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发现有西夏长城?浅谈新公布在包头的两处自治区级文保单位

最近我了解到内蒙古自治区公布了第七批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其中包头市有两处古长城遗址入选,它们分别是阴山汉代当路塞和西夏长城。

来源于包头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一、阴山汉代当路塞

当路塞的名称让人们听起来感觉像是挡在路上的一处障碍,实则是修建于山谷中的用于阻断敌人进攻的短墙或城障等军事设施。据《汉书》卷94《匈奴传》中记载:“匈奴绝和亲,攻当路塞,往往入盗于边,不可胜数。”,从这条史料来看,在西汉时期当路塞已出现并进行了一定规模的修筑。颜师古注:“塞之当行道处者。”《索隐》引苏林语,称“当路塞”是“直当道之塞”,即直接遮挡道路的城塞。

拍摄于包头博物馆

当路塞在包头境内昆都仑区、固阳县、石拐区均有分布。其中位于昆都仑区昆都仑沟谷内沿而建的这段当路塞,在《内蒙古秦汉长城调查报告》将其称为“营洞山汉长城”。该段长城位于包头市昆都仑区哈业脑包乡昆都仑召村东北、昆都仑沟东侧的营洞山山间谷地之中,起自昆都仑召村东北5.9千米,止于昆都仑召村东北5.4千米。墙体随谷地西侧的山脊走势作内向弧线分布,由东北一西南走向转为东西走向。墙体长856米,石墙,毛石干垒,保存差。墙体位于昆都仑水库东南部山脊上,局部地段利用自然山体而建,现已完全坍塌,呈低矮的石垄,底宽1~1.5、残高0.3~1米。墙体起点、止点处,各倚墙体有一座石台,似为烽燧墩台残迹,石台边长约4米。墙体附近采集有汉代的绳纹灰陶片等遗物。墙体起点处东侧,为包固(包头一固阳)公路石门1号隧道南口。

昆都仑沟当路塞山险墙体段

昆都仑沟沟谷‬为‬阴山‬山脉‬中‬乌拉山‬与‬大青山‬的‬分界线‬,昆都仑‬为‬蒙语,意为‬“更‬”,沟内‬有‬一‬河‬名为‬昆都仑河,也称为‬昆‬河‬,其‬发源‬于‬固阳‬春坤山‬,由‬东北‬向‬西南‬流经‬最后‬注入‬黄河‬。昆都仑‬沟谷‬古代称为‬石门‬、呼延谷‬、谷‬内‬有‬一条‬贯通‬阴山‬南北‬的‬平坦‬通道‬,取名为‬石门‬古道‬,该‬道路‬自古‬便是‬一条‬贯通‬阴山‬南北‬的重要‬通道‬。在‬昆都仑沟‬南侧‬,有‬战国时期‬赵武灵王‬为‬抵御‬林‬胡‬、楼‬烦‬而‬修筑‬的‬赵北‬长城‬,这条‬遗迹‬自‬东‬向西‬目前‬呈低矮‬土‬垄‬状‬蜿蜒‬在于‬阴山‬南麓‬。

‬在东北距距营洞山长城1.2千米处,遗存‬着一座昆都仑沟障城,当地人称“石鸡王圪旦”。该城址始建于战国时期,沿用到汉代‬。障城略呈不规则‬形,东西长132米,南北宽90米,面积1.2万平方米。夯筑土墙,基宽8米,顶宽1—3米,残高0.5—1米,文化层厚约1—2米,其中暴露大量牛羊等动物骨骼及陶片。障址东山丘上建有烽火台,附近散见有泥质灰陶弦断绳纹陶盆残片,素面灰陶碗残片,铁泡钉等。障址南距战国赵北长城2.8公里,此前经专家考证认为是汉代石门障,后经专家考察认为有可能是秦汉时期的“高阙关”。

在昆都仑‬沟北出口有一桃儿湾遗址,该遗址三面高中间低凹的“簸箕”形‬向阳洼地内。东、南部各有建筑基础1处,地表采集有细绳纹、弦断绳纹陶片。西北小山顶有石筑烽燧1座,现呈圆形石堆状,直径十米。昆都仑沟为沟通阴山南北的重要通道,其南口有障城3座,呈“品”字形分布:其中沟口处河槽两岸各一座,沟口北2.4千米处有前哨障城,建筑于战国、秦汉不同时期。桃儿湾遗址南距沟口10千米,应与昆都仑沟防御密切相关。

