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兰娟院士忠告:67岁后这三项检查别再做,当心越查越伤身

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文丨编辑 小豆包

我是小豆包,一个爱琢磨健康事儿的老朋友。你有没有想过,到了67岁,体检反而可能变成一场“隐形风暴”?李兰娟院士的一句话点醒了我:年纪大了,查得越多不一定越安全,有时候,那些密密麻麻的检查单,正悄悄透支你的身体。

1. 侵入性检查:小心操作背后的伤口
胃镜肠镜这些检查,听起来能“看透”一切,但对老年人来说,它们像一把双刃剑。李兰娟院士提醒,如果没有胃痛、便血这些明显症状,频繁做胃镜可能导致粘膜损伤。我认识一位七十多岁的张大爷,去年硬要每年做一次胃镜,结果检查后感染发烧,住院好几天。老年人器官功能减退,抗风险能力弱,一点小创伤都可能引发大问题。尤其是本身有糖尿病或心脏病的,并发症概率更高。医学上讲究“适应症”,不是人人都需要这种深入探查。

2. 造影类检查:隐藏的肾毒性危机
低剂量螺旋CT被吹成肺癌筛查神器,可它对老年人未必友好。这项检查涉及辐射,长期累积可能增加身体负担。更关键的是,造影剂的使用暗藏风险。老年人肾功能自然下降,贸然做心脏冠脉造影,可能诱发急性肾损伤。临床上见过一位奶奶,本来只是轻微胸闷,做了增强CT后肾功能急剧恶化。医生后来分析,她根本没吸烟史,检查纯属“过度防御”。假阳性结果更麻烦,一些无关紧要的影像异常,会让人白白挨刀。

3. 心理负担:焦虑比疾病更伤人
健康检查的本意是安心,但很多老年人反而越查越慌。我邻居王阿姨每年体检前失眠,血压飙升,查完又为一点小异常茶饭不思。这种心理压力本身就会扰乱血糖和睡眠,形成恶性循环。李兰娟院士指出,体检不该制造恐慌,而应聚焦实际问题。老年人情绪敏感,长期焦虑可能加速免疫力下滑,这才是健康的大敌。

4. 精准检查:少而精才是王道
67岁后,体检该从“全面扫雷”转向“精准导航”。基础指标如血压、血糖、血脂,建议每月跟踪;心电图和心脏彩超能监测心脏变化;肝肾功能和骨密度评估按需安排。肿瘤标志物筛查别贪多,结合家族史选关键项。每一项检查都要有明确目的:为什么查?查出问题怎么办?农村李大爷曾花大钱做四十多项套餐,结果禁食过久低血糖晕倒。事后医生说,他营养差根本不适合高强度检查。科学体检是量体裁衣,不是盲目跟风。

健康不是靠仪器堆砌出来的,而是日复一日的科学养护。李兰娟院士的智慧在于,提醒我们尊重身体节律——检查要像穿衣合身,多一分是负担,少一分是隐患。67岁后的人生黄金期,别让无谓的检查折腾得疲惫不堪。你是否也曾陷入“越查越乱”的困惑?在评论区聊聊你的体检故事吧,咱们一起学着更懂自己的身体。

参考文献:
[1]周建英,赵红梅,李明.老年人常规体检项目设置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4,44(3):245-248.
[2]李俊,王华.老年人侵入性检查适应证与风险评估研究进展[J].实用老年医学,2025,39(5):512-516.

[免责声明]文章的时间、过程、图片均来自于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均无低俗等不良引导,请观众勿对号入座,并上升到人身攻击等方面。观众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予以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8

标签:养生   院士   当心   忠告   李兰娟   查越   老年人   胃镜   造影   身体   豆包   健康   心脏   负担   血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