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平价西餐萨利亚,用预制菜干 22 年,生意反而越来越好

前言

在餐饮界,预制菜几乎是谁碰谁挨骂。

然而,一家来自日本的萨利亚,不仅明目张胆地卖预制菜,在中国市场一干就是22年,生意反而越来越好。

它把昂贵的西餐卖出了“沙县小吃”的价格,引得无数人排队,为何一个被嫌弃的标签,在它这里却成了金字招牌?这背后藏着什么商业逻辑?

F

撕掉预制菜垃圾标签,它用一招自曝其短狂赚33亿

餐饮业有个心照不宣的秘密,那就是厨房里藏着多少“半成品”,大家心里都清楚,但谁也不愿捅破这层窗户纸,因为一旦承认,就意味着高价买了个“加热料理包”,这感觉谁受得了?

可萨利亚偏不,它像个实在人,直接把底牌摊在了桌面上,菜单上,蜗牛、香肠旁边就标注着“冷冻半成品”,一点不藏着掖着,它的宣传语更直白,“10分钟上齐15道菜”,意思明摆着,快就是因为用了预制菜。

店里那个半开放的后厨,更是藏不住秘密,连一把菜刀、一个灶台都没有,顾客站在过道就能看见员工从冷柜里拿出料包,放进专用设备加热,几分钟就装盘上桌,这操作,简直是把“我用了预制菜”写在了脸上。

结果呢?消费者非但没反感,反而自发喊出了“萨门”的梗,有人在网上说得好,“它不嫌我穷,我不嫌它预制”,这种坦诚,瞬间击中了消费者心里最柔软的地方,大家反感的从来不是预制菜本身,而是被蒙在鼓里的憋屈。

是花了现做的钱,却吃到了加热的料包,那种被骗的感觉才是最伤人的,萨利亚用极致的透明,把选择权还给了消费者,它告诉你:“我就是预制菜,但我便宜,我实在”,这种“一分钱一分货”的诚实,与那些高价卖预制菜还死不承认的品牌形成了鲜明对比。

结果,口碑稳了,顾客也心甘情愿地为这份“实在”买单了,根据2025财年的数据,它在中国市场的收入达到了33亿元,利润贡献了七成,预制菜,这个别人唯恐避之不及的标签,在萨利亚这里,反倒成了赚钱的好手,这第一步,它走得既险,又妙。

抠门到令人发指!它把每个铜板都榨出了利润,却没人骂它

光有坦诚还不够,便宜才是硬道理,可萨利亚的便宜,不是靠偷工减料,而是把“抠门”艺术发挥到了极致,这种抠门,渗透到了运营的每一个毛细血管里。

先说选址,它有个著名的“113策略”,一线城市、一线商圈,但绝不挑街边旺铺,专挑那些地下室、商场角落或者写字楼负一层,租金便宜,只占营业额的13%,行业平均可是20%到30%,这一下就省出了一大笔。

再看运营,公司内部有个叫“工学部”的神秘部门,这群人的唯一任务,就是像科学家一样研究怎么优化流程,榨干每一秒钟的效率,他们重新设计了餐盘,让服务员单手就能稳稳端起三盘菜。

他们在拖把上加装了喷水头,让员工擦地时少走几步路,就连清洁时间,都从一小时硬生生砍到了三十分钟,这种对效率的极致追求,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后厨更是“无明火、无菜刀”,因为超过九成的菜品都是中央厨房送来的半成品。

员工不需要高薪聘请大厨,只要照着操作手册学100小时就能上岗,单手端三盘菜、擦桌子要擦四遍,这些都有严格规定,人力成本只有同行的三分之一,为了稳定品质和成本,它在日本福岛有4200亩的自营农场,种着独家培育的“萨利亚18号”生菜。

核心的牛肉、奶酪酱,则从澳洲的中央工厂直供,进入中国后,又在全国布局了七大区域枢纽,全程冷链配送,等食材到了门店,已经是清洗分装好的半成品,连一张披萨的厚度误差,都控制在0.3毫米以内。

后厨能在短短9分钟内,完成75道菜品的制作并送上餐桌,更有意思的是,它还发明了自动切番茄机,只为了让每片番茄的厚度都一模一样,这哪里是抠门,这分明是一套精密到可怕的工业化系统。

