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德莱恩创造历史成为欧州所有国家最讨厌的人,自己把自己作死了

在欧洲政坛的舞台上,曾有一位女性,她的名字一度与希望、权力甚至接班人的光环紧密相连。

她,乌尔苏拉·冯德莱恩,一九五八年诞生于欧洲一体化的摇篮——比利时布鲁塞尔,其家族世代显赫,父亲恩斯特·阿尔布雷希特更是曾任德国下萨克森州长达十四年之久。

这种得天独厚的背景,让她在踏入政坛之初便平步青云,从医者转为政要,迅速成为德国政坛的焦点人物。

她曾被德国媒体誉为“终将继承王位的公主”,一度被外界视为前总理默克尔最有潜力的继承者。

究竟是什么,让她从备受瞩目的政治明星,一步步滑向众矢之的,最终成为欧洲各国普遍厌恶的对象,亲手葬送了自己的政治生命?

天之骄女的养成与蜕变

乌尔苏拉·冯德莱恩,这个在欧洲政坛备受争议的名字,其早年经历似乎预示着她未来不凡的道路。

她的姓氏“冯”字,在欧洲一些国家曾是贵族身份的象征,冯德莱恩的父亲恩斯特·阿尔布雷希特,曾担任欧洲经济共同体的高级官员,后来更在德国下萨克森州担任了十四年的州长,为家族积累了深厚的政治资源与声望。

在这种政治世家的氛围中成长,冯德莱恩无疑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天之骄女”。

然而,政治并非冯德莱恩最初的人生选择。她进入大学时,首先选择了经济学专业,这或许是家族经商背景的影响。三年后,她转向医学领域。

1978年,冯德莱恩从汉诺威医学院顺利毕业,成为了一名执业医师,开始了与医学相关的工作。

此后几年,她曾随在斯坦福大学任教的丈夫旅居美国。这段经历,让她对美国的文化、政治和思维方式有了亲身体会,也让她学会了流利的英语,这些都为她未来成为坚定的“跨大西洋主义者”埋下了伏笔。

2003年,冯德莱恩在家乡下萨克森州击败一名资深州议员,正式踏入德国政坛。

她的起步可谓顺风顺水,在联邦层面先后担任了家庭部长和劳工部长等职务。

在这些早期岗位上,她主要关注德国的国内社会政策,其政治活动范围也多局限于欧盟内部事务,与我国的直接接触并不多。

她曾被认为是德国前总理默克尔最有可能的接班人,德国媒体甚至在一三年就预测她“终将继承王位”。

2013年,冯德莱恩出任德国国防部长,这标志着她职业生涯的重大转折。

从“管娃”到“管兵”,她的政治领域发生了质的飞跃。

正是在这个位置上,她对俄罗斯和我国的立场开始变得强硬,很快便成为国际上知名的对俄和对华“鹰派”。

德国媒体普遍称她为“坚定的跨大西洋主义者”,强调她极其看重北约,特别是与美国的关系。

部分媒体甚至将她的亲美立场归结于其在美国的生活经历和一位美国籍曾祖母的血统,认为这些因素让她深受美国文化熏陶。

自此,她不再仅仅是默克尔的潜在继承人,而是逐渐成为一个拥有鲜明亲美色彩、对国际事务采取强硬路线的欧洲政治人物,这为她未来在欧盟委员会主席的位子上引发一系列争议埋下了伏笔。

罄竹难书的“罪状”与民意尽失

冯德莱恩就任欧盟委员会主席后,其一系列决策和行为迅速引发了欧洲各国的强烈不满,她不仅未能团结欧洲,反而将自己推向了众矢之的,几乎成了欧洲所有国家的“公敌”。

首先是臭名昭著的“辉瑞门”疫苗采购丑闻,2021年,在欧洲多国面临疫苗短缺的背景下,冯德莱恩被曝亲自通过短信与辉瑞公司首席执行官洽谈,最终敲定了高达十八亿剂疫苗的采购合同,耗资数百亿欧元。然而,这场交易过程却充满了蹊跷。

欧盟监察员办公室对此提出透明度质疑,要求公开短信内容,但冯德莱恩始终拒绝。

到2022年,欧洲公共检察官办公室开始介入调查,指控可能涉及“干扰公共职能、破坏短信、腐败和利益冲突”。

2024年,匈牙利和波兰两国也正式加入起诉,认为这笔交易存在猫腻,特别是那些经济状况欠佳的成员国,在支付巨额疫苗款项后,却发现大量疫苗积压浪费,这让民众对她的信任跌至谷底。就连德国民众也感到愤怒,冯德莱恩在家乡的支持率一度低迷。

紧接着,2022年“北溪”天然气管道爆炸事件,更是将欧洲的能源危机推向深渊,而冯德莱恩的反应则加剧了外界对其立场的质疑。

这条连接俄罗斯与德国的能源大动脉被炸毁后,欧洲天然气价格飙升,德国众多工厂被迫停产,民众在寒冬中取暖都成了难题。

冯德莱恩第一时间宣称这是“蓄意破坏”,但她并未直接指责任何一方,反而力推“能源多元化”,其核心指向便是摆脱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转而从美国进口高价液化天然气。

