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盗底色显现,中国300亿资产遭荷兰明抢,不到1天,中国一招反制

10月12日,荷兰政府突然对国内半导体巨头闻泰科技全资子公司安世半导体动手。

这件事很快在国际上引起关注,不少人认为,这不是单纯的商业行为,而是一次带有政治目的的打压。

明面上荷兰说是出于“国家安全”考虑,直接冻结了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价值约147亿元的资产,还接管了管理权,准备撤换中方团队。

但背地里,则是荷兰与美国长期推动的科技限制政策,所谓“国家安全”正在被当作政治工具,用来限制中国企业在高端技术领域的发展。

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中国企业未来还能在全球市场上公平竞争吗?

一场披着法律外衣的博弈

事情的导火索出现在9月29日,美国突然发布新的出口管制政策,核心条款是:只要被制裁企业持股超过50%的子公司,也要被一并限制。

这条规则听上去中性,其实矛头非常明确——指的就是像闻泰科技控股的安世半导体这样的企业。

果然,第二天,荷兰经济事务部动作极快,立刻冻结安世半导体及其30家子公司的所有关键资产。

一纸部长令,不仅禁止资产转让、禁止产能调整,连人事任命权都被收走,期限长达一年,整个过程快得惊人,几乎像是事先就排练过一样。

荷兰方面的说法也很官方:一边强调这是“配合国际规则”,一边又说是“出于国家安全考虑”。

但在闻泰科技内部,大家心里都明白,这其实是美国在前面出主意,荷兰在后面执行,更无语的是,这次行动不只是政府层面,安世内部也有人参与。

禁令发布后,几名欧洲籍高管马上联手起诉自己所在的公司,理由竟然是“中国股东威胁国家安全”。

荷兰法院的反应速度更快,几乎没有实质审理,就直接下达临时禁令,结果,一夜之间,闻泰科技在安世的所有控制权被剥夺。

董事长张学政被暂停职务,公司99%的股权被强制托管,经营决策权转交给外籍临时董事。

从合作典范到“被夺回”的目标

讽刺的是,安世半导体之所以被盯上,正是因为它太成功了,安世半导体前身为荷兰恩智浦半导体的标准件业务事业部。

已经拥有六十多年的历史,更是拥有全球领先的分立器件、逻辑器件和功率MOSFET器件制造商。

像我们所熟知的华为、苹果、特斯拉、华硕、戴尔、西门子等全球知名企业都是他们的客户,但因为反垄断审查等原因,安世最终被恩智浦出售。

第一个收购安世的是北京建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该公司在2016年以27.5亿美元收购,并在次年把安世独立,成立安世半导体。

2018年,闻泰科技收购投入了300多亿元人民币收购安世半导体,经过两年分阶段并购,于2020年完成对安世半导体100%股权收购。

此后,安世也迎来了自己的巅峰期,闻泰用中国的管理方式和执行效率彻底激活了它,短短几年,安世变成了全球功率半导体领域的领先企业。

不仅业绩稳定增长,还帮荷兰政府上缴了超过1.3亿欧元的税收,2024年,安世更是收入约147亿人民币。

本来这是一段互利共赢的合作故事,是中欧合作的典范,但现在的欧洲,态度变了,过去讲合作,现在讲“掌控”。

欧盟高喊要建立自己的半导体联盟,却发现最有潜力的一家芯片公司已经被中国企业控股。

这让一些人感到不安——在他们眼里,这不再是合作,而是“关键产业外流”,于是,一场“规则之战”悄然开始。

按商业逻辑,闻泰科技持股100%,理应拥有绝对控制权,但现实并非如此,因为安世注册在荷兰,就必须遵守荷兰的司法体系。

而当司法和政治站到一起,商业契约就不再有保障,更糟糕的是,公司内部的欧洲籍高管,一旦选择倒戈,中方的实际控制力根本无从施展。

于是,一个荒唐的局面出现了——出钱的是闻泰,承担风险的是闻泰,把公司救活的也是闻泰,可最后被赶出管理层的,居然也是闻泰。

这不是一场简单的企业纠纷,而是一次赤裸裸的“规则反噬”,在全球化时代,企业的所有权竟然不等于控制权?

当中国打出“稀土牌”

其实,这场安世半导体事件风波并非是荷兰第一次的做法,在这之前,荷兰早就配合美国,对中国高科技企业进行围堵。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荷兰的阿斯麦,它是全球唯一能生产EUV光刻机的公司,这种设备是芯片制造的核心。

近年来,美国多次要求荷兰禁止阿斯麦向中国出口设备,不让中国拿到关键设备,想靠技术优势掐住中国的喉咙。

但这次,中国终于亮出了底牌,10月9日,我国已经针对稀土、超硬材料、锂电池等相关物项甩出了一记“重锤”。

其中,最让国外担心的就是稀土,这次新规最大的不同,就是把出口限制范围大幅扩大,过去管的只是“矿石和金属原料”,现在连所有含有中国稀土成分或技术的产品都要纳入出口许可管理。

简单说,只要产品里用了中国稀土,不论是矿物、金属、磁性材料,还是各种高科技设备中的零部件,都必须先申请批准才能出口。

更关键的是,这项规定不仅针对中国国内企业,即使是外国公司在海外生产,只要用了中国提供的稀土技术或材料,也要遵守中国的出口管理要求。

这等于把管理范围从“地理位置”扩展到了“技术应用”,不管在哪生产,只要用了中国稀土,中国就有决定权。

这一做法实际上是对美国“长臂管辖”的回应,美国过去一直要求,凡是含有美国技术的产品,无论在哪制造,都得遵守美国的限制。

如今,中国用相同的逻辑回敬,意味着在关键资源领域,中国也掌握了主动权,对于荷兰而言,在这次受影响最大的,就是阿斯麦公司。

它是全球唯一能制造顶级光刻机的企业,而光刻机的关键部件都需要用到中国稀土,业内人士透露,新规实施后,阿斯麦设备的交付周期可能延后几周。

这种延迟会直接影响到英特尔、三星、台积电等芯片厂的生产计划,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也将被迫重新调整。

可以看出,这次中国的反制打得很准——不是情绪发泄,而是有针对性的战略行动。

更有意思的是,荷兰政府明明早就做出决定,却拖到10月12日才公布,试图制造一种“先有中国反制、后有荷兰回应”的假象,好把责任推回给中国。

但事实证明,他们是被打乱了节奏,稀土牌让西方措手不及,也让外界看清:这场“斗争”早已超越市场逻辑,是规则和实力的较量。

15日,我国外交部也就此事进行回应,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指出:我国对于那些基于市场原则开展贸易投资合作的企业进行支持。

但中方反对那些违反世贸组织规则、干预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以提升竞争力为名的行为,就像商务部回应美国加征关税的行为:打,奉陪到底,谈,大门敞开。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7

标签:科技   中国   反制   荷兰   底色   强盗   资产   三星   半导体   美国   稀土   企业   公司   光刻   规则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