澳洲的牛肉,日本的生菜,中国的厨房,全球的食材,只为了一份40块钱的牛排,正是这套把成本压到极致的系统,支撑着它的低价策略,也让它的“坦诚”有了最坚实的底气,这第二步,它走得稳扎稳打。

当质价比成为信仰,它用确定性拿捏了年轻人

然而,就算有坦诚的系统,如果时机不对,也未必能成功,萨利亚在中国的经历,就证明了这一点,2003年,它在刚进入中国时,其实颇有些水土不服。

那时候,一线城市的西餐主流是追求“格调”与“仪式感”,萨利亚这种“意大利沙县”般的平价定位,显得格格不入,价格敏感的消费者宁愿去吃5块钱一碗的牛肉面,而追求西餐体验的人又看不上它的价格。

处境一度非常尴尬,可时代变了,随着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的务实消费观在中国年轻群体中蔓延,消费逻辑开始向“理性”和“质价比”回归,萨利亚的商业模式,突然之间从一个市场的“边缘角色”,变成了完美契合时代需求的“价值典范”。

如今,无论是在扬州、嘉兴这样的新入驻城市引发排队狂潮,还是在老牌门店工作日晚餐时段依旧需要等位,都印证了它已然抓住了当下市场的脉搏,发薪日那天,95后的小李没有选择昂贵的网红餐厅,而是熟练地走进萨利亚。

40块钱的牛排套餐,是他在这座城市里最实在的安全感,他咬下去的那一刻,脸上露出的不是对“预制”的嫌弃,而是“这个月生活品质有保障了”的满足,这背后,是当代年轻人消费心态的巨变。

他们不再盲目为品牌溢价买单,也不再迷信所谓的“进口高端”,他们更在意的是性价比和真实的体验,萨利亚恰好踩中了这个点,不装、不贵、干净、好吃,它不靠情怀,也不靠营销,而是用真刀真枪的价格告诉消费者:吃西餐,也能很普通。

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萨利亚提供的“确定性”——稳定的口味、稳定的价格、稳定的“不骗人”,本身就是一种极具吸引力的心理慰藉,十年前,年轻人追逐的是“小确幸”,今天,他们拥抱的是“大确定”,这第三步,它踩中了时代的鼓点。

当护城河变成紧箍咒

可正当萨利亚春风得意,高歌猛进之时,一张财报却给它泼了一盆冷水,根据最新的财报,尽管中国区的营收在今年达到了约25-26亿元人民币,但营业利润却出现了同比下滑。

财报将其归因于新店扩张、销售管理费用及人工成本的上涨,这个“增收不增利”的现象,精准地刺中了萨利亚模式的软肋,它的生存之道,是建立在极致的成本控制和微薄的单品利润之上。

这种模式对任何成本波动都极其敏感,当门店数量向着2035年突破1000家的目标狂奔时,不断上涨的人力与管理成本,正在一点点侵蚀它辛苦省下来的利润空间。

任何被推向极致的优势,其边际效应都会递减,并可能转化为新的劣势,支撑其成功的极致效率,恰恰是导致其“增收不增利”的原因,萨利亚显然也意识到了危机,并开始主动求变,它的未来战略,正指向两个清晰的方向:向非核心城市下沉,以及继续加码供应链建设。

近些年,它的新店越来越多地开在了肇庆、江阴这类非核心城市,今年的新增门店中,已有四成位于这些地区,同时,它计划于2026年在广州投产一座投资约2.15亿元人民币的新工厂。

这些动作,既是其降本增效策略的延续,也是一场决定未来的赌局,萨利亚的故事,正在从一场关于“效率”的胜利,走向一场关于“韧性”的考验,它能否成功进化,我们拭目以待,这最后一步,充满了悬念。

结语

萨利亚的成功,是一场“诚实”的社会实验,它撕掉了商业虚伪的包装,证明了信任本身,就是最宽的护城河。

未来,所有试图利用信息不透明获利的模式,都将寸步难行,而那些敢于摊开底牌的企业,将赢得整个时代。

当“性价比”成为标配,你认为下一个商业红利,会藏在哪个被我们忽视的“缺点”里?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7

标签:美食   萨利   日本   西餐   平价   生意   极致   抠门   半成品   沙县   坦诚   中国   利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