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源媒汇 王言
海底捞在降价的路上要越走越远。
前不久,小红书账号“海底捞火锅(福建)”发布信息称,海底捞在福建多家城市的门店上线了小份菜,同时,这些门店就餐台改为“小锅”模式,即一人一口小锅。
据了解,海底捞这种单人小锅售价在16-22元,有番茄、牛油、菌汤、真香锅等8种口味。
来源:海底捞火锅(福建)小红书账号
此外,海底捞也上新了“小份菜”,包括35款荤菜、18款素材和3款小吃,分量相比常规菜品更小,价格也更低,在4-25元之间。比如娃娃菜、水晶粉等单品,价格为4.9元/份。
不过,小锅和小份菜开放时间有所不同。小锅全天开放,而小份菜仅在工作日9:00-17:00限时供应,大学生可以正常使用69折优惠。有小红书用户透露,叠加大学生折扣后,自己在海底捞下单一人食火锅,全部消费不到60元。
推出“小锅”模式,意味着在所谓的“孤独经济”之下,海底捞开始探索“一人食”市场,而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可能也是其在行业愈发内卷的环境中,变相下调产品价格,寻求增量的举措。
以价换量
过去一段时间,海底捞都在调整菜品结构和价格,降低消费门槛。
自2017年起,海底捞客单价就有了逼近100元的趋势,到了2018年,终于突破百元大关。随后在2020年,海底捞的客单价更是一路飙升至历史最高的110.1元。
不过,通过增加高性价比套餐、加大团购供应、推出低价系列产品以及持续给予大学生69折等优惠方式,海底捞持续调整价格策略,在2020年之后,客单价开始逐步下滑。
根据财报数据,2021-2023年,海底捞客单价分别为104.7元、104.9元和99.1元。2024年,其客单价降至97.5元,接近2017年的水平。
截图来源于海底捞财报
以2024年为例,从财报数据看,不论是一二线城市,还是三线及以下城市,亦或者港澳台地区,海底捞的客单价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不止海底捞,这两年的火锅行业,“以价换量”似乎已经成了共识。
根据红餐产业研究院发布的《火锅产业发展报告2025》,自2023年四季度以来,火锅人均消费金额有所下行,从2023年80多元的人均消费金额一直下行至2024年末的70多元。一方面是由于消费降级导致消费者更加追求的追求性价比;另一方面,性价比火锅品牌的快速增长拉低火锅整体的人均消费金额水平。
除了海底捞,过去一年,包括九毛九旗下的怂火锅、呷哺呷哺旗下的凑凑,客单价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
但无论如何,通过降价,海底捞保住了衡量其经营水平最重要的数据——翻台率。虽然仍未回升至巅峰期的5.0次/天,但相比2023年,海底捞在所有层级的市场翻台率同比均有所增长,整体提升至4.1次/天。
另一方面,在经历疫情期间对市场情势误判而盲目扩张,最终导致业绩下滑并关闭数百家门店后,海底捞也按下了扩张的刹车键。
整个2024年,海底捞品牌新开了62家门店,但总体净减少6家门店,年末门店总量为1368家。
也正因如此,虽然客单价整体下滑,但翻台率的回升以及对门店规模的合理控制,海底捞还是保住了整体经营数据的增长。财报显示,2024年,海底捞实现营业收入427.5亿元、归母净利润47.0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14%和4.65%。
加盟与副牌
不过,与2023年相比,海底捞各项核心经营指标增速已经有所放缓,无论是近期推出的“小锅”等以价换量的模式,还是此前部分门店开始24小时运营,都是海底捞在有限的市场下,尝试“抠”出更多增量的做法。
那么,对于海底捞来说,除了以价换量,是否还有其他维持增长的办法?
当前,除了剑指海外的特海国际之外,海底捞给出的解法有两个,一是开放加盟,将资金、房租和人力等成本转移至加盟商,利用自身的供应链基础,通过食材、培训等业务获取收益;二是尝试多元化,打“副牌”。
2024年3月,海底捞宣布将开放加盟特许经营模式,以多元经营模式进一步推动餐厅网络的扩张,从过去的全直营,转变为“直营+加盟”并行的模式。
但总体看,不同于茶饮等企业,海底捞加盟商门槛要高出不少,加盟商不仅要认同企业文化,还需具备多店发展的财务基础、有地方物业资源,具备企业管理经验。有媒体报道,海底捞对加盟商资金要求或以1000万元为门槛。
也是因此,即便海底捞披露,自加盟模式推出以来,下沉市场展现出了更强劲的需求,7成以上的加盟申请都来自三线及以下城市,其中有不少来自县城,但截至2024年,海底捞也仅有13家加盟店。
可以预见的是,由于海底捞对加盟模式的谨慎态度,其加盟店的数量不会快速增长。财报显示,2024年,海底捞加盟业务实现的收入为1671万元,占总营收的比重不到0.1%。想要借加盟模式找到增量,海底捞可能还需要让子弹再飞一会。
与加盟模式相比,海底捞在多元化业务上就没有那么保守。
从2024年开始,海底捞重新捡起此前的副牌策略,密集“搞副业”。海底捞在财报中表示,集团正式启动“红石榴计划”,旨在鼓励孵化和发展更多的餐饮新品牌,推动餐饮服务创新。
截至2024年末,海底捞通过内部创业创立了包括“焰请烤肉铺子”“火焰官”“小嗨火锅”等11个餐饮品牌共计74家门店。
其实,不论是开放加盟还是副牌策略,共通点都在于海底捞可以借此业务增加对供应链的使用效率,摊薄成本,但受制于各个子品牌的规模,这一策略尚未取得显著的效果。
截图来源于海底捞财报
财报显示,截至2024年末,海底捞其他餐厅收入虽然同比增幅高达39.6%,但收入仅为4.83亿元,占总营收的比重为1.1%。相比之下,海底捞的外卖业务在2024年增势明显,收入达到12.54亿元,同比增幅为20.39%。
为什么玩花活
在消费需求不足,行业竞争加剧的情况下,消费者对服务溢价的阈值越来越高,为此,海底捞还在寻找差异化经营思路,重新提升吸引力。
公司以稳定管理基础红线为前提,将更多的主动权交给一线餐厅,充分鼓励各餐厅实施差异化经营,以满足不同顾客的个性化需求。
从2023年开始,海底捞实行大区制改革,不再统一由总部拍板扩张与运营节奏,而是把决策权下放,包括在菜品方面强化地域属性,由区域教练结合当地顾客口味,提报并上架区域特色产品等。
2024年财报显示,海底捞对大区经理和店经理的考核机制进行了优化,并赋予大区经理产品决策权。门店管理层通过“三张表”和“四色卡”等工具,监督门店表现,并及时采取行动,以确保顾客满意度和员工努力度。
2024年,海底捞还开始实行双管店、多管店模式,鼓励优秀店经理和员工多劳多得。为了进一步拉近顾客和海底捞的关系,调动门店员工积极性,从2024年年末开始推行专属客户经理工作,让员工与顾客的互动更紧密,提升顾客满意度。
这些举措也可以理解为,海底捞在以组织改革的形式,鼓励内部创业和“整活”。于是,从这两年来时,消费者开始在海底捞门店接连看到为顾客在门店洗头、员工跳“科目三”、在夜市摆摊等各色花活。
不过,这种内部放权和激励的调整,可能很难在短期内推动门店的扩张,如何打开外部的增长空间,才是海底捞当前的业务重心。也就是说,在加盟与多元化业务正式成为新增长点之前,海底捞以价换量、门店玩花活的模式,可能还要维持一段时间。
更新时间:2025-04-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