结果,欧洲的能源成本飙升,德国经济陷入衰退,法国和意大利的企业也叫苦不迭。

德国交通部长维辛公开批评她的政策“堵塞汽车行业,明日恐将堵塞化工行业”,认为这只会让世界变得更加贫穷。德国民众开始怀念默克尔时代的好日子,对冯德莱恩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

国际观察家普遍认为,美国能源巨头趁机抢占欧洲市场,液化天然气出口量激增,这让许多人感叹“欧盟挥刀自宫,美国坐收渔利”。

2023年,冯德莱恩又将矛头指向了稀土资源,试图剥夺我国在全球稀土供应中的主导地位。

她公开宣称要将稀土控制权转交给西方国家,此言一出,立即引起我国强烈不满,也让欧洲企业感到恐慌。

我国控制着全球大部分稀土供应,而稀土是电动汽车、风力发电等高科技产业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

供应链一旦中断,欧洲高科技产业将面临更高的生产成本。法国总统马克龙私下对她的激进言论表示不满,认为此举过于冒进。

直到今日,欧盟仍未能建立起独立的稀土供应链,反而迫使我国采取出口限制措施,这使得欧洲高科技产业的处境更为艰难。

许多分析人士认为,冯德莱恩此举并非真正为了欧洲利益,而是在附和美国,因为当时美国刚抱怨我国的稀土政策,她就立刻升级了对华措辞。

她试图任命美国籍教授菲奥娜·斯科特·莫顿担任欧盟反垄断首席经济学家,更是引爆了欧盟内部对她亲美立场的极大反感。

菲奥娜·斯科特·莫顿曾在耶鲁大学任教,并且与苹果、亚马逊等美国科技巨头有过合作关系。

让一位与美国科技企业有联系的美国人来监管这些企业,这在欧洲人看来简直是滑稽的玩笑。

法国率先表示反对,马克龙直言欧盟学术体系存在问题,法国官员则公开指出其中可能存在的利益冲突]。

欧洲议会议员也联名抗议,最终冯德莱恩被迫撤销了这一任命。

此事彻底暴露了她根深蒂固的亲美倾向,许多欧盟内部人士认为她更像是美国在欧洲的代理人,而不是忠实服务欧洲利益的领导者。

她在中东问题上的强硬立场,尤其是对巴以冲突的处理方式,让她彻底激怒了欧洲民众。

2023年10月,哈马斯对以色列发动袭击后,冯德莱恩迅速飞往以色列,公开表达对以色列“自卫权”的支持,并谴责哈马斯。

然而,她对以色列在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和由此引发的人道主义危机却只字不提。

这与欧盟内部主流立场背道而驰,欧盟外交负责人博雷利公开声明她的言论不代表欧盟,西班牙、爱尔兰、比利时、法国等国也纷纷跳出来,对她的言论表示异议。

法国议员纳塔莉·卢瓦索在社交媒体上指出,冯德莱恩忘记了以色列也必须遵守国际人道法。欧盟理事会主席米歇尔的幕僚也批评她的行为“危险”,加剧了欧盟内部的分裂。

博雷利更是严厉指出,冯德莱恩未经授权擅自前往以色列,其言论是在鼓励以色列进行报复,这已经“越过红线”,甚至可能导致她失去职位。

到了2024年,人权观察组织公开批评她奉行“双重标准”,联合国专家甚至在2025年呼吁对她是否与以色列“战争罪行”同谋进行调查。

四面楚歌的结局与历史审判

进入2025年,针对冯德莱恩的不信任动议更是甚嚣尘上。

七月十日,欧洲议会就针对她的不信任投票进行了表决。

此次动议由罗马尼亚极右翼议员发起,指控内容包括她在新冠疫情期间与辉瑞首席执行官私下短信沟通、滥用欧盟资金以及干预德国和罗马尼亚选举等多项严重问题。

尽管最终动议以一百七十五票赞成、三百六十票反对的结果被否决,冯德莱恩勉强保住了职位,但这次投票本身就被视为一次“强有力的警告”。

德国媒体指出,议员们对她“总统式领导风格”的不满日益增加,她将贸易政策等重要领域直接纳入自己的职责范围,且在处理问题时决策圈子过小。

她的财政预算计划也招致了普遍反对。

冯德莱恩提出了一项高达两万亿欧元的宏大预算,旨在推动欧洲的防务建设和绿色转型。这项预算方案遭到了大多数成员国的强烈反对。

各国普遍认为,在当前经济复苏乏力、财政普遍吃紧的背景下,如此巨额的开支无疑会加重各国的经济负担,并可能导致成员国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特别是作为欧盟经济引擎的德国,其政府发言人明确表示,在所有成员国都在努力巩固自身预算时,全面增加欧盟预算是“不可接受的”。

这项预算还削减了传统上占比很大的农业资金,引发了法国和中东欧农业大国的强烈不满,同时却将国防和航天领域的拨款大幅提升,这被解读为迎合美国需求而非欧洲实际利益的举动。

截至2025年8月,冯德莱恩仍旧坐在欧盟委员会主席的位子上,但她的声誉已然烂透。

参考资料: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任上遭调查,去留背后是谁在博弈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4

标签:历史   国家   欧洲   德国   欧盟   美国   以色列   法国   稀土   辉瑞   政治   政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