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堡王中国搞了个大动作,直接把绝大部分业务卖给了中国本土资本CPE源峰。
这笔交易挺受关注,毕竟前脚星巴克刚把中国业务的大部分股权卖掉,现在汉堡王又跟上,国际餐饮品牌在中国市场的玩法好像真变了。
汉堡王这20年在中国的路子走得不算顺。
2005年它在上海开了第一家店,本以为能像麦当劳、肯德基那样快速铺开,结果接下来7年,总共才开了50多家店。

这扩张速度,说句慢如蜗牛不算过分。
后来土耳其的TFI集团接手了运营权,开始放开加盟模式。
这波操作确实快,6年时间就开了差不多1000家店。
2018年的时候,当时的CEO还放话说要3年再开1000家,可惜这豪言最终没能实现。
从2023年开始,汉堡王中国就没达到过门店扩张目标,2024年甚至还出现了门店减少的情况。
到2025年第三季度末,它的门店数只剩1271家,过去半年就关了196家。

关店不是小事,背后肯定是经营遇到了难题。
业绩数据能说明不少问题。
2023年汉堡王中国的系统销售额还有8.04亿美元,2024年就降到了6.68亿美元,2025年前三季度更是只有4.81亿美元。
收入一路往下走,门店自然没法安心扩张。
更让人意外的是它的单店收入。
2024年汉堡王中国单店平均年销售额只有40万美元,在它全球十大市场里排最后一名。

就算是排名倒数第二的巴西、土耳其市场,单店收入也有100万美元,差距一下就拉开了。
再看竞争对手,差距就更明显了。
肯德基在中国已经有超过1.2万家店,麦当劳快8000家还在冲击万店目标,而汉堡王中国连1300家都不到。
不光比不过国际同行,本土品牌也比不过,华莱士门店快2万家,塔斯汀也超过1万家,都是它的好几倍。
本来TFI集团的特许经营权要到2032年才到期,结果2024年10月就开始谈终止协议,2025年2月RBI集团就花1.58亿美元把全部股权收了回来。

RBI集团这么着急收回经营权,显然是对之前的运营效果不满意。
收回股权后,RBI集团很快组建了新的中国区管理层,团队里都是百胜中国、麦当劳、星巴克这些知名企业的前高管。
这波操作很明显,就是想找懂中国市场的人来盘活业务,之后再找个本土资本合作伙伴,彻底扎根中国市场。
既然自己玩不转,换个搭档就成了必然选择。
这时候,CPE源峰站了出来。

根据协议,CPE源峰要注入3.5亿美元初始资金,拿到汉堡王中国绝大部分股权,RBI集团只保留少量股份,这笔交易预计2026年第一季度完成。
可能有人对CPE源峰不太熟悉,说实话它可不是普通公司。
它前身为2008年成立的中信产业基金,2023年才改的名字,最大股东是持股35%的中信证券,属于妥妥的“中信系”。
更关键的是,CPE源峰在消费领域的投资眼光很准。

蜜雪冰城、老铺黄金、泡泡玛特这些热门品牌,它都有投资。
这些品牌在各自领域都很火,能看出CPE源峰特别懂中国消费者的需求,这正是汉堡王中国最缺的。
有意思的是,运营麦当劳中国的中信资本也属于“中信系”。
这么一来,汉堡王中国和麦当劳中国也算成了“远房亲戚”。
业内不少人觉得,CPE源峰可能会照着改造麦当劳中国的路子来运营汉堡王,用本土资源解决选址、供应链这些老问题。

根据规划,双方要在未来10年内,把汉堡王中国的门店拓展到4000家以上,差不多是现在门店数的4倍。
这个目标不算小,能不能实现,关键还得看本土化做得怎么样。
CPE源峰投入的3.5亿美元,明确要用于门店扩张、市场营销、菜单创新和运营能力提升。
这些都是汉堡王的短板,比如菜单创新,之前它的产品迭代速度就比肯德基、麦当劳慢,也没太多贴合中国口味的爆款。

其实最近几年,国际餐饮品牌出售中国业务股权已经成了趋势。
2023年赛百味把中国业务交给了富瑞食运营,前不久星巴克也把中国业务60%股权卖给了博裕资本。
大家好像都发现,单靠自己的跨国管理模式,在中国市场越来越难玩。
跨国管理的问题很明显,决策链条太长,反应太慢。
本土品牌像瑞幸、库迪,还有华莱士、塔斯汀,都是快速迭代产品、灵活调整策略,国际品牌要是还按老路子来,肯定跟不上节奏。

而那些本土化做得好的国际品牌,都尝到了甜头。
比如百胜中国,2016年从母公司拆分后独立上市,之后营收、利润、门店数一路上涨,年年刷新纪录。
达美乐比萨中国运营商达势股份,2023年在港交所上市后,新门店屡屡刷新全球销售纪录。
RBI集团旗下的TimHortons中国,2022年通过特殊方式登陆纳斯达克,成了“中国咖啡SPAC第一股”。

这些案例都说明,让中国业务独立运营,给本土团队足够的决策空间,才是国际品牌扎根中国的正确姿势。
汉堡王中国之前的问题,核心就是没摸透中国市场。
加盟模式放开后没管好质量,产品没跟上中国消费者的口味变化,选址也不如竞争对手精准。
现在有了CPE源峰的本土资源和运营经验,这些问题都有了解决的可能。
不过逆袭也不是那么容易。

现在中国快餐市场竞争太激烈,不管是国际巨头还是本土品牌,都在拼命创新。
汉堡王要想实现4000家门店的目标,不光要快速开店,还得保证单店营收能提上来,不然开得再多也没用。
如此看来,汉堡王中国的这次易主,不只是一次简单的股权变更,更是国际餐饮品牌在中国市场生存策略的又一次调整。
从“自己操盘”到“牵手本土资本”,这种模式能不能让汉堡王摆脱困境,还得看后续的实际动作。

毫无疑问,中国餐饮市场的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
本土品牌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国际品牌要想站稳脚跟,必须放下身段,真正融入中国市场。
汉堡王中国的未来,既要看CPE源峰的资源投入,也要看它能不能做出让中国消费者买账的产品和服务。
我们不妨拭目以待,看看这个入华20年的国际品牌,能不能在本土资本的加持下,实现真正的逆袭。
更新时间:2025-11-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