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一个人红起来,靠的是运气。
但凉下去,往往是所有人都在退场,只剩他自己还站在舞台中央,一脸不知所措。
郭有才就是这样。
几个月前,他还是全网追捧的“草根传奇”。一个站在菏泽南站外唱老歌的普通人,凭一把破音嗓子刷屏全平台。
现在呢?他在直播间卖9块9的袜子,开播半小时没人下单,满屏的“兄弟们支持一下”,看得人替他尴尬。
这个落差不是巧合,是剧本写到了尽头。
郭有才爆火那会儿,有点魔幻。
老歌、破站台、烟嗓、土味滤镜……这些本该出现在三线小城市的碎片,被剪辑成“励志大片”,端上了流量主桌。
观众不光吃了,还吃得泪眼汪汪:“这才是我想看到的普通人逆袭。”
平台识货,算法识人。
一夜之间,他的视频霸榜推荐。
唱歌、直播、剪辑、采访,全方位铺开。媒体帮着补人设,网友抢着喊“有才哥”。仿佛他不红,是对时代的不敬。
热度来的时候,谁都不想深扒背景,谁都乐意相信这是一颗“草根钻石”,终于被时代捡到。
后来才知道,他在2023年就注册了传媒公司,资本金300万。
一个草根,有300万先砸公司?有人解释说这是别人帮投的。行,那咱再看看:
这家公司恰好在他爆火前几天注销,干净得像谁提前预知了剧情发展。
你说这是偶然,还是走剧本?
不重要了,反正观众已经看完前半场热泪盈眶。
但观众也没那么傻。
当所有情绪被调动到极致,一旦察觉“被牵着鼻子走”,反噬就来了。
你可以不解释,但你不能装聋。
而郭有才,选择的是沉默。他没想解释,也没想停下来。他一边享受热度,一边疯狂商业化。直播、代言、演出全都接。就像明知道水在退,还要抢着多捞几桶。
真正让观众反感的,是那句“你养我啊”。
你靠“自力更生”人设红起来,结果反手来一句“我不想上班你养我”?
哪怕是玩笑,也踩雷了。
不是这句话有多严重,而是它精准击中了观众心底的疑问:
“你到底是在真诚唱歌,还是在用草根身份打赏变现?”
信任是件脆弱的东西,一旦破裂,再打多少灯光、放多少滤镜都补不回来。
紧接着,是一波实锤。
他唱的成名曲《诺言》,并非原创,甚至没有取得授权就用来直播收礼物。
有人起初还替他说话,说“翻唱本来就不算事”。可问题是,你靠这首歌拿了打赏,拿了广告,你说这“没关系”?
再后来,是那场“北大教授邀请郭有才深造”的大乌龙。
听上去感人,实则编造。北大亲自下场辟谣:“于一凡,查无此人。”
这已经不是翻车,是连带着后座都烧了。
人设一旦崩塌,热度就不再是加成,而是放大镜。
你曾被捧得有多高,现在就会被盯得有多狠。
当直播间“打赏”不再流行,很多网红就转向带货。郭有才也不例外。
卖袜子、卖零食,卖情怀。
可惜他忘了,粉丝不是机器。他们能为“真实”打赏,但不一定会为“变味”买单。
你当初说“我只想唱歌”,现在却拿着链接在吆喝优惠券。
不是卖东西不行,而是观众不再信你了。
一个网红最怕的,从来不是没话题,而是别人看你越来越“油”。
带货不是原罪,但打脸是。
你收割得越快,后续反噬就越狠。
郭有才的问题在于,他连过渡都没给,直接从“站台唱歌”跳成“带货主播”,从情怀到销量,跨度太大,谁受得住?
说到底,郭有才不是孤例。他只是恰好成了那批“草根网红”里,被算法催熟、又被现实反噬最典型的样本。
你说他失败,其实他早就赚够了。日入百万、演出满档、品牌合作……即便现在凉了,也不亏。
但对观众来说,他的“坠落”,是一种醒悟。
大家突然意识到:
原来那些看起来平凡又感人的故事,其实是剪辑拼凑、话术运营和情绪推演的结果。
原来所谓的“真实”,也不过是一次平台策划、一次集体协作。
没人愿意再相信下一个郭有才。不是因为不想被感动,而是不想再被利用。
郭有才还在播。
还在唱,还在带货,还在叫“兄弟们点点关注”。
只是这一次,弹幕安静了,观众走神了,平台也不再推他了。
他没错,观众也没错,错的是整个把他捧上天的叙事系统——
太快、太猛、太好卖,最后自然也摔得更响。
他从来就不是神话,只是一场热闹。
热闹散了,人就凉了。
更新时间:2025-07-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