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大爷,今年高寿啊!”社区医生例行回访时,特意跟小区门口遛弯的李大爷聊了起来。谁能想到,今年刚满七十岁的他,身体硬朗,精神矍铄,平时最大的乐趣就是晨起和老友练太极、下棋,一顿饭吃得极慢,还总爱和大家开玩笑说:“咱活到现在已经赚了,别贪心!”
有人不禁好奇,到底活到多少岁,才算是“长寿”?坊间传闻“人生七十古来稀”,可眼看身边八九十的大爷大妈越来越多,又有人羡慕百岁“寿星”,思忖自己也想“破百”才算无憾。
但你有没有思考过:长寿的真正意义,其实不主要在于岁数?到了这个年纪,已经很好,别再一味追求更高,学会享受当下的健康才更重要。

从古至今,“七十古来稀”常被视为长寿的标准。实际上,据国家卫健委《2018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的数据,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已经达到77岁。
但现代社会医疗条件提升、营养更合理,百岁老人也不罕见。有报道显示,扬州槐南村的赵大爷2019年时喜迎百岁大寿,身形精神看像八十多。其实,不论是七十、八十还是一百,医学和社会领域都没有绝对的“长寿界限”。
活得健康,胜过年数的追逐
说到健康长寿,大家最关心的是:年纪大了,身体还能保持哪些“好的状态”?《中老年健康标准》里总结了长寿老人常具备的10个特征:

没有恶性肿瘤、重大器官疾病,比如肝肾、心血管等问题;说话声音洪亮、呼吸均匀,日常活动气力足;排泄顺畅、肠胃健康;体型不过分肥胖或消瘦,腰腿灵活,关节状态良好
认知、记忆力、情绪稳定,没有老年痴呆或重度抑郁表现。
心脏功能良好、血压血脂平稳;牙齿坚固、视力较好;适应环境能力强,生活自理不依赖他人。
换句话说,能活到高龄,并且在大多数时间里还拥有良好的生活质量,能吃能动能玩,远比一味盼着“数字突破”更重要。而盲目“追高”,反而容易忽略现有健康的珍贵。
步入50岁后,身体各项机能逐渐下降,免疫力变弱,慢性病风险提升。常见的健康隐忧包括:
心脑血管疾病(心脏病、中风):约60%的中老年人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一旦血压、血脂异常,后果严重。
三高疾病(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虽然本身不是绝症,但相关并发症风险大幅增长。有研究提示,高血压人群心脑血管意外的风险提升2-4倍。

骨质疏松:50岁后钙流失加快,根据《中国骨质疏松流行病学调查》,50岁以上女性骨质疏松患病率达32.1%。
肝肾功能下降:尤其是肝炎、高尿酸人群,要格外注意监控指标、定期检查。
痛风:50岁男性中,痛风发病率有逐年升高趋势,喜爱饮酒、嗜肉者尤需警惕。
医学领域普遍认为,健康长寿源自日常的良好生活习惯。“健康+长寿”,更多是日常点滴习惯的积累。没有人能靠保健品或某种“神秘食谱”包打天下,关键是从自己能管控的点抓起。
专家总结出4个对中老年来说最实用的“延寿法”:
及时戒烟戒酒:烟酒是致癌和多种慢病的高危因素,有数据显示,成功戒烟可减少30%的心血管风险。

适量运动:散步、太极、游泳等低强度有氧运动,能帮你每周增加3小时运动,死亡风险降低14%,还能强化心肺、保骨骼、缓心理浮躁。
体重管理:科学体型(BMI)有助于防慢性病和认知障碍。有关数据显示,BMI维持在22-25的人群患阿尔茨海默病概率更低。
调整心态、愉快生活:心理压力大可影响免疫系统,进而引发多种疾病。心理健康人群平均寿命高出6-8年。

注: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收藏以备不时之需,转发给你关心的人!
参考资料:
《2018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
《老年健康核心信息解读》
《中老年慢性病预防与康复建议》
《中华骨科杂志(2023年第3期)》
更新时间:2025-11-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