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让人类失业”的论调正从零星预言变为主流共识,福布斯、TechCrunch等媒体纷纷发文预警,全球劳动力市场正面临前所未有的重构。
当前,已有大批劳动者因AI失去工作,这一现象甚至引发奥巴马及其团队对后续严重后果的讨论。
正如那句警示所言:“起初,没有人在意这一场灾难,这不过是一场山火、一次旱灾、一个物种的灭绝、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这场灾难和每个人息息相关。”
多邻国的案例并非个例,早在2023年底,该公司就裁掉10%的员工,2024年10月又启动一轮裁员。
两次裁员中,翻译人员与写作者首当其冲被AI取代。
2023年底裁员时,公司给出的理由是GPT-4等模型已能简化大量内容生产与翻译工作。
一封多邻国裁员邮件显示,有被裁员工在Reddit爆料,公司明确表示AI可替代创作者、翻译及几乎所有类似岗位。
每个团队仅保留少数人从事“内容编辑”,职责仅剩检查AI生成的内容并点击发布。
与此同时,多邻国正大力推进AI应用,用GPT-4支持高级订阅版本Duolingo Max,通过AI聊天机器人帮用户练习对话,依托专有AI模型Birdbrain提供个性化课程。
这场裁员对各方均造成冲击。
被裁员工不仅面临就业压力,不完整的简历更让他们难以找到固定工作,多邻国多数员工为合同工,公司无需承担保险、带薪休假、病假等福利,进一步加剧了员工的生存困境。
用户开始担忧,AI翻译无法替代人类专家对语言、惯用语及文化细微差别的深度理解,可能影响服务质量。
世界经济论坛在2023年发布的《未来就业报告》中曾作出预判:未来五年内,人工智能将对23%的工作岗位产生改变。
如今两年时间过去,这一预测正以超出预期的速度成为现实。
从表面上看,AI引发的就业危机似乎是技术迭代的必然产物,深入分析便会发现,本质是“一系列由企业高管主导的管理决策,核心目的在于削减劳动力成本,并强化对公司内部的管控”。
这一现象背后,潜藏着多重深层趋势,创意行业人才不断流失,自由艺术家与作家收入持续下滑,与此同时,企业也更倾向于削减人类员工的雇佣数量。
美国大学生就业市场出现的异常情况,进一步印证了AI冲击的广泛影响。
《大西洋月刊》的观察显示,近期美国大学毕业生的失业率始终处于高位。
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公布的数据也表明,过去几个月里,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失业率已攀升至5.8%;即便那些从精英MBA项目毕业的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也时常遭遇困境。
与此同时,法学院申请人数激增,这个情景的出现不免让人忆起金融危机时,年轻人为规避就业压力选择继续深造的情形,这种情况的发生确实会让人陷入忧虑中。
针对当前这一就业现状,《大西洋月刊》撰稿人Derek Thompson提出了三种可能的解释,认为年轻人劳动力市场尚未从疫情的冲击中完全恢复。
律所、咨询公司已逐渐发现,5名22岁年轻人借助ChatGPT,就可以完成20名应届毕业生的工作量。
就算企业未直接用AI取代人类员工,AI基础设施的高额支出也会挤占招聘新员工的预算,大学毕业生劳动力市场已亮起黄灯。
当下,越来越多企业正悄然用AI替代人类岗位,这并非推测,是正在发生的事实。
从客服到翻译,从定价专家到税务顾问,AI凭借“永不抱怨”的特性,成为企业优化成本的优先选择。
2024年至2025年,全球至少五家知名企业Klarna、UPS、多邻国、Intuit、Cisco,直接或间接因“AI更高效”裁员上万人,它们大多都是以“让人类使用AI提高效率”为说辞,最终结果仍是人类工作岗位的消失。
作为国外领先的先买后付金融科技公司,Klarna在2024年宣布裁员超1000人,约占全球员工的10%,这一消息当时登上《福布斯》头条。
公司大规模投资人工智能,用于处理客户服务咨询、交易及优化运营,所打造的AI助手工作量相当于700名全职员工。
Klarna首席执行官公开表示,AI驱动的聊天机器人与自动化系统已能执行人工代理曾负责的任务,如回答客户查询、处理退款。通过集成生成式AI,Klarna在降低运营成本的同时扩大服务规模,目前AI已处理其大量客户互动。
2025年初,联合包裹服务公司(UPS)宣布计划裁员20000人,这是该公司116年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裁员之一。
UPS首席执行官Carol Tomé坦言,裁员背后是AI与机器学习技术的应用。
过去需人类定价专家撰写销售提案的工作,如今由AI完成,效率更高且成本更低。
UPS宣称“不是AI取代人类”,只不过AI优化物流路线、处理客户沟通的举措,客观上减少了对人类员工的需求,本质是通过AI削减成本。
财务软件公司Intuit总部位于美国加州,主要开发金融和退税相关软件。
2024年,该公司裁员约1800人,节省的资金全部投入AI领域。
Intuit明确将人工智能作为未来战略核心,重点用于自动化客户服务、数据分析及税务准备流程。
公司高层表示,未来重点将放在人工智能上,过去需大量员工完成的工作,如今AI可一键处理。
科技大厂思科(Cisco)也加入“AI优先”行列,此前官宣裁员7%,约5600人。
该公司持续在网络解决方案中整合人工智能,例如将预测分析用于网络管理,用自动化系统提供客户支持。
表面看这是战略调整,实则是AI替代了大量人类岗位。
早在2024年1月,斯坦福大学教授Erik Brynjolfsson曾提出,精明的公司不会用人工智能取代工人或工作岗位,应让AI与人类协作,利用各自优势实现互补,AI应是“补充”而非“替代”。
随着AI能力持续提升,2025年初多家全球知名企业的密集裁员,却传递出不同信号。
在效率与成本优先的商业逻辑下,AI已从“辅助工具”变为“最优解”。
生成式AI初现时,曾被视为人类的得力搭档。
AI已逐渐从“搭档”转变为“竞争者”甚至“取代者”。
这些企业的实践表明,越是重复性强、流程化的工作,越容易被AI替代;越是依赖标准化流程的岗位,越快被算法覆盖。
社会正站在一个关键临界点,从AI辅助人类,转向人类需配合AI。
从优化现有岗位,转向取消部分岗位;从提升生产力,转向重塑生产关系。
这场变革还没有等所有人准备好,就已经悄然拉开序幕了。
更新时间:2025-10-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