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50万抢不到到腰斩卖不动! 中国年死超千万人, 殡葬业咋突然不香了

怪事年年有,今年特别多。 你听过房地产“腰斩”的,听过股票“腰斩”的,但你听过殡葬业,这个被戏称为“人生终点站刚需”的行业,也开始“腰斩”甩卖了吗?没错,曾经一块像样的墓地动辄三五十万还被人抢破头,如今价格对半砍,销售员还得陪着笑脸问:“哥,您再看看?”

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那个曾经躺着数钱、毛利率比茅台还高的“殡葬茅”,怎么突然就不香了?

“最后的体面”,咋就没人要了?

要说这事儿,咱们得从行业龙头说起。“殡葬第一股”福寿园,那可是业内的风向标。 这家公司有多牛?它的业务版图覆盖了全国四十多座城市,基本上定义了过去十几年中国人对“身后事”的想象力。

想当年,它的财务报表那叫一个漂亮。2010年,福寿园一年的收入也就3.5个亿。到了2023年,这个数字直接飙到了26.28亿,十三年翻了七倍多,利润最高的时候一年能挣将近8个亿。靠的是什么?就是卖墓地。

这门生意的利润高到什么程度?福寿园的墓地业务,毛利率常年稳定在80%以上。 啥概念?就是说一块卖你10万的墓地,它的成本可能连2万都不到。再告诉你个更惊人的事,福寿园早年在上海拿地,成本低到每平米不到二百块钱。转手在上面盖个墓,贴上“福地”、“安息之所”的标签,价格就能轻松捅破十万大关。

这生意能做成,靠的不是别的,就是拿捏住了人心。过去几十年,咱们的社会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共识:墓地越贵,代表后人越孝顺,家族越有脸面。 为了这份“最后的体面”,无数家庭心甘情愿地掏空积蓄,为一个0.6平米的“小产权房”支付远超一线城市豪宅的单价。

然而,风向变得太快,就像龙卷风。

2024年,福寿园的净利润在上市十多年后,首次出现了明显的下滑。这还只是个前菜。到了2025年上半年,情况急转直下。福寿园的中期报告一出来,整个市场都傻眼了——净亏损高达2.61亿元,营收同比骤减44.5%,近乎腰斩。

支撑它暴利的核心业务——墓园服务,收入大幅下滑了47.35%。更有意思的数据来了:墓穴的销售数量,其实只比去年同期少了451个,不算多。但总收入却足足少了4个亿。

问题出在哪?答案就俩字:价格。

福寿园墓穴的平均售价,从去年的约12.12万元,直接暴跌到了今年的约6.3万元,连零头都给你抹了。这不是个例,是整个行业的缩影。在重庆,一家陵园过去售价30万以上的高端墓位,能贡献总营收的10%,现在这个比例骤降到了2%。在南京,主打中高端服务的万桐园,今年上半年也陷入了亏损。

那个靠着情感溢价和面子工程撑起来的黄金时代,真的结束了。

不是不孝了,是真的没钱了

福寿园在财报里把业绩下滑归结为一句话:“客户的消费行为趋向谨慎”。

这话翻译得真好听,其实说白了就三个字:没钱了。

这几年大家过得什么日子,心里都有数。经济下行,工作不好找,钱不好挣。更要命的是,头顶上还压着住房、教育、医疗这三座大山。很多80后、90后,光是每个月还房贷、车贷就已经筋疲力尽,钱包被掏空得比脸还干净,哪里还有余力去支付那份天价的“孝心”账单?

我有个朋友,前年他父亲去世,为了“体面”,他咬牙在市郊买了一块近20万的墓地,其中10万还是找亲戚借的。到现在,这笔钱还没还完。他跟我说,每次去扫墓,心里都五味杂陈,不知道是告慰了父亲,还是给自己上了一道枷锁。他说,如果现在再选一次,他绝对不会这么干。

人的观念,说到底,是被现实改变的。

当活着都成问题的时候,谁还有心思去考虑死后的排场?过去,销售人员最常用的话术是:“这是老人一辈子最后的大事,可不能马虎。”现在,客户听了这话,心里想的可能是:“我这辈子的破事儿还没解决完呢!”

一位陵园的一线销售人员无奈地跟我吐槽,现在客户的口头禅都变成了“赚钱不易,差不多就行”。以前客户从进门到签合同,快的半天就搞定。现在呢?观望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人宁愿先把亲人的骨灰寄存在殡仪馆的骨灰堂里。

你猜寄存一年多少钱?在重庆,不到三百块。

这三百块,为整个家庭换来了宝贵的缓冲时间。他们不再需要在悲痛和仓促中,做出一个可能耗尽半生积蓄的决定。他们可以慢慢等,慢慢看,甚至慢慢想——我们真的需要一块那么贵的“地”吗?

