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曾三次高考落榜,仍未放弃上大学的执念,2019年,49岁的她与儿子共赴考场,以超二本线45分被山西工商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录取。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她就是今年穿上学士服的55岁阿姨张计玲,她说:“以前为家庭而活,为孩子而活,好像从来没有为了自己而活。这一次,我要把自己的人生重新活一遍。”
张阿姨的故事“炸”出了很多网友,大家纷纷留言“阿姨好样的,活出了自己”“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
但同时,也会有一些质疑的声音,觉得张阿姨这个决定很“自私”,对此张阿姨回应:“我首先是我自己,孩子也能从我的行为感受到能量。”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先是自己才是妈妈。”
“我以前在孩子关键的时候,我就没有开始想我自己,我就没有我自己,把我的时间和精力都给了孩子了。”
央视网采访了这位在五十岁选择“重启人生”的张阿姨,她曾经学习很好,但连续经历三次高考失利,变成了“三战三败”的“笑话”,她觉得自己感觉被困住了,在想自己是否就没有上大学的命。
现在的她再看那时候的自己,觉得人在无力的时候,就开始信命,“如果我有能力的话,就是‘我命由我不由天’”。
但张阿姨内心对考大学的想法没有放弃过,高考失利后还连续坚持了五年的夜校学习。后来结婚生子,生活重心自然地转移到了家庭和孩子身上。
“要是没有生活羁绊的话,我最想干的一件事就是再重新走进高考考场”,张阿姨这样想,她说“你就没有白走的路”。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传统的家庭角色令很多女性深陷到单一的“母亲”“妻子”身份中,为家庭牺牲自我,很多女性甚至都不会去想“自己是谁”?除了母亲,我还能是谁?
张阿姨看到高三儿子复习做的题,简单的自己也都会,于是重燃起了高考的念头,这是一种自我认同的重构,不仅是弥补过去的遗憾,更是重新定义“我”作为独立个体的自我价值。
内在动机的觉醒,使她从一个牺牲奉献自我的母亲角色中转向个人的内在心理需求,正如张阿姨自己说精神得到升华,“我首先是找我自己,然后我是孩子的妈妈”。
这种榜样的效应,亲身的示范,更是比对孩子生活上的照料传递了更宝贵的心理上的支持,作为子女,目睹母亲重新寻找自我的过程,内化了深刻的价值观与人生的意义。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大龄追梦?”
连上热搜的标题都是强调55岁“高龄”读书,在大众的认知中,这就是“非常态”的事件。五十多不该是退休或是帮子女照顾孙辈的年龄吗?
社会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作“社会时钟”,是指社会对个体生命历程中重要事件发生的时间预期。比如,什么年龄应该上学、工作、结婚、生子...就是“什么年龄该做什么事”。
这种对个体生命历程的刻板预期,往往会给人们带来无形的压力和束缚,让许多人在既定的“社会时钟”下,不敢追求自己的梦想,害怕成为“异类”。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然而,张阿姨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大家,人生没有固定的轨迹,每个阶段都可以有新的追求和开始。
“我的未来不是梦,我认真地过每一分钟。”她说,“我觉得这句话特别适合我。”她打破年龄的枷锁,克服了这个年龄遭受的社会年龄的歧视。
“人的一生尽力就好”,张阿姨分享道。她的人生一定还将会有更精彩的未来。
成长永不设限,年龄也从来不是衡量梦想的标尺,人生也不应被定义。
更新时间:2025-07-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