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一点,办公室的灯火与城市霓虹交错。电脑屏幕仍亮着,外卖盒散落在键盘旁,耳机里放着振奋精神的音乐。你盯着文档、刷着手机消息,告诉自己再撑半小时就好,却在不知不觉中把夜晚又“熬”成了黎明。这样的画面,也许正是你、我乃至很多都市人的常态。可当第二天醒来,右上腹的隐隐不适和持续的困倦提醒着:肝脏正在向你抗议。
一、“熬”出来的不只是倦意
“熬夜伤肝”之语,大家常挂嘴边,仿佛已成共识,然而,真正愿意停下脚步,深入探究熬夜究竟如何伤肝的人却寥寥无几。熬夜如同隐匿的利刃,悄无声息地对肝脏展开“攻势”。那么,它究竟通过何种方式伤害肝脏,又在哪些方面留下损伤痕迹呢?肝脏是人体最大的代谢器官,需要在规律的昼夜节律里完成解毒、合成和储存等任务。深夜应休息却强行工作,会打乱肝脏的生物钟,让它在错误的时间加班;如果长期如此,再加上饮食、药物、酒精等多重刺激,肝细胞更容易受损。换言之,肝损伤常常与“熬”密切相关,却不只来自熬夜一个因素,而是多种行为叠加的结果。下面这三种常见习惯,最易在不知不觉间把“肝”推向危险边缘。
二、3种行为易伤肝
1. 长期熬夜与睡眠剥夺
夜深人静时分,人体激素水平应逐渐下降、进入修复模式。熬夜不仅让交感神经过度兴奋、提升氧化应激,还会抑制褪黑素分泌、扰乱糖脂代谢,令肝脏得不到足够的血流与休息。研究揭示,那些每晚睡眠时长不足6小时的人群,其患脂肪肝的风险,以及血清转氨酶升高的可能性,都显著高于睡眠充足的人。若再加上夜宵、咖啡因或能量饮料,肝脏负担更雪上加霜。
2. 酒精+高脂饮食的“双重暴击”
“今天太累了,来一杯放松一下”似乎成了职场加班后的默契。酒精一旦进入人体,超九成会在肝脏进行代谢。在此过程中,会大量生成自由基,它们如同“攻击者”,直接对肝细胞膜发起侵袭。与此同时,宵夜常选择烧烤、油炸、辛辣食物,高脂肪高盐分让肝脏在分解酒精的同时还要处理过多脂质,极易出现脂肪堆积、炎症反应,甚至诱发酒精性脂肪肝或酒精性肝炎。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没有“醉”的感觉,只要长期小剂量摄入,也可能累积损伤。
3. 乱用药物与保健品
肝脏宛如人体内一座至关重要的“药物处理工厂”,承担着药物代谢的核心任务,是药物在体内转化、排泄的关键主阵地。止痛片、抗感冒药、减肥药、草本保健品……若缺乏医生指导就长期服用,或同时服用多种含对乙酰氨基酚、激素、某些中草药成分的制剂,很容易出现药物性肝损伤。更棘手的是,初期症状常被忽视,仅表现为乏力、食欲差、腹胀等“忙碌人群习以为常”的感觉,直到体检或出现黄疸才被发现。谨记:再天然的草本也可能含有肝毒性,广告语并不等于安全保证。
三、再忙也要守住的几件事
“熬”需把握分寸:成年人当养成良好作息,尽量在23点前进入梦乡,确保每日睡眠时长不少于7小时,以护身心健康。偶尔无法避免通宵时,次日务必补觉并让饮食清淡,以降低急性损伤。 把酒精当“偶尔的调味品”,而非日常“润滑剂”。世界卫生组织明确建议:男性每日纯酒精摄入量宜控制在25克以内,女性则不应超过15克,并且每周至少两日需完全禁酒。若已出现脂肪肝或转氨酶升高,应完全戒酒。 饮食“轻、杂、绿”:多吃富含膳食纤维、优质蛋白和抗氧化物的食物,如深色蔬菜、豆类、全谷物和鱼类;减少油炸、腌制、高糖饮品。
无论是需凭医生开具的处方药,还是可自行选购的非处方药,都切不可擅自服用,务必严格遵循医嘱,以确保用药安全合理。感冒、失眠、关节痛等小毛病若需长期用药,请先让医生了解你的肝功能。保健品不替代药物,成分不明的更要慎之又慎。适量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2次抗阻训练,可改善胰岛素抵抗和脂代谢,有助预防非酒精性脂肪肝。每年一次肝功能+腹部彩超。早查早改,比事后亡羊补牢容易得多。乙肝疫苗尚未接种者务必补种,共用剃须刀、纹身等行为也要远离感染风险。
肝脏如同一位默默承受的“隐忍者”,缺乏痛感神经,即便受伤也常悄无声息,这更凸显了我们主动悉心呵护它的必要性。你可以为了梦想去拼,也可以偶尔挑战自己的极限,但不要把熬夜、喝酒、乱吃药当作常态。给自己设一道“肝脏底线”——睡够觉、吃得清、药得当、查得勤。这些看似简单的坚持,才能让你在灯火通明的夜里依然保有健康的底气,迎接更长远的未来。敬畏身体,才能走得更远;再忙,也别让肝脏独自“加班”。
更新时间:2025-07-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