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学认为中风病的病机可以六个字概括:虚、火、风、痰、气、血,其中以肝肾阴虚为根本。比六者在一定条件下,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发为中风。
(1)风:《素问·骨空论》说:“风者,百病之始也。”是指外风从皮毛侵入机体,留于肌肉凑理之间,游走于经络之中,致气血痹阻,运行不畅,筋脉失于濡养,临床上则可以见到口眼喎斜和肌肤麻木,仅有极少数人兼有轻度的半身不遂。正如《灵枢·刺节真邪论》所说:“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

内风则是中风发生的根本原因,如金元时期医家王履所说:“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病也,凡人年逾四旬气衰之际,或因忧喜忿怒伤其气者,多有此疾,壮盛之岁无有也,若肥盛则间有之”。脏腑阴阳失调是产生内风的原因,常见于肝阳化风,火极生风和血虚液燥动风。
由于年老体衰,肾精不足,水不涵木,肝肾阴虚;或精神紧张,操劳过度,暗耗肝肾之阴,以致阴虚阳亢;或情志所伤,郁而不畅,暗耗肝阴,使阴亏于下,阳亢于上,浮阳不潜,久则致下虚上实,阴不制阳,肝之阳气升而无制,便亢而化风。轻者筋肉,肢麻震颤,眩晕欲仆,或为口眼斜,半身麻木不遂。严重者肝阳暴张,内风旋转,必气火俱浮,迫血上涌,致中风危候,如突然昏厥。
火极生风则多见于性情易怒之人,或素体阴虚火旺,或热性病的极期,由于邪热炽盛,煎灼津液,伤及营血,燔灼肝经,使其筋脉失于濡养,阳热亢盛则化而为风,出现厥,抽、翼煽动、目睛上吊等临床表现。

血虚液燥动风多由于生血不足或失血过多,或久病耗伤营血、肝血不足,筋脉失养,或血不荣筋,或阴液枯竭,无以濡养筋脉、变成内风。临床可见肢体麻木不仁、筋挛肉、手足蠕动或拘挛不伸等。
(2)火: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中说:“所以中风瘫痪者,非谓肝木之风实甚而卒中之也,亦非外中于风尔。由将息失宜而心火暴甚,肾水虚衰,不能制之,则阴虚阳实,而热气怫郁,心神昏冒,筋骨不用,而卒倒无所知也。多因喜怒思悲恐之五志,有所过极而卒中者由五志过极,皆为热甚故也。”刘氏强调了五志过极化火在本病中的重要影响。长期精神刺激,或情绪波动过于剧烈,影响机体阴阳、气血和脏腑生理的平衡,造成气机郁结,气郁久则从阳化热,因之火热内生。如果情志内伤,抑郁不畅,则可致肝郁气滞,气郁化火,发为肝火。肝火上炎,加之肝风内动,风火相煽,肝阳暴涨,血随气逆,充于脑络,火热之邪迫血妄行,溢出脉外,而发生卒倒昏仆中风危证。

此外,由于精亏血少,阴液大伤,阴虚阳亢,肝阳独盛,阳极化火,也可致中风危候发生。
(3)痰:外感六淫,或饮食失常,或七情内伤等,可致肺、脾、肾及三焦等脏腑气化功能失调,水液代谢障碍,致水液停滞成痰,阻滞于经脉,可影响气血运行和经络的生理功能;阻滞了脏腑,则影响脏腑的功能和气机的升降。痰为病理产物,又多挟风、挟热、挟加重病情。
风痰系内风旋动,触发伏痰,横窜经络,蒙塞清窍而发为卒中。由于风邪多走窜不定,故风痰也具有变化多端的病机特点。若风痰上扰,清阳不升,浊阴不泄,则清窍被蒙,可见神识昏蒙,喜笑无常等;若风痰流窜经络,痹阻脉络,经隧不通,气不能行,血不能濡养,则肢体麻木,半身不遂,废而不用;若风痰阻于舌本,机窍失灵,脉络不畅,则言语涩,甚至失语。
热痰为病,在中风病中更为常见,且多表现在中风急性期。多是由于肝阳素旺,横逆犯脾,脾运失司,痰浊内生,从阳化热;或肝火内炽,炼液成痰,痰热阻滞中焦,使气机逆乱,升降乖戾,影响气血运行,清者不升,浊者不降。痰浊在上则清阳被蒙而眩晕昏冒,甚或昏愦,在下则腑气不通而腹满便秘。所以,在中风急性期,除可见半身不遂,口眼斜等症外,尚见便干便秘、舌苔黄腻等痰热中阻之象,故在此时治疗应及时给予化痰通腑泻热之法。
湿痰为病,临床上较为少见。多因素体肥胖,痰湿过盛;或恣食生冷,过食肥甘,内伤脾胃致脾失健运,不能为胃行津液、则水液不化,聚而成湿,留而成痰。湿痰为阴邪,易伤阳气,致气机不畅,则湿痰上壅清空,可致清窍不利,昏不知人,若转变为脱证,则为临证危候之一。

(4)气:因气而发为中风,主要是由于气机失调,气机失调又可见于气虚、气郁、气逆三个方面。《东垣十书·溯洄集·中风辨》云:“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病也。凡人年逾四十,气衰之际,或因忧喜忿怒伤其气者,多有此疾。”即“正气自虚”在中风发病中有重要作用。气虚,则脾肾无力温煦、运化,致痰湿停着,且气虚则血行无力,致血行阻滞,痰浊、血瘀加之内风,致蒙蔽清窍,壅阻脉络,发为中风;气行则血行,气郁则多血瘀;且气郁又可化火,火盛阴伤则风动,内风挟血瘀,可致卒然昏仆,半身不遂。气逆则影响血行,血随气逆上壅清窍则使肝风内动,如《素问·调经论》云:“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指出气逆可致中风危证。
(5)血:由于暴怒血苑于上,或因气滞血不畅行,或因气虚运血无力,或因感寒收引凝滞,或因热灼阴伤,液耗血滞,阻滞于脉络,既加重气机的阻滞,又影响血行,致“血不归经”,溢于脉外,成为出血。同时血行不畅,致供血不足,又可形成缺血性的病理。因此,血是中风的主要病机之一,在治疗上,无论是缺血性,还是出血性中风,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用活血化瘀的药物,往往都能收到更好的疗效。
综上所述,由于多种原因引起内风动越、五志化火、痰阻脉络、气机失调、血液滞,五者相互影响,则导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内风旋动,痰,蒙蔽清窍,壅阻经络,发为中风。
更新时间:2025-11-0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