市场的反应最诚实。一边是高端墓地的滞销和降价,另一边,价格仅3000元左右的壁墓,市场需求却异常稳定。因为它满足了人们最基本的安葬需求,几乎不受市场情绪波动的影响。

“活明白了,想明白了,也就不做那冤大头了!” 这是一位网友在殡葬业新闻下的高赞评论,我觉得,这话说到了根子上。

当年轻人开始决定身后事

更有趣的变化,发生在年轻人身上。

随着80后、90后开始成为家庭决策的主力,他们对殡葬的观念,与父辈们早已是天壤之别。

网易文创在2023年发布过一份《当代年轻人殡葬观念调查白皮书》,里面的数据可以说是颠覆性的。在所有安葬方式中,生态葬成了年轻人的首选。 愿意选择传统土葬的,只有区区8%。

他们普遍认为,对亲人的情感寄托,与墓地的价格高低没有必然联系。一个豪华的墓穴,除了满足活人的虚荣心,对逝者又有什么意义呢?相比之下,海葬、树葬、草坪葬这些环保、简约又个性化的方式,才是他们新的选择。

更进一步,很多年轻人开始接受“数字生命”的概念。比如,把亲人的音容笑貌通过AI技术保存下来,建立一个线上的纪念馆,随时随地可以追思。这不仅成本极低,而且情感的连接似乎更直接、更温暖。

当消费的主力军变了,他们的思想变了,整个行业的底层逻辑也就被彻底动摇了。过去那套“墓越贵越有面子”的营销话术,在年轻人这里,不仅失效了,甚至会引起反感。

他们不是不重视传统,他们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重新定义传统。 他们更愿意把钱花在活着的人身上,或者用一种更持久、更环保的方式来纪念逝者。

政策的“紧箍咒”与行业的自救

当然,压垮骆驼的,除了市场和观念,还有最后一根稻草——政策。

“天价墓”、“殡葬暴利”这些词,喊了不是一天两天了。当一个关乎民生基本需求的行业,利润高到畸形时,必然会引来监管的铁拳。

2025年4月,民政部发布《殡葬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核心思想非常明确:强化行业的公益导向,遏制殡葬暴利。 紧接着,国家启动了为期一年的整治殡葬领域腐败乱象专项行动。

中央一声令下,地方政府迅速跟进。上海大力推行墓穴小型化,并且在今年2月发布了《殡葬服务项目清单》,直接给价格套上了“紧箍咒”。贵州赤水市更狠,直接取消收费项目54项,降低收费标准33项,最低治丧费用降幅高达60%。郑州市则对特定困难群体实行惠民殡葬政策,直接给补贴。

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等于彻底断了殡葬企业靠“卖地”躺着赚钱的路。房地产的今天,可能就是殡葬业的明天。 那个靠信息不透明和情感绑架来获取暴利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求生的本能,让这些曾经高高在上的企业不得不低下头,开始寻找新的出路。福寿园就提出了一个宏大的口号:向生命科技企业转型。

听着很玄乎,其实就是想从“卖资产”转向“卖服务”。今年清明节,他们为已故的知名媒体人曹景行推出了一个数字重生形象,用的就是AI技术。虽然这种“AI复活亲人”的服务,目前还面临着技术、伦理和法律上的种种问题,但它指明了一个方向:未来的殡葬业,竞争的核心不再是谁手里的土地资源多,而是谁能提供更有温度的服务,帮助生者更好地完成记忆和告别。

一个名为“生命规划师”的新职业也应运而生。他们提供的不再是单一的墓地销售,而是包括生前契约、临终关怀、遗产规划、悲伤抚慰在内的一整套综合服务。

这场转型注定是痛苦的,福寿园上半年那2.61亿的亏损就是最真实的阵痛。从一单十几万的墓地销售,转型去做一单可能只有几百上千元的数字化产品或服务,这中间的落差可想而知。

但没办法,时代变了。当人们开始人间清醒,向死而生,更关注活着的质量时,那个靠贩卖死亡焦虑和面子工程的行业,也就必然要褪去虚火,回归它本该有的样子:肃穆、温暖,且价格公道。

风水轮流转,这一次,轮到咱老百姓说了算了。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7

标签:财经   殡葬   福寿   墓地   墓穴   行业   年轻人   价格   暴利   体面   亲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