固阳县境内发现的当路塞遗存此前被命名为“明登山长城”,据该文物保护碑文记述,汉朝为防御北方的匈奴民族之侵袭而修筑,因首先于固阳县明灯山而得名,确切修筑年代待考。”长城东起石拐区五当召镇缸房地村东的丘陵山区中,经缸房地村北西北行,至南壕村北消失。大略经猫土塔村、东达沟门村穿越正沟进入固阳县境,经油房壕村西、蔺家渠村南跨越省道S311柏油路,于路北耕地中墙体复现。沿蔺家渠村西直北行,至村北王墓山沿山梁北坡转东西行,经奴气梁村南、前明灯村南,至明灯山西缘西北坡下消失,全长38.6公里,其中消失24公里。墙体分土筑和石砌两类。宽1-4米,高0.2-0.5米,土筑墙体内侧有壕的痕迹;,部分地段利用自然岩体为墙。墙体内侧山顶上分布有烽火台,分土筑和石砌两种。边长10米。关于石拐区境内当路塞墙遗址沿线分布有腮大坝、缸房地、猫土塔等障城和烽燧。

在《阴山山脉秦汉长城调调查报告中》,将该段当路塞称为“五原北假汉长城”。因汉代归属五原郡管辖的北假中,为“五原北假”。明登山汉长城中的长城墻体主要分布于明登山前山山脊北侧,随着山势延伸,当地俗称“杨六郎饮马道”。在长城资源调查中,将长城墙体共划分为11段,包括土墻7段、山险2段、消失墙体2段。墙体总长13245米,其中,土墙长11340米,全部保存差,山险长1609米,消失段落长296米。除划分的11段长城墙体外,墙体沿线还调查烽燧3座。从墻体向东南,调查遗址、障城、古城各1处。从墙体向西,在明登山与脑包山之间的昆都仑河河谷左岸,调查有梅令山遗址;在脑包山、巴彦查干山山前,调查有冯湾障城、小召门梁障城。


明登山

石拐区境内发现的当路塞只要集中在五当沟内,五当沟自古便是一条沟通阴山山脉南北的重要通道。西汉时期五原郡下辖的稒阳县城(此前专家考证包头市东河古城湾古城)扼守在该沟口西南方向,固阳县下湿壕镇下城湾村发现的下城湾汉代城址扼守在五当沟北侧出口的东北方向上,在这条沟谷内发现的关于当路塞区方面的军事设施比较丰富,如烽燧、障城、古遗址。

据《阴山山脉秦汉长城调查报告》中提到:“发现汉代当路塞长城墙体2段、烽燧12座障城2座、遗址1处,均为稒阳塞的组成部分。石门障塞道的大部分遗迹位于石拐区五当召镇、吉忽价图苏木,少数烽燧延伸至固阳县下湿壕镇。进入固阳县之后,多为农耕区,烽燧受破坏严重,根据地表残存遗迹大致可推断,这条烽燧线可一直向西北方向延伸至昆都仑河东岸,再顺着昆都仑河北上台北上出阳山汉长城。”

《石门障寻踪》(作者:张文平)中提到:。分布于五当沟东侧山上的缸房地当路塞长城墙体,防止行人从沟中道路向山中阑越,当路塞旁侧的障城为守护当路塞士兵的屯驻之所;沟中夹道烽燧起到沟通南北通讯的作用;官牛犋障城扼守出五当沟北口的险要之处,据当地村民反映,障城中曾出土大量五铢钱,似为一座关隘所在。”关于石拐区当路塞沿线障城遗存中,还有一座被列入包头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腮大坝障城。

《包头文物古迹》中提到:“腮大坝障址位于石拐区五当召镇腮大坝村西南约5.5千米的南山顶上,是汉代障城遗址。墙垣土石混筑,两侧石砌,中间土筑。现大部分墙垣已坍塌,只东、西墙部分残存。东墙南北向,残长约50米,宽2.5米,高0.8米;西墙只保留有西南拐角一部分,长约2米,宽1.3米,高0.7米。在障址东北4.2千米的河槽中有一座烽燧,命名为缸房地2号烽燧;东2.6千米的山脊上有一段长城,命名为缸房地长城。缸房地2号烽燧黄土夯筑,夯层厚15~20厘米,东半部被河水冲刷破坏,只残存西半部一小部分,高约1.5米。缸房地长城建在缸房地村东一条叫边墙壕的山梁上,由山梁南坡向北翻越山梁后,向西北延伸而去,总长约1.3千米。长城前半段石砌,后半段土筑,在山顶处障址附近采集标本有一座烽燧。腮大坝障城与缸房地2号烽燧、缸房地长城之间,缸房地2号烽燧向北凸出,腮大坝障城和缸房地长城一东一西在南侧,三者呈“品”字形分布。从其分布地域及相对距离来看,应该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可能是同一时代的遗存。从缸房地长城的形态来判断,应是汉代“当路塞”一类的军事工事遗存。腮大坝障址内采集的标本也有汉代特征。因此断定腮大坝障址为与缸房地长城共存的汉代障城遗址。

图片来源:《石门障寻踪》.作者:张文平

石拐境内当路塞遗存

二、西夏长城

此前在包头境内发现的古代长城如下:

1、位于阴山南麓的战国赵北长城(自东向西分布于土默特右旗、石拐区、青山区、昆都仑区、九原区);

