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结束你的身体“复位”了吗?璧善堂中医馆教你3天找回好状态

长假收尾,不少人带着“假期后遗症”重返日常——闹钟响了爬不起、吃不下饭还腹胀、坐在工位上昏沉发愣,明明歇了几天,却比上班还累。这并非身体“偷懒”,而是假期里作息、饮食、情绪的失衡,打乱了中医所说的“阴阳节律”与“气血平衡”。璧善堂中医馆结合中医调理逻辑,为你准备一份“身体复位指南”,3天就能帮你从“假期模式”平稳切换到“日常模式”。

一、先调作息:让“紊乱的生物钟”回归节律

假期里熬到凌晨、睡到正午,相当于给身体的“时钟”拔了弦,直接硬掰回上班时间只会加重疲劳。中医讲究“顺时而动”,复位作息要“循序渐进”,而非猛踩刹车:

睡前1小时“断联”:放下手机、电脑,避免蓝光刺激心神——中医认为“心不宁则睡不安”,可点一盏温和的小灯,翻几页纸质书,或用40℃温水泡5分钟脚(加1-2片生姜,助温通经络),让兴奋的神经慢慢沉下来;

每天提前15分钟起床:不用一早就逼自己7点起,比如昨天8点起,今天就7点45分,明天7点30分,逐步靠近工作日作息,给肝脏和脾胃适应的时间(中医讲“人卧则血归于肝”,规律起床能让肝血有序濡养全身);

午时补个“小觉”:如果上午昏沉,中午11点-13点间眯15-20分钟,不用睡熟,相当于给身体“充个短电”,既能调和阴阳,又不会影响晚上睡眠。

二、再养脾胃:给“过载的肠胃”松绑

假期里的火锅、烧烤、奶茶轮番上阵,脾胃早已“超负荷运转”——中医说“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不舒,吃再多也补不进去,还会让人没精神。复位脾胃要“减法优先”,给肠胃留足“休息空间”:

吃“软且淡”的食物:前2天别着急吃大鱼大肉,早餐喝小米粥、南瓜粥,午餐吃软烂的面条、蒸山药,晚餐少喝汤、多吃蔬菜(比如炒菠菜、清炒西兰花),避免生冷、油炸、甜腻食物,让脾胃从“重负荷”切换到“轻工作”;

每餐“七分饱”就停:哪怕觉得没吃够,也别再添饭——假期里“撑出来”的腹胀,本质是脾胃运化无力,七分饱能减少脾胃负担,让气血从“帮着消化”转向“濡养全身”;

喝杯“健脾茶”辅助:用陈皮3克、炒麦芽5克、茯苓5克煮水喝,陈皮理气、麦芽消食、茯苓健脾,温和不刺激,饭后半小时喝一杯,帮脾胃“搭把手”。

三、最后通气血:把“淤滞的状态”活过来

假期里要么久坐刷手机,要么长途奔波,气血容易“堵”在一处——要么腰酸背痛,要么浑身发沉,这是中医说的“气血不畅则百脉不通”。复位气血不用剧烈运动,轻轻动一动就能让气血“转起来”:

晨起做“3分钟唤醒操”:坐在床边,双手搓热后捂住腰眼(肾俞穴),顺时针揉1分钟,再双手上举、慢慢拉伸身体(像打哈欠一样),重复3次,能唤醒腰腹气血,缓解久坐的僵硬;

下班后“慢走20分钟”:别一回家就瘫在沙发上,换上舒服的鞋子,在小区里慢走——不用快走,就“闲庭信步”的速度,让下肢动起来,气血才能从头部、腹部往下走,避免晚上头胀、失眠;

按“2个穴位”解疲劳:如果觉得头昏沉,按揉“太阳穴”(两侧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1横指处),用指腹轻轻打圈1分钟;如果腹胀没胃口,按揉“足三里”(膝盖下3寸,胫骨外侧1横指处),每次按30秒,两侧交替,能通脾胃、活气血。

其实身体的“复位”,本质是让紊乱的“阴阳、气血、脏腑”重新回到平衡状态——不用追求“一天就恢复”,给身体3天时间,跟着节奏慢慢调,比硬扛着更有效。壁善堂中医馆想提醒你:假期是为了让身体“充电”,而不是“透支”,节后的温和调理,才是对自己最实在的呵护。愿你慢慢找回清爽状态,带着好气血,好好开启新一段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0

标签:养生   假期   身体   状态   结束   医馆   脾胃   气血   中医   昏沉   节律   陈皮   茯苓   温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