暑’,尤其是慢病患者、中老年人要特别当心。”
空调时代,如何预防这种“阴暑”?专家建议:要给身体留出一个适应温度差的“缓冲带”!
首先,出汗后进入空调房前,务必先擦干汗水,在常温环境(如走廊、玄关)停留几分钟。空调温度不宜低于26摄氏度,风速不宜过大,避免冷风直吹颈背等处。
姜勤提到,章阿姨在进入空调房后,直接喝冰绿豆汤,会使寒湿直中脾胃,容易引起腹痛腹泻。“运动后尤需严格避免冰镇饮料,即便要喝也建议喝温水,少量多次补充水分。”
此外,对于长期待在空调房的上班族,最好穿长裤,备一件薄外套,遮住后颈的大椎穴、肚脐的神阙穴,以及膝盖腘窝的委中穴等重要穴位,以防寒湿入侵。
日常在饮食方面,可多选择薏仁粥、西红柿汤等祛湿气、健脾胃的食物,姜勤解释,长时间待在密闭空调房内,毛孔紧闭,体内湿热不易散发,更需注意饮食调理。对于既往发生过“阴暑”的易感人群,姜勤补充道:“可以偶尔服用藿香正气水(丸),以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转载请注明出处”
更新时间:2025-07-1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