2、位于昆都仑区、固阳县、石拐区的汉代当路塞墙;

3、位于固阳县的色尔腾山(阴山山脉之阳山)上的秦汉长城(固阳县银号镇、金山镇、西斗铺镇);

4、位于固阳县、达茂联合旗的汉外长城南线;

5、位于达茂联合旗的汉外长城北线;

6、位于达茂联合旗的北魏六镇长城南、北线

7、位于达茂联合旗的金长城(界壕)。

而关于西夏长城在包头境内被发现还是第一次了解到。在第七批内蒙古自治区级文保单位名录中,将西夏长城在包头的分布标注在东河区。从我对包头境内了解到关于古代长城遗存方面想到,在包头东郊沙尔沁莲花山下曾有一条自北向南的土垄延伸至黄河北岸,这条神秘的土垄被专家认为是金长城。另外了解到在当时包头区域内西侧大部分领土归属西夏,东侧区域归属金朝。包头历史文化学者方金良《辽、金、夏时期包头区域历史考论》(下篇)中提到两处重要内容。

其一:“金夏时期,包头境仍为金夏疆界。按照《中国历史地图集》和《内蒙古历史沿革地图集》标注,其界阴山以南在今包头市东河区沙尔沁山脚下,往西北至白云鄂博区北达茂旗中蒙边境,往南过黄河至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境后折向西南。西为西夏,东为金疆域。现史界一般认为,金朝与西夏疆域沿袭辽朝。但在现包头区域金夏比之于辽夏疆域有小幅变化,总体西夏疆域由原昆都仑沟谷向东扩至沙尔沁山脚,东扩约50多公里。《包头史话》也认为“这一带的两国疆界也有一些变化,东胜州的西南部分金肃军、河清军归并于西夏,云内州西界可能也东移了。”

其二:“现沙尔沁村留有一段金代长城,史界普遍认为是金、夏界墙。长城呈“土龙”状,为东北西南向,北自沙尔沁山南麓台地,西南至黄河北岸,长约2公里。据村民介绍,挖河渠时曾挖出两块大方石及大量木灰,疑似城门通道。据考证当年金夏间东、西通道为今日呼包公路正道,界东为金,界西为夏,界墙东、西各发现一处西夏铁币窖藏,认为属于当时金夏的“榷场”范围。史界对金朝铜钱窖藏现象研究认为,金朝窖藏钱币的地区,均具有重要的政治地位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有的为水陆交通要塞 ,有的为军事重地。可见现沙尔沁区域在金夏和辽夏时期地理位置在交通和双边贸易方面是十分重要的。”

关于包头境内所发现西夏时期遗址,我所了解如九原区庙塔子遗址、石拐区召圪台庙址、东河区柳林沟冶铁遗址、达茂旗汉长城南线上的超绕格图障城(西夏沿用)。




(以上图片拍摄于包头博物馆)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这些西夏时期遗存,如过按照东河区莲花山附近的这条金长城为界,分布情况如下:

1、庙塔子遗址、柳林沟冶铁遗址、超绕格图障城均分布在金长城以西、西北方向上;

2、召圪台遗址分布在金长城东北方向上。

从这四处西夏遗址的分布来看,三处位于西夏境内,只有一处位于金国之内,那么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

在包头博物馆历史文化展厅内,我通过对两张古代位置示意图对比后,结合查看《中国历史地图集中》中有关地图进一步了解分析,得出以下判断:

拍摄于包头博物馆


拍摄于包头博物馆



图片来源:《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


图片来源:《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


西夏与辽代的分界线较金代有了进一步东移,也就是说西夏在与金国对峙及和平相处期间,其领地是有所扩张的,这与上述方金良老师文章中提到的有关内容一致。那么位于金长城西北的召圪台遗址应当是西夏与辽代共处时期所建造,而不是西夏与金国共处时期建造。在中国历史地图集中详细标注了当时金国与西夏的分界线已向东延伸至黄河几字湾最东侧,那么金国怎么可能会在防御西夏时,将长城建在西夏境内呢?这是说不通的。所以我认为这次内蒙古自治区公布的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中的这条分布在包头境内的西夏长城是准确的,应当时西夏为是防御辽国时期所修筑,并非金国修筑的长城。以上是个人分析粗浅,有不如之处还望专家指正。

文中部分参考资料来源:

1、内蒙古公布第七批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来源:包头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2、《阴山山脉秦汉长城调查报告》

主编:张文平

3、《石门障寻踪》

作者:张文平

《赵北长城与胡服骑射考论》

主编:阿勒得尔图 汤化雨

4、《包头文物古迹》

包头博物馆(包头市文物保护中心)编

5、《辽、金、夏时期包头区域历史考论》(下篇)

作者:方金良

6、包头博物馆历史文化展厅内有关照片

7、《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

8、明灯山长城文物保护碑文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0

标签:历史   包头   长城   西夏   单位   阴山   烽燧   墙体   遗址   固阳县   汉代   金长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