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后代现状:孙子跑到美国当亿万富翁,曾外孙女名字家喻户晓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前言·】——》

李鸿章的孙子成了美国亿万富翁。曾外孙女是张爱玲。你想象不到,一个清末权臣的家族,竟走成了这样的路数。

一开始就不一样

李鸿章的家族不是普通的世家大族。他靠的是刀口舔血,熬出来的地位。不是祖上几代科举出来的文官,而是靠镇压太平天国、和洋人谈判,一步步杀出来的江山。

他在朝堂上横着走。在北洋,他说了算。他不是皇族,但能逼皇帝点头。

李鸿章清楚自己是什么人。他知道大清晚了。他更知道,光靠军功,不够。


所以他拼命买地,修家庙,建祖宅。在合肥、巢县置地上万亩。立下祖训,恒产不得分卖。族人必须按谱归位。子孙要读书,要仕进,要守规矩。

他想的是千秋基业。

但问题是,他的儿子们,撑不起这个架子。

大儿子李经方,是弟弟李昭庆过继来的,不是亲生。他能说会道,通洋文。被派去美国做使节,后来还去过日本、英国。人很聪明。但太会做人。朝廷里官员说他,“圆滑,不得罪人”。

这话,听起来是夸,其实是骂。他没骨头。


光会点头哈腰的人,坐不住中堂府。

他在外交岗位上混得不错,娶了个贵门小姐。可回到家族,不管事,不理人。

李鸿章死后,家业庞大,田地上万亩,房子数不清。可李经方只会处理外交应酬,不会守家。账目乱了、租田不收、祭祀不办。

李鸿章的二儿子李经述,亲生的。老实,没本事。写得一手好诗。可惜,命短。父亲死后不到三年,也走了。


留下两房寡妇,没人管。家人只能轮流接济。

三子李经迈,是最后的希望。他曾任驻奥匈帝国公使,见过世面。晚清乱局中,他参与张勋复辟,一把赌上家族命运。赌输了。清帝退位,他一夜间什么都没了。

退回上海,闭门不出。活到1938年,死得悄无声息。


三个儿子,一个外放、一个病弱、一个押错宝。

庞大的李家,开始散了。

但他们还有一样东西,别人没有。联姻。

李菊藕,李鸿章之女,嫁给了张佩纶。张佩纶是状元出身,李鸿章看中他才学,也看中他背后的张家。他们生了个儿子叫张志沂。

张志沂后来娶了黄恽之女。黄是黄遵宪之侄,家学深厚。两人所生的女儿,叫张爱玲。


李鸿章的曾外孙女,成了中国现代文学最冷峻的一把刀。

张爱玲写的,是旧家族的败落,是荣光后的冷漠,是上层社会最锋利的自剖。

她不用这个身份来博名气。但她的文字里,藏着一整个旧中国的兴亡缩影。

跑到美国去发财

李鸿章有个弟弟,叫李昭庆。他的后代,有三个孙子:李家昶、李家曙、李家景。

1949年前后,他们去了香港、新加坡、美国。

从此,脱离了“李鸿章后人”的身份。他们不是官二代,也不是书香门第。他们成了商人。

他们的起点,是李鸿章留下的财富,但他们真正起飞,靠的是投机。


李家曙最先出海,在香港搞进出口。做钢材,做纺织。他不搞实业,搞转手差价。七十年代,赚第一桶金。

他不是工业家,也不是实业派。他是机会主义者。

当年香港经济起飞,制造业爆发,他跟着中间人跑,赚着两头的差价。

李家景去了美国。他的目标更明确。“要做资本,不做实业。”



他把在香港赚来的钱,投进了硅谷。入股了几家初创科技公司。

那时候没人懂电脑。但他敢压。他认准一个逻辑:“谁掌握数据,谁掌握未来。”

他联系了几位华人工程师,从英特尔挖人出来,投了一个做芯片的小公司。公司名字没人记得,但几年后被大公司并购。

五年后,那家公司上市。他成了亿万富翁。

李家昶更狠。他在东南亚搞资源,和印尼、马来西亚本地财团合作,包了几座小矿山。后来还涉足房地产,成为马来西亚前十大富豪之一。

他不讲中文,不回大陆。他儿子改了姓,说自己是南洋华侨。


他们都不说自己是李鸿章的后人。

他们说:“我们靠自己。”

可是没有李家的起点,没有洋务时代留下的那些联络网和信息通道,他们连机会都没有。

李家景在一次酒会上被问:“你是清朝宰相的孙子?”

他笑,说:“过去的事,没人关心。”

从满清走出来的一家人,走到了纽约、吉隆坡、香港。换了名字,换了身份。

他们知道,留在大陆,守着那点祖产,只会越来越少。


他们要出去,要赌。赌成功,就脱胎换骨。

“我们祖上也打过仗,但我们现在打的是别的仗。”——李家曙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

没人再提那座李府。门楣上的“天下第一中堂”,成了拍照的背景。

而他们的名字,写在了福布斯榜单上。

张爱玲的孤岛

张爱玲出生在书香门第,却从不相信传统能救人。她父亲张志沂是翰林之后,早年做过官,后来沉溺鸦片,封闭如旧朝的残影。

张爱玲恨他,却也活成了另一个版本的家族延续。


她看着母亲胡兰成离去,看着父亲关她进小黑屋。她的青春没有爱,只有逃。

在香港念书时,她靠奖学金活下去。朋友说她高傲,她只说:“我是张家的人。”但没人知道,这个姓背后藏着李家的血脉。

她回到上海,在最动荡的时代出书。三毛笔下有浪漫,她笔下只有人性。

她写《金锁记》,写《倾城之恋》,每一篇都是刀子。刀刃指向的,是她的家族、她的父母、她的阶层。


“我写出来,不是为了替谁申冤,是让他们死得体面。”

李鸿章的孙辈,在外发财。而她,在书里清算过去。

有人说她背叛了旧社会,其实她看得更清楚。她知道,那些富贵之家,没有第二代。只有第一代打下江山,第二代守不住。

她写:“我未曾见过一个完整的家。”这是她的真话。

她去了美国,住在小公寓,稿费不多,朋友稀少。晚年一个人,看着纽约冬天的雪发呆。有人问她为什么不回香港,她说:“我在那里也没家。”


她是李鸿章家族最清醒的遗民。她不发声,却记录了一切。

她死后,没有追悼会。也没人提她的背景。书还在,话还在,人没了。

而那些与她有血缘的人,正在洛杉矶买地、在新加坡开银行。没有人回头看她。

祖宅还在,人心早散

合肥李府还在。中堂府的匾额,还挂在牌楼上。游客拍照打卡,有人说这曾是李鸿章的府邸。

没人知道,这房子一度空了几十年。

李家人在上海、香港、洛杉矶分了散。谁都不愿回来守老宅。

1980年代,有地方文化部门来修复,找不到直系后人签字。最后,只能靠地方志资料认领产权。


曾经万人仰望的中堂府,成了地级市的文保单位。

李家后人偶尔回来,也只是站在门口。拍照,沉默,不提身份。

李家景的孙女在2010年去看了祖宅一眼,回头跟助理说:“我们现在是美国人了。”

她说得轻描淡写,像是顺口一句。但站在那片青砖灰瓦前,那句“美国人”,像一记响亮的耳光。

当年李鸿章立祖训,说“恒产不分,不卖,不弃”。如今,子孙不守,田地分完,祖业清零。


只有一块祖坟,还埋在合肥郊外,无人扫墓。

历史就是这样。一个家族,崛起只要一代,守成要三代,能传五代的,凤毛麟角。

李家人聪明、能干、会算。但他们不愿守,只想赚。

他们赚到了。但也断了。

他们在纽约吃牛排,在香港买楼,在新加坡拿金卡。但他们再也回不了中堂府。

张爱玲也说过一句话:“如果你认识从前的我,也许你会原谅现在的我。”

这句话,不只是写给爱人。也是写给那个家族,那个皇权走下坡的中国。


她没留下后代。李家在中国,也没留下真正的分支。所有的财富、关系、人脉,都漂到了海那边。

中堂府外贴着一块牌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游客走进去,看的是展板、油画、雕塑。看不见李家的子孙,看不见张爱玲的背影,看不见那个曾经让皇帝让步的男人。

只剩一个空房子和一段落幕的时代。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13

标签:历史   孙子   外孙女   家喻户晓   美国   后代   现状   名字   李鸿章   中堂   家族   香港   新加坡   后人   合肥   恒产   洛杉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